厭倦俗世,安徽小夥山野守廟5年,半夜有野豬頂門,看生活成啥


命運多舛的王先凱,少年失母,後來給叔叔過繼,叔叔又患病去世,孑身一人開始闖蕩生活,生活的起伏多變,讓他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當第一次到寺廟禮佛,聞到香味,感覺特別溫暖和舒服,於是在25歲時皈依佛門,以此為家。

王先凱,今年34歲,原本家住安徽大別山深處的期橋農村,只上完小學,就跟著叔叔在外討生活,到了結婚年齡,家境不好,自己又沒有好的職業,感到很難討到媳婦,對以後的日子沒有什麼把握。2014年,經人引薦來到藥公廟,廟裡以前的主持病故,他就成了這裡的“一把手”。

藥公廟地處後山村太平組境內,相傳,很早以前有位神奇的中藥師,時常上山採藥,後在鹿嶠寨懸崖上不幸遇難,並在懸崖石壁側面、圓暈石花中間,生成天然佛像,民間就稱他為藥公化身。清嘉慶三年,當地民眾為紀念藥公,就地建起藥公廟,內供藥公和華佗聖像。


他感到供奉的兩位“仙人”都是造福民間的聖人,心裡很誠懇,每天早晚課,王先凱用他獨特禮佛方式完成,凌晨4點30分起床,在佛像前供水、上香、禮拜後,就開始做早餐。這樣的生活,悄然過去5年了。

廟裡的生活很清苦,靠香火錢生活。他說:最多一個月有1200元,最少的時候只有40元香火錢。他根據每月香火錢安排生活起居,他說錢多時多用,少時少用,只要合理安排都能過好日子。有時就著鹹菜和辣醬也能吃上兩大碗飯。

由於寺廟外的道路還沒硬化,夏季暴雨多,路面經常被衝得溝溝壑壑,平整這些路面,全靠自己雙手用鐵鍬平整,每天除打坐時間外,他就出來整修自己的“家園”,攤開的兩隻手磨出老繭。

除了初一、十五,廟裡很少有人過來。王先凱大部分時間都是念佛、熟悉佛門儀規。他說,自己只有小學文化,文憑只在塵世中有用,在佛門靠的是一顆誠心去感悟。皈依佛門後,他煩惱明顯少了,一些事情也慢慢看明白了。特別是對婚姻大事,他想得最開,有緣就隨緣,沒緣不強求。

他剛來藥公廟時,他的父親知道後,找到這裡要他回去,但他態度十分堅決,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也不會說出啥道理,就只好作罷。現在帶在身邊唯一親人就是撫養他長大的叔叔遺像,每當看到叔叔的照片時,就想到小時候和叔叔相依為命的往事。


大別山的早晚溫差大,即使是炎炎三伏,到了晚上也得蓋上薄被防涼。 寺廟周邊荒蕪沒有人家,野豬、野免常來光顧出沒。王先凱說和它們相處,一點也不害怕,它們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也要討生活,要和它們和諧相處。

每天他功課做完後,都會站在大殿外向遠方眺望。這裡群山懷抱,空氣清新,早上能觀雲捲雲舒,晚上能看星辰天象。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沒有空靈的心胸,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大家說是不是啊? 【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