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華夷之辨是華夏民族構建的文明體系,是華夏民族主流核心價值觀。瞿太素說:

“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顯然瞿太素在這裡表達的華夷之辨有一個前提就是:這些話是說給華夏人自己聽的,而不是說給全世界聽的,意思是我們雖然是華夏人,但是一旦喪失孝悌忠信這些寶貴的品質,那麼我們也將可能淪蠻夷。如果是身在外邦的華夏人,雖然離著祖國十萬八千里,有的生活在加拿大,有的生活在美國,有的生活在澳洲,有的生活在馬來西亞,只要他們保持了孝悌忠信的傳統,他們還是諸夏。


華夷之辨是華夏人的文明與野蠻文明之辨!中國傳統觀念裡的“華夷之辨”,從來排斥的不是其他文明中優秀的先進的東西,恰恰相反,排斥抵制的是野蠻的落後的東西,對文明,哪怕是來自再遙遠的地方的其他文明,中國都是抱著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和吸收的.


如果覺得瞿太素說的還是不夠詳細,不夠透徹。那麼就讓我們來看明朝末期的五大思想家(方以智、朱舜水、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之一的王夫之說的一段話。在王夫之的這段話裡,他提出了在他那個時代,相當大膽驚人的假說,放在當時全世界範圍來看,這也是最為先進的而且相當具有獨創性和前瞻性的思想。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王夫之說:

“在近小間有如此者,推之荒遠,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易》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非謂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於此土,則其德毀矣”


王夫之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說“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明一會兒明亮,一會兒熄滅,將來必定消失退化到沒有文明的狀態,人也退化返回到軒轅以前,沒有一個不是夷狄(“蔑不夷矣”)。顯然這裡的“夷”正是和文明對立的野蠻的同意詞。也指明朝覆亡,我們被滿清所統治,由華入夷!


王夫之這裡,為什麼要這麼說?他正是看到了當時中國被野蠻的滿清所統治,因此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言,應該說他的預言完全得到了證實。

明朝時期中國被西方傳教士看成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人民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經過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到滿清末期,幾乎所有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都成為了一個野蠻的國家,人民都是野蠻的半開化的人。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了王夫之悲痛的預言。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為了更清楚的理解王夫之的觀點,我們不妨再看看他的文明進化論的觀點。王夫之說“故吾所知者,中國之天下,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禽獸不能備其質,夷狄不能備其文……所謂飢則呴呴,飽則棄餘者,亦直立之獸而已”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地方,在軒轅以前,也就是夷狄,太昊以上,就是禽獸(在這裡王夫之,已經提出了動物禽獸進化成人的概念,當然明朝正德年間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就已經提出了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概念,可以說是進化論思想的先驅)。王夫之這裡的所說的夷狄是一個判別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著野蠻。


華夷之辨的實質就是告訴華夏人一個實的世界,那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雖然我們的血統是華夏人,但由於被夷狄統治,時刻都有可能從華夏之人變成夷狄之人。中國傳統觀念裡華夷之辨的要害就在於保衛文明,抵抗野蠻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蠻對文明的侵略導致的社會倒退文明破壞的悲劇的發生。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正是從文明進化,防止野蠻民族對文明的破壞,使社會發生嚴重倒退停滯的宏觀大視角出發,王夫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提出一個論斷“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這話,百年之下,讀來,猶如雷震耳,虎虎有生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

一個文明國家的政權,可以讓出來,可以繼承下去,也可以革命造反加以變動,但決不能讓野蠻加以統治摻雜。


意思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我們自己不管是庶民革命,還是貴族禪讓,政權的更替只能在華夏人內部進行。而不能由夷狄來主導中國的政權,滿清就是當時的夷狄,所以他們主導的政權,就是殖民政權。那樣就會導致文明停滯倒退甚至毀滅的災難性的後果,也就是王夫之所說的“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根據王夫之評傳一書的作者所說,事實上“在王夫之看來,純粹的‘夷狄’文化尚有其長處,而如果華夏的文化退化為‘夷’,為‘野’,那所產生出來的乃是一種更加不祥的新劣種”,中國在明朝滅亡之後,悲劇性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證實了王夫之的這種觀點,不能不說王夫之的思想實在是具有相當的洞察力。


但王夫之也並沒有因此陷入絕對的悲觀絕望,一方面“他深信‘日照月臨之下’,必有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也就是說王夫之深信,就算中國的文明毀滅了消亡了熄滅了,用他的話說“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但在這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肯定還會有別的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只要文明的火種還能在‘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傳承下去,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怨怪的。


另一方面,王夫之也深信,中國的文明雖然目前處於滿請的殘暴壓制之下,趨於毀滅,但將來一定還會有崛起的那一天,他充滿激情的預言“盡中區之智力,治軒轅之天下,族類強植,仁勇競命,雖歷百世而弱喪之禍消也。”也就是只要能族類強植,仁勇競命,就算經歷一百個世代,中國的文明也終有消除弱喪之禍,重新崛起的時候!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這種為野蠻人佔領中國製造理論的是金元時期投靠異族的漢奸文人郝經和許衡。如今很多一知半解的聖母則以訛傳訛,非常可笑。常有人引用所謂的子曰,“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退於夷狄則夷狄之”,如此論調實則大謬。


首先,這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孟子只說過“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這句話,本來是批評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叛他們的老師陳良而向許行學習的。孔子孟子從沒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屁話。


“入夷則夷入夏則夏”的真正出處乃是效力於蒙元的偽儒許衡為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而發明的,其核心論述即“擁有華夏這片土地延用華夏制度”的“無論是否具有華夏民族血統”都承認它的合法性。我們很容易看出兩者區別,孟子所言是建立一種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世界管理秩序,而不是為了讓周邊族群融合進來。用夏變夷是手段,有效管理非華夏的周邊族群是目的。


許衡的論調則是典型的服務於異族統治的“用夷變夏、無君無父”的偽理論。

而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非華夏族群能用華夏典章治國的例子。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華夏人不用華夏典章治國的情況,但只能說是華夏逆子時期,貶之為“新夷狄”,是怒其不爭也!時機成熟,逆子終將回歸華夏正統。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若野蠻征服文明、夷狄僭越中國,無論其表面如何,其實質終為為外敵入寇侵略中國。

歷史證明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夷狄之政人面獸心。所以,從來不曾有過真正意義上的“華夷易位”,華夏永遠是華夏,只有孝子逆子之分,而夷狄永遠是夷狄。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另外,“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

“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如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西晉江統《徙戎論》“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


朱熹稱讚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顧炎武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梁朝 丘遲《與陳伯之書》:“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魏徵:“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唐太宗李世民:“戎狄人面獸心,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很多人以為滿清的夜郎自大和愚妄頑固是源於漢族傳統的華夷之辨思想。其實呢,

滿清入關後,絞殺漢那族傳統的華夷之辨思想,是下了狠功夫的。搞剃髮易服,文字獄,以及上述的《大意覺迷錄》的炮製對士大夫階層個下層民眾進行洗腦。這就是對付華夷之辨的手段。


康熙酋長說:“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


道光酋長《重篹福建通志》:“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窺中土”


這些無疑都是滿洲貴族對於民族隔離和防範的集中體現。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完全明白滿清統治以前中國“華夷之辨”的觀念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

只有到了滿清統治下,這個概念因雍正酋長寫的一本《大義覺迷錄》扭曲了華夷之辨的本質,消磨了中國漢民族的鬥志與民族精神。灌輸了即便是異族也可以隨意征服統治我們。從華夷之辨的本質來看:只有我們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任何異族永遠沒有資格來侵佔我們的國家,殺戮我們的人民,主宰我們的命運!請永遠記住這一點!


隨心淺談 | 此文徹底揭露“華夷之辨”的真相

華夷之辨首先是一種民族身份認同,然後才是文明野蠻之辨,而文明的標準就是“禮樂”。同時“華夷之辨”還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體系即中華世界體系的核心觀念。華夷之辨,內中國外夷狄,貴中國賤夷狄。體系的中心是炎黃血統的華夏民族,體系的基礎是強大的物質與軍事力量,對周邊族群用華夏禮義來實現“用夏變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國以忠。


(注:轉自:有明人,以上圖文版權及活動解釋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漢服微資訊 | 帶您瞭解更多漢服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