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隔壁的二胎全职妈妈,很明显地最近一直在情绪失控

。我常常听到她吼完大的,又吼小的:

“都两个小时了,你这点作业怎么还没做完呀!”

“你这饭都吃了一个小时了,什么时候可以吃完!”

“快点穿衣服穿鞋,爸爸在楼下等我们呢。”

……

我在家里感同身受,这是碰上“小蜗牛"了吧。我们家儿子也是典型的拖延症,当初,为了让他按时上幼儿园,我不得不每天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安排吃穿

做事拖延,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特别是碰上有时候赶时间,孩子又磨磨唧唧很不给力的时候,大人往往会怒火中烧。

然而你会发现,你越吼,孩子反而越慢了。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拖延现象呢?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期望理论,来剖丝抽茧,看看到底为什么孩子会“拖延”?我们又该如何来激励孩子做出改变?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在这个公式中,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想要孩子更积极(即M值越大),必须要提高目标价值(V值),以及期望值(E值)。如果孩子的目标价值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孩子的行动力会更强烈。

反之,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不积极主动,习惯拖拖拉拉,那么其根源就是孩子觉得做这件事对他来说没有价值,他从心底里对这件事不认可,不抱期待。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所以,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提高目标价值,让孩子觉得有价值感呢?

  • 使用正面语言,强化孩子好的行为

我一直为如何让家里的小朋友学会整理玩具的事心烦不已。因为他永远是玩好了不知道收回去,家里随处可见他的各种玩具散落在各个角落。每次我要他收拾一下,他嘴上答应了,但是行动上总是拖拖拉拉到你看不下去,出手帮他为止。

某一次,我注意到孩子破天荒地把大部分积木都收好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块还散落在外面,于是我对孩子说,“你已经把大部分积木宝宝送回家啦,剩下的那些还没回家好可怜啊!

没想到孩子居然想都没想,一鼓作气,两下把剩下的玩具全都收拾好了。

这就是正面语言的魅力。

如果我直接要求孩子:“快点把剩下的捡起来”,孩子应该会觉得很泄气吧,而且还会在内心产生这样的认知:“这事跟我没关系,都是妈妈要求我做的,我就随便做一下吧。”

我们平常要求孩子,“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孩子有几次真的听进去了?有时候甚至还会跟你反着干,我偏要再画上几笔。因为孩子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息是“乱涂乱画”,自动屏蔽了“不”,这是孩子的本能反应。

孩子的认知存在局限,少说不,孩子反而更容易明白你在说什么。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 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提升孩子的存在感

孩子完成作业,你可以夸奖他:“哇,宝贝,好厉害,你只用了一个小时,中途都没停下来过,非常专注,就完成了作业呢!

本来孩子可能觉得,妈妈只是随便监督他做作业,妈妈只管自己在一边做自己的事呢,只会关注他做好了没有,才不关心他到底怎么完成的呢。

这样一问,孩子可能就有一种备受关注的感觉:原来我花了多少时间,有没有走神,妈妈都在一边看得清清楚楚呢。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焦点,被关注的孩子会更有动力。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 积极的陪伴,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Timothy Pychl的研究发现,那些严厉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养出拖延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拖延,并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他们无声的抗议,他们在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挑起父母的情绪,引起父母的关注。因为他们发现,只有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才会真正放下手中的事情来注意到他们。

所以,如果可以,多陪陪孩子,内心丰裕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能量。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 辅助奖励措施,提升孩子的驱动力

当孩子津津有味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你想让孩子刷牙,你对他说,“赶紧刷牙”,是不是让他觉得很扫兴?

如果你不仅催他,还威胁他,“你必须要刷牙,不刷牙会长蛀牙”,是不是更加让他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相反,你告诉他:刷牙时间到啦,刷好牙,我就可以给你讲最喜欢的故事啦

孩子的刷牙动力立马就有了。

要知道,没有孩子不爱奖励,有了合适的奖励,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当然,奖励措施只是辅助的一种手段,奖励的选择,也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投其所好!比如,给孩子奖励10钱,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奖励一根棒棒糖,吸引力就立马来了。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的,如何提高期望值,让孩子对做事情充满期待?

  • 提供合适的指导,解开心中的症结

有时候孩子拖拉,是因为对任务不了解。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是有区别的,比如每天早上大人催促小朋友快点准备好去上学,孩子可能还处于很懵的状态。自己还稀里糊涂的,又怎么会对完成任务有期待?

什么叫快一点呢?快一点是多快啊?

妈妈说让我做好上学准备,上学要准备什么啊?

孩子对”做什么“都是稀里糊涂的,行动上自然快不起来。

所以,大人需要帮助小朋友理解我们现在需要做什么,要把每指令具体化:

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在短的针走到8之前吃好早饭。“而不是“赶紧吃饭

这样清晰的指令,孩子自然就容易去完成了。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 基于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

为什么喜欢的东西,比如甜甜圈,孩子可以一分钟搞定,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吃个包子,可以墨迹上1个小时还咽不下去呢?那是因为甜甜圈对孩子的诱惑要远远大于包子呗。

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投其所好,才能让孩子更有动力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在20分钟内吃完饭,那么你可以得到一个甜甜圈。

注意,这里的目标是20分钟内吃完饭,辅助使用了奖励,吃一个甜甜圈

对孩子来说,20分钟内吃完饭可以实现的,只需要他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吃饭的时候专心吃,不一边吃一边玩,那么20分钟的时间对他来说绰绰有余。

所以,孩子自然就满怀期待了。

假如你让孩子在5分钟内吃完饭,显然那是超出他能力范围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啊,孩子心里也就没有了期待:”反正做不到,那就慢慢来吧。“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 对任务进行拆解,降低完成难度

有时候大人眼里很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孩子觉得任务太难了,所以就自暴自弃了

比如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你要求他独立完成作业,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比登天还难,孩子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作业,你让他怎么快的起来呢?

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家长将完成作业这件事拆解成几个步骤,每一个小步骤就是一个小目标,让孩子对每个小目标的完成有信心,目标分解举例:

  • 第一步:花十分钟做好作业前准备,包括上厕所、吃零食、喝水等一切个人相关事务,整理好需要用的文具、书本,等到正式开始作业就可以不用一会想吃东西、一会要找个资料了。
  • 第二步:让孩子花十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作业,找出不会的题目,确保在之后的作业中不会遇到“拦路虎”。
  • 第三步:家长帮助解答孩子找出来的不会的题目,重点解答确保孩子听懂了。
  • 第四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过程中家长不打断,不辅导,让孩子独立完成。
  • 第五步:自查作业。作业完成之后,先自己检查一遍。
  • 第六步:家长批改。在孩子自查的基础上,家长进行批改、纠错。
  • 第七步:订正作业。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错题纠正。

你看,一次作业就可以拆解成7个步骤,所以,你还觉得完成作业这件事情很简单吗

巧用“期望理论”,治好孩子拖延症

写在最后

为什么大人都如此忍受不了孩子的”拖延“呢?归根到底是因为孩子的拖延耽误了大人的生活。

但是你要知道,拖延的形成也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矫正。希望爸爸妈妈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过“拖延”现象找到孩子到底缺少了什么,多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肯定他、鼓励他、支持他,给他力量做出改变,这样才能最终战胜拖延!

我是 一个自强独立的职场妈妈,和你一起正能量养娃!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