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怎麼辦?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怕”對象,一般而言,太小的寶寶還不太懂得畏懼,正所謂“無知者無懼”。隨著寶寶對身邊事物認知能力的增強,他們會將一些危險事物與自己建立聯繫,逐漸表現出害怕的現象:半歲前的孩子多為害怕突發因素,比如突然的大聲等,1歲左右主要怕陌生人,到了一歲半以後,就會明顯產生對黑暗、動物的懼怕,3歲左右將到達幼兒恐懼心理的高峰年齡。


孩子怕黑怎麼辦?

所以,一旦寶寶看上去“膽子小”,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這是每個幼兒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現象,也是寶寶學習自我保護,安全成長的必經過程,家長不要強迫寶寶接觸自己害怕的事物,而是及時為他們進行緊張心情的疏導。

怕黑。寶寶怕黑主要跟他想象能力的增長有關係,寶寶會把與黑暗有關的一些可怕的事物,和自己建立聯繫,使得自己產生恐懼的心理。想要幫助寶寶不怕黑,光是說教沒有太大意義,主要在於父母在黑暗面前的態度,如果父母很放鬆,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克服怕黑的心理。

怕敲門。當家裡有人敲門時,媽媽不要立即丟下寶寶一個人去開門,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去看看誰來了,幾次之後,寶寶便會逐漸克服對敲門聲的恐懼感。

怕噪音。較大的噪音聲會使寶寶感到不安,這個時候父母不需要做額外的特殊處理,只要將寶寶的不安情緒講述出來,讓寶寶知道你理解他的恐懼就可以了,比如抱緊寶寶說:“聲音太大了,寶寶害怕,對嗎?沒關係,媽媽在這兒陪著你。”


孩子怕黑怎麼辦?

除此之外,一些人為的因素也會導致寶寶會“膽小”:

1. 生活圈子小。有些寶寶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特別是由老人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

2. 經常被家長嚇唬。有些家長用嚇唬作為教育的手段,比如“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讓警察叔叔抓走你”等等。這種話讓寶寶失去安全感,心裡產生了千奇百怪的恐懼想象,和大人不同,寶寶還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膽子越來越小。平時最好不要用嚇唬的手段達到讓寶寶聽話的目的。

3. 家長對寶寶限制過多。有時候家長為了制止寶寶去做“危險”的事,就會不斷對他說一些警告的話,導致寶寶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

4. 經常玩消失。寶寶對於身邊的人有強烈的依賴感,當父母上班或是出差一段時間時,寶寶會嚎啕大哭。有的父母為了避免寶寶大哭,會選擇寶寶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離開。寶寶醒過來才發現父母不見了,就會傷心、失落。久而久之,寶寶會變得非常敏感、膽小。

孩子怕黑怎麼辦?

這些事少做:

在寶寶面前表現膽小

如果父母經常在寶寶面前表現出緊張、害怕,寶寶也會膽小。

比如,當寶寶不小心摔倒時,如果父母一臉緊張,他會委屈地大哭;如果父母很淡定地說:“沒事,起來吧。”他就能自己爬起來接著玩。

又比如,寶寶看到媽媽害怕小蟲子的表情時,也會認定小蟲子是可怕的。

寶寶是以父母的行為作為參照物的,父母應該勇敢起來,給寶寶做榜樣。

亂髮脾氣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吵架,這對於寶寶來說是一種特別差的情緒體驗。如果這種情緒體驗一次次在寶寶腦海裡加深,很容易導致寶寶膽小怕事,長大後可能出現暴力傾向。

事事幫寶寶做

有的父母總是包辦代替,事事替他們做,這容易讓寶寶缺乏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從而缺乏自信。一旦離開父母,寶寶便會神色慌張、不知所措。

事實上,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寶寶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父母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寶寶強大、勇敢起來。

責備嘲笑

當孩子一旦出現害怕膽小情況時,不要責備、嘲笑寶寶,這樣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這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膽小狀況,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懼怕心理加重。


孩子怕黑怎麼辦?

這些事多做

多表揚寶寶人際交往中的表現

多帶寶寶去見見外人,去與別的小寶寶一起玩,和陌生人接觸過程中,如果寶寶回答了陌生人的問題,甚至主動和陌生人說話,父母一定要表揚,這可以增強寶寶的社交自信。

  

培養獨立性

平時,應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孩子懼怕某事物,往往是因為無知。相反,孩子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所以,父母應該教授寶寶關於某些事物的知識,必要時可以嘗試使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從故事中得到一些心靈上的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