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1940年,已經天下無敵的希特勒,卻在敦刻爾克放走了已處於甕中之鱉的34萬聯軍,多年來一直被後人認為是英國瀕臨死地而後生的轉折點。

後世就一直認為如果元首當時能再果斷點,把他們全部殲滅,或許英國就投降了,也就沒有後來的失敗了。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一年後的蘇德戰爭中,德國何止又創造一個34萬的圍殲戰?短短半年不到,明斯克戰役、斯摩稜斯克戰役、基輔戰役、維亞濟馬戰役等,哪一個不是幾十萬幾十萬地吃掉蘇軍,結果又如何?

所以說,被趕回老家的英軍,距離失敗還遠著呢。

德國期待英國早點屈膝投降,那只是它的一廂情願。更何況,希特勒又碰到了丘吉爾這樣一位不屈不撓的好戰分子。

丘吉爾說:“哪怕英國變成一片廢墟,我們也要戰鬥到底。”

那麼,丘吉爾哪來這樣的底氣呢?

一、海權方面,德國望洋興嘆

要登陸英倫三島,就得渡過英吉利海峽,但如果沒有獲得制海權,再強大的陸軍,也只能望洋興嘆。

俗話說,十年陸軍,百年海軍。

而在短短几年裡像暴發戶似的成長起來的德軍,其海軍是無法與擁有三百年家底的英國海軍相抗衡的。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至1939年,英國海軍擁有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近20萬人。

雖說一戰讓英國這個老牌的世界帝國傷了元氣,無法像戰前那樣保持總噸位遠超第二與第三名之和,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二戰時英國海軍實力依舊是世界第二:總噸位為130萬噸,和美國的143萬噸相差無幾。

整個戰爭期間,英軍始終牢牢掌控著英吉利海峽乃至整個北大西洋的制海權。雖然德國陸軍在西歐大陸所向披靡,但在海洋上,其海軍一直都被飄著米字旗的英國軍艦吊打。

由於控制著海權,英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獲得補給,繼續與德國死磕;但德國由於被封鎖在歐洲大陸,資源儲備卻頻頻告急。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二、制空權方面,不列顛之戰被打成了消耗戰

大海上打不過,用空軍來打敗你總可以吧?

德國也清楚海軍與英國的巨大差距,要取得制海權,又需得先取得制空權。

但很遺憾,德國空軍儘管強大,但依舊拿英國沒辦法,制空權仍被英軍牢牢掌握著。

不列顛之戰爆發初期,英國已打造了“攻防一體”的本土防空體系,尤其重點加強新型戰鬥機的生產,以及高炮部隊和防空警戒哨的建設。

從軍機數量來看,納粹德國佔了幾乎3比1的優勢,但這其中多數是缺乏自衛能力的轟炸機,“短腿”戰鬥機護航不力。同時,英國擁有了獨門絕技——雷達,能在德軍飛機到達海岸線前提前預警,並由針對性地部署反擊,所以德國轟炸機損失越來越大。

在戰鬥機的數量上,儘管德軍佔有優勢,但英軍是本土作戰,即便被擊落、擊傷,飛行員能安全跳傘著陸後,大都能得到救護並很快重返部隊。而且英軍的戰時動員和訓練機制十分強大,培養戰鬥機飛行員的速度快得驚人,每月淨增100人以上,到不列顛之戰中後期已經明顯超過德軍。

來自美國、法國、波蘭、捷克等歐洲流亡國家的外籍飛行員,也在短時間內充實和壯大了英倫本土的空中力量。

況且,當時英國軍機產量已達到每月700至800架,其中半數是“噴火”和“颶風”戰鬥機,足以支撐前線的飛行損耗。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而德軍則不然,他們只要被擊落,基本上就是被俘或死路一條。

有一段時間,在德國空軍的巨大壓力下,原本皇家空軍的境地已岌岌可危,快要支撐不住。但英國一次偶然的對德國本土的襲擊,卻讓事情迎來了轉機。

德國在遭受轟炸後,很快便失去了理智,其空軍被分散精力,不再專心致志地以消滅英國皇家空軍為目標,轉而對倫敦等英國城市進行瘋狂地報復,狂轟濫炸。

而英國,則以一片片城市的廢墟,換來了皇家空軍的喘息之機。

到最後,不列顛之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消耗戰。

隨著資源儲備的逐漸枯竭以及背後那個東方大國蘇聯的一系列越來越不安分的動作,讓希特勒如芒在背。

這麼跟英國是耗不下去了,必須先調轉槍口往東,解決蘇聯這個龐大的敵人並佔領其資源基地後,才有資本繼續與英國抗衡。

就這樣,不列顛之戰最後也以英國勝利而告終。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三、日不落帝國龐大海外殖民地,即使本土被佔領,換個地方再較量

擁有全球第一的海外殖民地,領土面積兩千多萬平方公里,僅本土就有差不多5000萬人口,而全球各殖民地,像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新西蘭等,則能調動上億人口和資源。隨便拉一個出來,都夠德軍喝一壺。

藉助強大的海上霸權,英國如果想死守英倫三島,可以從本土和海外各殖民地很快徵召和調集幾百萬軍隊。

即使本土守不住了,丘吉爾和整個英國皇室也準備遷往加拿大繼續戰鬥。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四、英國無後顧之憂,德國腹背受敵,處處受限

英國作為老牌的帝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政治,在全世界都有著巨大影響力。

當時德國的眾多僕從國,除了意大利外,大多對英國並無敵意。丘吉爾不斷在各國之間遊說,爭取親德國家的中立。

你看像西班牙、維希法國、什麼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等,在俄國戰場上打蘇軍時一個個嗷嗷叫,但有誰和英國打?

前有英吉利海峽的天塹阻隔和強大的海空軍拱衛,後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輸血,更何況在遠方還有一個全世界潛力最強大的表哥做後盾,不斷地給以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

就這實力,再打個十年八年綽綽有餘,英國足以用持久戰的方式拖垮德國,豈有投降之理?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在本土岌岌可危之時,英國依舊有底氣在巴爾幹、在北非和德意軍隊較量。在遠東,還留有部分力量防備日本。

反觀德國,沒有制海權,被封鎖在西歐大陸,資源日漸枯竭,身後還有一隻虎視眈眈的北極熊,隨時有可能咬上一口。

即使德國不侵蘇,美國不加入,丘吉爾依舊有底氣繼續和德國抗衡,直到等待新的世界形勢的變化。

無論是實力,還是政治影響力,一個崛起不到十年的暴發戶,真的無法與一個擁有三百年積累的貴族相抗衡。

二戰英國為何不敗?究竟是何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