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霆军”,为何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没啥表现?

盛开的白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霆军就是湘军的鲍超的部队,鼎盛时期有2万人。

这支部队是湘军起家的部队,最初只有3000人,后被曾国藩重点扶持扩大了接近10倍。

该军领袖鲍超本来只是广西提督向荣麾下一个伙夫,四川人,不识字。

他身经百战成为湘军悍将,靠战功被封赠太子少保,官拜浙江提督

经过统计,鲍超参加过的战役就有500场以上,他全身大小伤痕高达100处以上。

鲍超是全国顶尖的悍将,超过满人名将多隆阿。在湘军阵营有“北多(多隆阿)南超”赞誉。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如此厉害,部下也弱不到哪里去。

霆军在围剿太平军和捻军的会战中,都立下累累战功。

可以说,霆军就是湘军的主要攻击力量。

随着太平天国灭亡,湘军就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鼎盛时期五十万人的湘军,被裁撤的只剩10万左右,主要剩下长江水师、刘松山、鲍超三支部队。

当然,也不是只有湘军裁撤,左宗棠6万人裁撤4万,淮军也有减少。

但湘军被裁撤是最多的,他的实力最强,也最不好控制。

以霆军为例,虽然能打仗,但军纪很差,所到之处抢劫、偷盗,甚至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无所不为。一般认为,湘军其他部队多是纯良的农民,为了钱和战功来打仗,大体受到乡下道德规范约束,不会太乱来。

而霆军核心很多是职业兵痞以及乡间的流氓无产阶级,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这些人虽能打仗,却极为凶恶,对老百姓也是冷酷无情。

湘军历史上几次大屠杀,往往都是霆军挑头的。

这种部队,朝廷是不会信任的。

而曾国藩苦心留下了刘松山和鲍超两支劲旅,也是想留下一些本钱,必要时候还可以东山再起。

当然,满清朝廷和李鸿章都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满清朝廷是卸磨杀驴,李鸿章这是为了保持淮军一家独大。

刘松山稍后被派给左宗棠,到西北去围剿回乱去了。

而霆军,在随后围剿捻军的尹隆河之战以后就垮了。

1867年正月15日尹隆河之战,湘军鲍超和淮军刘铭传,率领各自主力出击合击。

一说刘铭传为了抢头功,提前进军,结果孤军深入遭遇捻军伏击,大败。

总兵唐殿魁、田履安阵亡,刘铭传本人几乎被俘虏。

而此时鲍超率部赶到,趁着捻军也伤亡惨重的有利时机进攻,大胜。

此役清军歼灭捻军部众近万人,捻军共约八千人,军马五千匹被俘,史称尹隆河之战。

没想到,此战后淮军大臣上,说奏鲍超故意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满清朝廷大怒,宣布鲍超功过相抵,不给此战的奖赏。

鲍超是个不识字的武夫,性格粗暴,由此勃然大怒,借口有病退出军界。

李鸿章又假惺惺的挽留鲍超,左宗棠不怀好意的邀请他去西北剿匪,鲍超都不同意,由此隐退。

鲍超一走,霆军也就散了。朝廷借机撤军,霆军马队十二营全部撤消, 步队撤六营, 留十四营暂交曾国荃暂时指挥。

到了几个月后, 这未撤的十四营, 九营归提督邓训诰统带, 五营拨交娄云庆统带,分成两部分。

到同治七年(1868年),邓娄所统之霆军全部撤完。

自此,霆军全部撤销。

而中法战争是1883年的事情,当时霆军早已解散,谈不上作战。


萨沙


客观的说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但是个人认为一支军队的强弱与指挥官有着很大关系,指挥官的见识阅历等等都有影响,要不怎么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呢!





普鲁士酒馆福龙


1,首先看一下时间轴,中法战争发生在1883到1885年,甲午战争是1894到1895年。而霆军做为镇压天平天国时期(1851年到1864年)由著名战将鲍超于咸丰六年(1856年)创立。同治六年(1867年),因鲍超回川养病,霆军马队十二营全部撤销,步队陆续撤销或改隶。次年(1868年),邓娄所统最后一部霆军也撤销。期间时间跨度大,隔了整整一代人。尽管

后因西北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霆军曾两次短暂重建。但毕竟军队炼成需要时间,不是临时拼凑的队伍就是精锐之师。

2,其次看一下作战形式,霆军主力主要为骑兵,主要战绩小池口之战、尹隆河之战均为骑兵冲锋得胜。反观中法战争主要战役是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战役是黄海海战和辽东半岛战役,及威海卫战役。这两场战争多为海战及城防战。与霆军的优势无法发挥。

3,从指挥角度而言,天平天国时,湘军大部分是亲友,师徒,等关系组成的军队,霆军做为湘军主力自然不例外,鲍超做为被曾国藩,胡林翼极为看重的将领有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到了后续重建霆军时朝廷的军制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均为李鸿章治下。众所周知李鸿章靠淮军起家。所以后续重建的霆军在管理上与此前大有不同。

4,如亮剑李云龙的论文所讲,一只军队的风格与气质往往与该部队首任将领的风格类似。鲍超后时代重建的霆军与鲍超时代的霆军完全不是一样的文化与气质。

5、从大清朝廷的态度讲,天平天国是必须要打胜的仗,朝廷对军队的支持是空前的。而中法战争,甲午战争都是被迫开战的,朝廷本就不想打,开打了也没想着怎么打赢。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上梁不正下梁歪。独木难支大厦将倾。国运兴衰又岂因一只小军队左右。

综上,回答楼主提问。


君馨看世界


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是战斗力非常强的,曾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湘军也是派系林立,尤以曾国荃麾下“吉字营”,彭玉麟、杨载福所率“长江水师”,鲍超所部“霆军”这三支劲旅为最。

其中“霆军”最开始3000余人,后来发展到2万人,分为马队、步兵,以野战、正面硬拼而闻名,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多次打败太平天国名将,如陈玉成、李秀成等,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虽说“霆军”的战斗力非常强,鲍超就是一员猛将,所以麾下军队也彪悍异常,血性十足,所以管理起来非常困难,军队纪律差,每到一处,也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于面对这样一直异常彪悍的军队,很难被约束,所以作为督师的李鸿章对“霆军”深恶痛绝,后来,在李鸿章的弹劾之下,鲍超被迫辞掉帅印,“霆军”也基本上被解散。

1885年,在中法战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冯子材、苏元春在镇南关设防,西线空虚,于是朝廷重新启用鲍超,让其召集“霆军”旧部,镇守西线云南一带,但是中法战事基本上集中广西及东南沿海一带,“霆军”使不上劲,因此在中法议和后,“霆军”再次解散,不久主帅鲍超就死了。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清政府又想召集“霆军”抗战,可是主帅已亡,其他的将领都已是垂垂暮年,而士兵也已老去,分散各地,很难相聚,更不用提战斗力了,所以“霆军”压根都没有参加过甲午战争。



所以并不是“霆军”不想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表现,而是由于自身以及时机的原因,没有表现的机会,如果在“霆军”最辉煌的时候,相信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结局可能会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