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眼前的学习成绩,很有可能会错过你家的那位“小天才”。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引子

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家长不关注孩子的成长,正因为如此,在孩子呱呱落地之后,家长们就竭尽全力为孩子规划教育和打造人生。当然,从最终结果来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惊喜,也有遗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长如果能够抓住孩子早期的兴趣培养,发展孩子的优势领域,无疑能让孩子少走很多的弯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人生命运其实是在家长的手中被掌握着,原因很简单,家长自身所秉持的教育观,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超越了老师的影响。无怪乎人们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简言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能给孩子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而错误的教育观,将阻碍孩子更快地成长。

这里借用我一位朋友在早期培养孩子的例子,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如何围绕孩子的兴趣和优势领域,对孩子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更快成长?

朋友的孩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偏好,当然,在孩子早期还称不上是绘画,顶多算是涂鸦,如果只是一种兴趣还不足以为奇,因为大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有一段这样的敏感关键期,但朋友却通过日常的细致观察,很敏锐地看到了孩子不仅仅是有着涂鸦方面的兴趣,还在绘画领域上有着一定的天赋。作为家长,我们又该怎样在现实的教育压力下夹缝求生,巧妙平衡好孩子的学业和兴趣两者间的均衡发展,做到既不荒废学业,又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兴趣和优势领域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这里不去细表他们走的这段辛苦的“陪娃成长路”,想必你我都早已感同身受。只说说他们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他们对宝宝的绘画偏好特别地重视,不过他们的重视,并不是在孩子涂鸦之时指手画脚地教孩子,也不是提前给孩子报一个绘画早教班等,而是充分给予孩子涂鸦的便利,满足孩子自由涂鸦的欲望,这就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原生想象力。

随着孩子长大,开始正式上学,学业也开始增多了,学习压力自然也大了,到了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他们在征求孩子意见的时候,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绘画。朋友并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棋琴书画样样都给孩子报一个,恨不得孩子在才艺培养上全面“开花”;更没有因为学业的压力,逼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孩子选报社会上热门的学科补习班。他们的做法是全力支持孩子绘画兴趣的培养。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的原生绘画兴趣已经逐渐变成了孩子的一个优势领域。

现在朋友的孩子不仅在绘画上崭露头角,多次获奖,生活多姿多彩,而且也由此收获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使得她在学业上也开花结果,是妥妥的一枚学霸,虽然现在年龄还小,但这条路如果坚定走下去,相信孩子未来可期!

01 一张“兴趣—优势”差异对比表,帮你发现孩子的兴趣与优势间的差异

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不是赢在同一条起跑线,而是赢在选对起跑线。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他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了“ 多元智能理论”。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我那位朋友的孩子拥有绘画素养也是一大能力,培养得好,同样能成就孩子的精彩人生。父母的重要职责就是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优势,努力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能在早期发现孩子的兴趣与优势,并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帮助,就可让孩子从小就能跨入自己既感兴趣又有优势的“赛道”,这才是真正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能成为孩子的天赋,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一番细致观察,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面是兴趣,哪些方面是优势。其中“优势”在这里也可解读为天赋。

需要说明的是,“兴趣”和“优势”这两者虽然在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兴趣是孩子喜欢的领域或事情,而优势是孩子擅长的领域或事情。喜欢和擅长是两码事,举例来说,这就好像有很多孩子本身并不具有音乐天赋,只不过是对音乐有兴趣,如果家长抱着要把孩子培养成朗朗那样的音乐天才,无视孩子的真实底子,为了面子而逼着孩子去学钢琴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家长累,孩子也累,因为孩子的自信心大受打击,正常的学业也常常受到影响。

当我们换种思维方式,只要把这当作孩子的一项兴趣爱好培养就好了,孩子反而能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因为快乐,也会把这种良好的情绪惠及到学业上。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反过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确实在音乐方面有天赋,家长却一副佛系心态,任由孩子“野蛮”生长,还美其名曰为这是在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这对孩子又是另外一种特殊形式的不公正。

音乐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尽管只活了35岁,却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但莫扎特拥有如此的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就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可以说,如果没有父亲的那份执着培养,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家长要想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更有天赋,或者说更具发展优势,可以通过两者间的差异对比来观察。通过对比,家长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在绘画、音乐、运动、演讲等方面是否具有天赋或优势。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每一项的具体情况酌情打上相应的分数,10分是既有兴趣又有优势的最高级别;1分表示基本没有兴趣和优势;4分以下说明兴趣度和优势度一般;7分以上表示非常有兴趣、有优势。

“兴趣—优势”差异对比表(这里以音乐、绘画和运动为例,其它领域同理)

1、音乐方面:

属于“兴趣”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喜欢听音乐或参加音乐活动;
  • 非常享受音乐方面的学习,不觉得枯燥;
  • 平时会主动花时间去欣赏和学习音乐;
  • 经常向父母、同学和老师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属于“优势”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很擅长识谱;
  • 歌谱记忆能力比较强;
  • 能很快掌握乐器学习的基本操作要领;
  • 敢于大胆尝试创作音乐;
  • 对自己的音乐水平很自信。

2、绘画:

属于“兴趣”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喜欢画画,不觉得画画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 能够静下心来欣赏和画画;
  • 很愿意去看画展;
  • 喜欢看绘画方面的书。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属于“优势”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对于色彩有较好的敏锐度;
  • 有较好的构图能力;
  • 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很自信;
  • 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3、运动:

属于“兴趣”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很喜欢户外运动;
  • 喜欢各种球类、田径类的运动;
  • 喜欢观看体育类的节目;
  • 经常给自己安排运动计划。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属于“优势”范畴的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身体素质好,体力充沛;
  • 比较灵活,柔韧性佳;
  • 经常在运动比赛中获奖;
  • 运动时,有耐力,能坚持。

02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优势的差异,家长要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通过“兴趣”和“优势”两者间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可发现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组合。对此,不同的组合情况意味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此,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第一种组合:有兴趣又有优势

如果孩子在某项领域或对某件事情既有兴趣又有优势,这说明孩子在这方面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家长就一定要拿出十足的诚意和百倍的心思,重点对孩子的优势领域进行培养,给孩子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不能轻易放弃或错过。

第二种组合:无兴趣有优势

如果孩子在某项领域或对某件事情虽有优势却没兴趣,父母可以对孩子尝试着进行正向引导,通过引导而不是施压,使孩子慢慢对自己的优势领域产生兴趣,所谓扬长避短也,也能成就孩子的一番精彩未来。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第三种组合:有兴趣无优势

如果孩子在某项领域或对某件事情虽有兴趣但缺乏优势,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其感兴趣的项目,但不要对孩子抱着过高的期望值,以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使得孩子望而却步。这就好比有些孩子在绘画方面只是出于一种兴趣,确实没有多高的天赋,那家长的心态就要放平和,不要非逼着孩子在绘画领域上取得超出孩子实际能力的成就。

但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孩子通过刻意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也完全有可能会出现奇迹,使得孩子在原本只是兴趣的领域转变成为一种优势,那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要与时俱进,和孩子做好接下来是否需要重点培养等方面的沟通工作。

第四种组合:无兴趣无优势

如果孩子在某项领域或对某件事情既欠缺优势又没兴趣的话,那家长就不必强求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有兴趣又有优势的事情上,这样做才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03 发展孩子天赋或优势领域的几个教育小技巧

孩子在某项领域或在某件事情上具有一定的天赋或优势,这是一件好事情,但要让天赋或优势成为孩子实实在在并不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了。归纳起来,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教育小技巧,有利于孩子的培养。

1、家长要善于吊足孩子的胃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多数孩子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要想让孩子学习某样东西,家长要善于吊足孩子的胃口,使得孩子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驱动力

每个孩子都愿意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初始阶段,家长不要一下子就给孩子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而是要让孩子努力一把就能实现。通过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来带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驱动力。

3、充满自信的孩子能更好地促进非优势领域等方面的发展

很多家长还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如果只重视孩子的兴趣与优势的培养,孩子的其它非优势领域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和发展,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体发展呢?

巧用“兴趣—优势”对比表,因材施教助娃成长,这才是赢在起跑线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我在最开头举的那个例子就已充分说明,当孩子从兴趣的成功培养中找到了自信,就能借助于自信所带来的力量,促使其它非优势领域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多优秀学子不只是在自己的长项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在其它非优势领域上成功做到了平分秋色,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非优势领域的期望和要求不用像对待优势领域那样高,但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完善和提高非优势领域。

结语

当很多家长还在把关注点只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从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入手,巧用“兴趣—优势”差异对比表,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成长,这才是真正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此外,无论是优势领域还是非优势领域,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家长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兴趣与优势的发展,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更多的兴趣与发展优势,让成长中的孩子能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