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公元235年至公元284年,罗马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三世纪危机

。在这段时间中,社会动荡黑暗,经济全面萧条,战争连绵,推动了罗马帝国晚期经济重心的东移。相反,东部的小农经济繁荣,商业崛起,社会稳定,吸引力经济重心的转移。因此,罗马帝国晚期时,经济重心向东转移,并成为政治中心转移和社会变革发展的根本原因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罗马帝国版图

罗马共和国时期维拉经济繁荣景象下的隐患

罗马帝国处于奴隶制与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元老贵族与皇权的矛盾,作为统治基础的自然经济与未能被充分利用的商品经济间的矛盾。三对矛盾在罗马帝国的长期发展中始终未能被解决,并最终在三世纪激化,造成了社会的动荡,逼迫经济重心的转移。

罗马共和国末期,国家权力掌握在元老布鲁图与卡西乌斯手中,元老院拥有极大的权力,这一情况并未能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彻底根除,元老贵族始终威胁着帝国皇权

一方面,皇帝通过不断发动海外征服,试图扩大公有土地、增加自耕农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抑制贵族的权力

,另一方面,元老贵族又利用自己的权势进行土地兼并,迫使自耕农破产,以增强自己的势力。至布匿战争以后,罗马公有土地扩大了一倍,但同时广大的土地意味着困难的控制和管理,分散的土地和自耕农也使土地制度由公有制逐步向私有制转变。贵族的土地兼并也快速进行,使维拉经济迅速崛起,自给自足的经济衰落

维拉经济下,土地集中,分工细化,生产规模化,更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趋利避害,种植亚平宁半岛适宜的葡萄、橄榄等商品作物,利用优良的海港,追随海外战争的脚步,发展商品经济

《农业志》指出,购买地产"附近最好有大城市或海、或可行船的河流、或热闹和良好的道路。这里强调的不是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等条件,而是与产品销售流通有关的市场条件与交通情况。"可以看出,维拉经济已经打破自然经济的格局,关注市场与商品,具有庄园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虽然如《农业志》记载,它指导了如何经营生产:生产优质酒而产量丰富的葡萄园居第一位;灌溉菜园第二位;种植柳树第三位;橄榄园居第四位;牧场第五;谷物第六;森林第七……对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繁荣的局面。但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格局被打破的情况下也埋下了一系列的隐患

一是市场发展下,奴隶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被削弱,奴隶制达到了瓶颈期,且贸易结构具有奢侈品过多的问题;二是为了应对瓶颈期的奴隶制所带来的问题,实行了隶农制,但隶农具有小农所固有的脆弱性特点,易受战争和政治影响,易破产而被兼并;三是庄园经济下,中央的税收受到影响,元老贵族的税收难以收取,为国家的财政带去困难。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元老会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农业志》作者加图

三世纪时期三对矛盾的激化与罗马帝国的崩溃

于是,国家越发重视通过海外扩张去获得更多的公有土地和自由民。塞维鲁王朝时期,提出"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一概不管!"卡拉卡拉时期,颁布《卡拉卡拉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罗马境内所有自由民"

,其目的是征税敛财以维持军事。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终于激化了长久以来的三对矛盾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赛维鲁

在贵族的兼并和沉重的赋税下,小农纷纷破产,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衰退,财政税收匮乏,中央在与地方,皇帝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地方和元老贵族占据优势,分裂割据与内乱逐渐增多。

破产的小农一部分获得了地主和贵族的庇护,进入庄园躲避赋税;一部分进入了城市,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城市化的发展,但荒废的农业不适宜海外征伐的需要,经济的不足造成战争的衰落,使罗马在于日耳曼蛮族的斗争中失利,社会更加动荡。

最终,大量隶农沦为奴隶,战争破坏农业,社会消费跟不上葡萄酒、橄榄油等商品的生产,商业也走向衰落,社会经济全面萧条,社会主义矛盾最终激化。发生了罗马造币工起义、西西里奴隶战争、牧人起义和巴高达运动等人民起义。自然经济崩溃,奴隶与自由民、贵族与皇帝的矛盾激化,罗马迎来三世纪危机,社会动荡,经济全面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重心不得不转移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动荡的三世纪

东部农业的繁荣与商业的崛起

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危机中所受打击较小,成为东部地区经济上保持相对繁荣的基础。东部地区农业继续保有一定活力的原因主要在于小农经济在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活力。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认为,在东地中海地区,由于希腊城邦和希腊化国家在罗马征服之前已经奠定了该地区基本的农业生产结构,小农经济与城镇商业互相配合,因此罗马的奴隶制大地产制度在帝国的东部诸行省未能如同在帝国西部地区那样得到普遍发展,这是奴隶制危机对东部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缓和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古代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为东部地区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根据可靠的中国文献记载,大约在奥古斯都和少年皇帝尼绿的时代里(公元前27年一一公元 69年),印度人、安息人将中国丝绸转售给罗马人时,价格要提高百倍。直到公元2世纪,上等的中国丝织品的价格还与黄金价格相等,在欧洲市场上每磅仍卖12盎司纯金。当时,罗马帝国每年的商品进口总值多在一万万赛斯太斯以上。其中与东方的全部贸易金额将近100万英磅。老普列尼曾经估计说,因为从中亚间接购买丝绸的价格惊人的昂贵,仅此一项,罗马每年最低都要支出五千万赛斯太斯,相当于42. 5万金磅。他在《自然史》中写道,"

奢侈和妇女使我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白里内也承认,"据最低之估计,罗马的金钱,每年流人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三地者,不下一万万赛斯太斯,此即我国男子及妇女奢侈之酬金"。李约瑟援引胡特生说,"总的说来,罗马对东方的国外贸易,严重入超。必须用金银锭或硬币来补偿"。这种金融上的日趋枯竭,也是导致罗马帝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但是,东部地区扼东西方贸易通道,在西部地区城市衰落、商业萧条之际,东部地区的城市以该地区相对繁荣的农业为基础,以当地的手工业生产部门为辅,从事各种境内外贸易,这是保证东部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至丝绸之路开通后,东部的贸易更是进一步发展,大大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部经济的发展为都城和政府的发展提供大量物资,推动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都吸取西罗马帝国的教训,他们确立君主制,加强皇

权,重新划分行政区,抑制地方;强化奴隶制,维护奴隶主利益,抑制奴隶的暴动;在经济上,实行新税制,人地合一,以头计算,颁布物价敕令……缓和了皇帝与贵族、中央与地方、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抑制了奴隶与自由民间的矛盾,迁都君士坦丁堡,逐渐稳定了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另一方面,发展起来的君主专制,和东部大河提供的肥沃土地,为小农经济的繁荣提供机会,促进了向封建社会的发展。同时,东部掌握与东亚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与亚欧大陆的往来更加密切,促进了文化繁荣与民族交流

小农经济所特有的稳定性,君主专制下的大一统,使

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开始了。

浅析三世纪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拜占庭帝国

总结:因此,三世纪罗马帝国晚期经济重心的转移是自共和国时期便长期演变的结果。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难以彻底解决,政治上贵族与王权的斗争也难以平息。而奴隶制下的商品经济繁荣却加剧了奴隶的作用下降,威胁国家统治基础,又激化了上层阶级内部矛盾

。最终,在三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经济重心被迫转移。

而在东部,小农经济下稳定的社会环境,与东亚相连的有利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接纳新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优质选择

参考文献:

1、《古代罗马史》(苏)科瓦略夫著 王以铸译

2、《罗马史》(德)蒙森著 李稼年译

3、《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美)罗斯托夫采夫著 马雍 厉以宁译

4、《罗马衰亡史》(英)吉本著 黄宜思等译5、宋建良《古罗马的海上丝绸贸易之路》

6、隋竹丽,孙墨寒《海外战争与古罗马大地产经济的形成——战争与古罗马经济的关系》

7、董晓佳《浅析晚期罗马帝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