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九頂”,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結局,那並不“有趣”

看過一則新聞,地鐵站裡,一個母親帶著個6、7歲的孩子等地鐵。孩子看到身邊一個姑娘在吃雞排,於是小孩子向姑娘要,姑娘沒給他。結果地鐵進站時,這個熊孩子一掌把姑娘往列車來的方向猛推,還好邊上的人一把拉住了。否則兩個家庭的悲劇,估計是要難以避免了。大家譁然,而母親和孩子居然連句“對不起”都沒有說,徑直上車走人了。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一個母親如果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也可以無動於衷,那麼,這個母親、這個孩子、這個家庭的成員,在將來的某一天,總會親嘗“無法無天”的苦果。

這樣的熊孩子還很多呢,網絡一搜一大把。不聽大人的話,從樓上亂扔東西砸傷人;不理會大人的管教,隨意亂摸,手夾在電梯裡了;孩子放假惹大事,父母辛辛苦苦錚得十幾萬,被他偷個精光......小時候,都是父母手中的寶,怎麼就成了,淨幹壞事的“小惡人”了?


孩子“一言九頂”,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結局,那並不“有趣”

造成這些熊孩子隨心所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01、父母長輩過度溺愛。

溺愛是什麼?“溺”就是淹死嘛!把孩子擱在所謂愛的水裡“淹死”。聽著就很恐懼。但是有些父母卻樂此不疲。每個孩子來到人世,都是乾乾淨淨的。是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使孩子們變得“天是王大,他是王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膽大妄為”“不知天高地厚”。

02、父母長輩過度驕縱。

認為自己的孩子獨一無二,聰明絕頂。父母說一句,他可以頂兩句,父母嗓門提高點,他比你還要高。這個“一言九頂”可不是那個“一言九鼎”,他不是表揚孩子守信用,而是孩子千方百計頂撞父母。孩子逐漸長大,慢慢地,父母就不是他的對手了。

孩子於是把房門一關,理都不理你們。什麼教育,什麼關心,他聽也不要聽。小時候,孩子第一次懟父母,可能還會覺得,挺有趣。“看!我家孩子多聰明,腦子反應快,嘴巴又利落,長大能當律師。”但是,讀書以後,學習上對父母的不理不睬,真的是讓父母暴跳如雷。

03、父母長輩過度批評

在沒有讚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是有很多問題的。很少,或者從來沒有獲得過肯定,孩子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

長期沒有得到關注的孩子,孩子會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惹事。想想什麼時候父母會緊張?什麼時候父母不罵我、會關注我?要麼生病、要麼惹禍。

熊孩子變成這樣,父母的教育失當是最可悲的起因。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大了就懂了。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關鍵是,孩子小時候,只不過與父母“頂”,長大了就會和老師“頂”、和同學“頂”、和法律“頂”、和社會“頂”,最終把天頂出了大窟窿,父母補也沒法補,縫也沒法縫。

看看這次“新冠病毒”抗疫情期間,發生的那麼多的事:不戴口罩與保安廝打、到處亂闖衝擊護欄,自己生病不主動隔離,害人害己......這些人敢“頂”著風做錯事,和家庭教育失責關係重大。

看看那些為非作歹的孩子,這樣的結果,是父母們想要看見的結果嗎?

孩子“一言九頂”,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結局,那並不“有趣”

如果孩子對父母”一言九頂“,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去引導、教育他嗎?

從小踐行”父母呼,應勿緩“就是關鍵第一步

現在的孩子或者說父母,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情況都是,父母”哇哇“叫半天“吃飯了”,孩子玩著手機頭也不抬。就算給你面子隨口應一聲,也只是應一聲,沒有下一步行動的。

抓狂的父母火越來越大,孩子卻淡定地眼皮都不抬一下。

”父母呼,沒人應“,時間長了,父母與孩子雙方就成習慣了。而這個壞習慣,不僅傷害父母,最嚴重的是傷害孩子。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寫作業,不讀書,呼來喝去,沒人理你。

漸漸地,父母也失去了耐性,開始否定孩子,開始給孩子下定義。

再長大些”老師呼、老闆呼、領導呼,朋友呼,孩子也習慣不去理會了。於是乎,他們告訴你,你不應,就自己一個人玩去吧,誰有空陪你“呼”著玩呢。

接下來,就是孩子可悲的生活開始了:學習拖拖拉拉成績差、工作節節賴賴業績差、朋友磕磕絆絆關係差。在接下來,升學沒指望,工作要泡湯,朋友想絕交......

孩子“一言九頂”,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結局,那並不“有趣”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學會“父母呼,立刻應”呢?

01、父母生養了孩子,恩重如山。雖然我們現代教育提倡和孩子做朋友,不過,父母還是應該和孩子有一定的界限,這是做家庭教育的基礎。

孔子曰:“世間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所以,這個度的把握,尤其重要。

適當的父母尊嚴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一起遊戲、一起玩鬧,但是絕不可視父母為“無物”,否則就要進行一些干預和懲戒。試想,你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如果敢對父母都完全沒有敬畏,還指望他見到外面不相干的人,可以怎樣的“與人為善”呢?

做有尊嚴的父母第一步:

不要一聽見孩子喊:“媽媽,過來。”父母就屁顛屁顛地奔過去,拿這個、遞那個。孩子甚至無理到連稱呼也省了:“過來,過來!”慢一點。還不開心。

碰到這種事,父母可以先晾著他,置之不理。孩子越急,父母越不能急,誰先急,誰就輸了。可以告訴孩子:“有什麼事,你可以走到爸爸媽媽這邊來說。”這個可是一個戰術問題,在誰的地盤上,誰作主。

02、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兩個好榜樣。

做父母的要十分檢束自己的行為,凡是不許兒女做的,父母不做,且禁止家庭中任何人做——黃炎培

父母首先要對自己的長輩有個表率的樣子。如果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呼”,父母必須立刻“應”。哪怕現在沒有時間,也要告訴父母,確定好時間段,去回應長輩的要求。

不僅要在孩子面前做,還要在孩子面前說。

其次,夫妻之間也一定要有回應。爸爸說什麼,媽媽要當回事情,去回應,反之亦然。要讓孩子知道,回應別人,是最起碼的尊重和禮貌。而且我們一家人都是這麼做的。

03、父母要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教導孩子去做一些家務事。

哈佛大學曾經對456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長達20年。孩子分成兩類,一類做家務。一類不做。20年後,他們是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而愛做家務的孩子,收入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的高20%。

父母說的話,大部分會當“耳旁風”。多半是父母說話不注意,傷害過孩子的心,所以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對孩子說話很重要,表達要清楚、完整、明確,這也是在考察為人父母的基本功。做家務也是系統地鍛鍊孩子各種能力,只要父母語氣、措辭得當,一般孩子還是很喜歡勞動的。前提是:父母要捨得放手,要體諒、允許孩子試錯。

當然,有時候孩子也很會“頂”你。

說好的做完作業再玩手機,但是作業一個字沒寫,手機玩了2個小時。嘴上答應著“嗯嗯”其實根本沒往心裡去。孩子這樣的執行力,如果養變成習慣,將來面對社會時,恐怕有更苦的日子,在等待著孩子呢。

所以說,父母養成說一不二的作風,往往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敬畏之心,也就不敢隨意糊弄父母了。

說到底,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培養孩子在學校教育中,被忽略了的優良品德和做人的德性。從而讓孩子長大之後,能從容面對社會,而不會手足無措。

今天不吃些苦,日後自然會有人讓孩子吃苦,與其將來被別人教訓的無地自容,還不如從現在起,父母和孩子一道,把該學的做人的基本原則都學學好。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人生第一課。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就是教育。

孩子“一言九頂”,竟是父母和孩子最可悲的結局,那並不“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