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九顶”,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结局,那并不“有趣”

看过一则新闻,地铁站里,一个母亲带着个6、7岁的孩子等地铁。孩子看到身边一个姑娘在吃鸡排,于是小孩子向姑娘要,姑娘没给他。结果地铁进站时,这个熊孩子一掌把姑娘往列车来的方向猛推,还好边上的人一把拉住了。否则两个家庭的悲剧,估计是要难以避免了。大家哗然,而母亲和孩子居然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说,径直上车走人了。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个母亲如果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也可以无动于衷,那么,这个母亲、这个孩子、这个家庭的成员,在将来的某一天,总会亲尝“无法无天”的苦果。

这样的熊孩子还很多呢,网络一搜一大把。不听大人的话,从楼上乱扔东西砸伤人;不理会大人的管教,随意乱摸,手夹在电梯里了;孩子放假惹大事,父母辛辛苦苦铮得十几万,被他偷个精光......小时候,都是父母手中的宝,怎么就成了,净干坏事的“小恶人”了?


孩子“一言九顶”,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结局,那并不“有趣”

造成这些熊孩子随心所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01、父母长辈过度溺爱。

溺爱是什么?“溺”就是淹死嘛!把孩子搁在所谓爱的水里“淹死”。听着就很恐惧。但是有些父母却乐此不疲。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都是干干净净的。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使孩子们变得“天是王大,他是王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

02、父母长辈过度骄纵。

认为自己的孩子独一无二,聪明绝顶。父母说一句,他可以顶两句,父母嗓门提高点,他比你还要高。这个“一言九顶”可不是那个“一言九鼎”,他不是表扬孩子守信用,而是孩子千方百计顶撞父母。孩子逐渐长大,慢慢地,父母就不是他的对手了。

孩子于是把房门一关,理都不理你们。什么教育,什么关心,他听也不要听。小时候,孩子第一次怼父母,可能还会觉得,挺有趣。“看!我家孩子多聪明,脑子反应快,嘴巴又利落,长大能当律师。”但是,读书以后,学习上对父母的不理不睬,真的是让父母暴跳如雷。

03、父母长辈过度批评

在没有赞扬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是有很多问题的。很少,或者从来没有获得过肯定,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

长期没有得到关注的孩子,孩子会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惹事。想想什么时候父母会紧张?什么时候父母不骂我、会关注我?要么生病、要么惹祸。

熊孩子变成这样,父母的教育失当是最可悲的起因。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懂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关键是,孩子小时候,只不过与父母“顶”,长大了就会和老师“顶”、和同学“顶”、和法律“顶”、和社会“顶”,最终把天顶出了大窟窿,父母补也没法补,缝也没法缝。

看看这次“新冠病毒”抗疫情期间,发生的那么多的事:不戴口罩与保安厮打、到处乱闯冲击护栏,自己生病不主动隔离,害人害己......这些人敢“顶”着风做错事,和家庭教育失责关系重大。

看看那些为非作歹的孩子,这样的结果,是父母们想要看见的结果吗?

孩子“一言九顶”,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结局,那并不“有趣”

如果孩子对父母”一言九顶“,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去引导、教育他吗?

从小践行”父母呼,应勿缓“就是关键第一步

现在的孩子或者说父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情况都是,父母”哇哇“叫半天“吃饭了”,孩子玩着手机头也不抬。就算给你面子随口应一声,也只是应一声,没有下一步行动的。

抓狂的父母火越来越大,孩子却淡定地眼皮都不抬一下。

”父母呼,没人应“,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双方就成习惯了。而这个坏习惯,不仅伤害父母,最严重的是伤害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写作业,不读书,呼来喝去,没人理你。

渐渐地,父母也失去了耐性,开始否定孩子,开始给孩子下定义。

再长大些”老师呼、老板呼、领导呼,朋友呼,孩子也习惯不去理会了。于是乎,他们告诉你,你不应,就自己一个人玩去吧,谁有空陪你“呼”着玩呢。

接下来,就是孩子可悲的生活开始了:学习拖拖拉拉成绩差、工作节节赖赖业绩差、朋友磕磕绊绊关系差。在接下来,升学没指望,工作要泡汤,朋友想绝交......

孩子“一言九顶”,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结局,那并不“有趣”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父母呼,立刻应”呢?

01、父母生养了孩子,恩重如山。虽然我们现代教育提倡和孩子做朋友,不过,父母还是应该和孩子有一定的界限,这是做家庭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世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尤其重要。

适当的父母尊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一起游戏、一起玩闹,但是绝不可视父母为“无物”,否则就要进行一些干预和惩戒。试想,你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如果敢对父母都完全没有敬畏,还指望他见到外面不相干的人,可以怎样的“与人为善”呢?

做有尊严的父母第一步:

不要一听见孩子喊:“妈妈,过来。”父母就屁颠屁颠地奔过去,拿这个、递那个。孩子甚至无理到连称呼也省了:“过来,过来!”慢一点。还不开心。

碰到这种事,父母可以先晾着他,置之不理。孩子越急,父母越不能急,谁先急,谁就输了。可以告诉孩子:“有什么事,你可以走到爸爸妈妈这边来说。”这个可是一个战术问题,在谁的地盘上,谁作主。

02、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两个好榜样。

做父母的要十分检束自己的行为,凡是不许儿女做的,父母不做,且禁止家庭中任何人做——黄炎培

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长辈有个表率的样子。如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呼”,父母必须立刻“应”。哪怕现在没有时间,也要告诉父母,确定好时间段,去回应长辈的要求。

不仅要在孩子面前做,还要在孩子面前说。

其次,夫妻之间也一定要有回应。爸爸说什么,妈妈要当回事情,去回应,反之亦然。要让孩子知道,回应别人,是最起码的尊重和礼貌。而且我们一家人都是这么做的。

03、父母要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教导孩子去做一些家务事。

哈佛大学曾经对456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长达20年。孩子分成两类,一类做家务。一类不做。20年后,他们是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而爱做家务的孩子,收入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的高20%。

父母说的话,大部分会当“耳旁风”。多半是父母说话不注意,伤害过孩子的心,所以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对孩子说话很重要,表达要清楚、完整、明确,这也是在考察为人父母的基本功。做家务也是系统地锻炼孩子各种能力,只要父母语气、措辞得当,一般孩子还是很喜欢劳动的。前提是:父母要舍得放手,要体谅、允许孩子试错。

当然,有时候孩子也很会“顶”你。

说好的做完作业再玩手机,但是作业一个字没写,手机玩了2个小时。嘴上答应着“嗯嗯”其实根本没往心里去。孩子这样的执行力,如果养变成习惯,将来面对社会时,恐怕有更苦的日子,在等待着孩子呢。

所以说,父母养成说一不二的作风,往往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敬畏之心,也就不敢随意糊弄父母了。

说到底,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培养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被忽略了的优良品德和做人的德性。从而让孩子长大之后,能从容面对社会,而不会手足无措。

今天不吃些苦,日后自然会有人让孩子吃苦,与其将来被别人教训的无地自容,还不如从现在起,父母和孩子一道,把该学的做人的基本原则都学学好。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人生第一课。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教育。

孩子“一言九顶”,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结局,那并不“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