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兵力的真實對比,不要不相信!

官渡之戰:演義裡面是曹操軍6、7萬,袁紹70萬。

實際歷史上曹操2萬,袁紹11萬。

真實兵力對比5.5:1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兵力的真實對比,不要不相信!

造成這種原因是古代戰國時期打仗就流行一個3000人的方陣,這個方陣就叫萬。演義中故意把這個萬和萬人的萬混淆,同時又把袁紹的兵力放大一倍,來達到誇張的目的。

赤壁之戰:演義裡面曹操83萬

孫劉聯軍五萬。

歷史上曹操20萬,孫劉聯軍5萬。真實兵力對比4:1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兵力的真實對比,不要不相信!

還是演義中為了神化這場戰役,說83萬就是83萬,就算有人追究起來,也可以說是這個曹操軍的萬是指的3000人的方陣。那麼這算來就是24.9萬人。這多出的4.9萬人,完全還可以說是預備隊。

夷陵之戰:演義裡面劉備70萬,陸遜10萬

歷史上劉備5萬人,陸遜5萬人(實際上交戰的只有1萬人,後面的4萬人作為援軍還在路上)

實際真實交戰兵力對比5:1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兵力的真實對比,不要不相信!

這裡也是故意將雙方的兵力放大了,來達到誇張的目的。

實際上,三國鼎立的時期。整個中國(算上南蠻、山越)人口才700多萬人,從黃巾之亂前的5000萬人,人口銳減。所以歷史上才有戶十不存一的說法。

這個時候,魏國巔峰時期也只有40萬兵力,人口400多萬。

魏國雖然兵力多,能帶兵打仗的卻不多,更多的是政治文官。那些佔據高位的軍事將領多是軍事才能平庸,甚至有的還是膿包。

蜀國巔峰時期有15萬人,關羽的荊州有5萬人,丟了荊州之後。蜀國就只有10萬兵力。而且這個時候蜀國的人口才90萬人,可以說是每9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當兵,老百姓的負擔特別嚴重。夷陵之戰後,劉備損了5萬人,後來諸葛亮也是勵精圖治,才恢復到10萬人。這10萬人,諸葛亮那是用兵用得特別謹慎,每次北伐最多隻帶5萬人。

魏延提出5000人奇襲子午谷,諸葛亮因為前面的緣故,造成了他用兵太謹慎,才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

可憐的姜維,後期當了大將軍,也只有5萬人可用。鍾會和鄧艾伐蜀的時候,僅鍾會這一路就有10萬人,鄧艾的主力部隊也有10萬人。只不過鄧艾帶了7000先頭部隊,偷渡陰平小道,7000人直指涪城,成都震驚。派諸葛瞻3萬人應戰,(演義裡面說的是7萬人)。結果諸葛瞻戰敗自殺,最後後主投降,姜維不得不假裝向鍾會投降。可惜姜維生不逢時,遇到了無能的君主,君主無能就算了,還對姜維百般猜忌,這注定武侯遺志難以實現。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兵力的真實對比,不要不相信!

蜀國後期人才缺乏,這是蜀國滅亡的根本,雖然有一兩個頂尖人才,但是也迴天乏力。

吳國人口230萬,兵力卻只有15萬人。比起蜀國,吳國的老百姓相對輕鬆許多,主要還是孫權實行精兵簡政的政策。也因為這個政策,導致吳國一直堅守,雖然後期有諸葛恪北伐,但是結果不理想。最後吳國也是守到亡國,實在可悲。

要論將領帶兵打仗的綜合能力,吳國的將領最高,東吳能帶兵打仗的人,遠遠比魏和蜀兩國多。只是東吳缺乏智謀之士,不能進行大的戰略規劃。東吳只適合打小型的戰鬥,對於大的戰略,這個國家的人才結構決定了東吳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