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用户58783679805


提到诸葛亮,恐怕两千年间有无数人要为他发出悲叹,为何?空有一身惊天的才学,毕生想不负先主之托,最后只能以早逝来报答,却不能实现当年的壮志。对于他的死、他的失败,有人便从水镜的评语来分析。我们在演义里面能看,水镜曾经说过题目中的那句话,那为何他会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句话不是提前的预测,而是事后的总结。

演义是由书生写的,他在写此书的时候,不但参考了很多前人的书籍,吸取了里面对诸葛亮生平的总结,也融入了自己的许多看法。所以在写水镜在说出这句类似箴语的话之时,实际上是作者对诸葛亮一生做出的总结。


得其主

为什么说他得其主呢?诸葛亮在隆中读书的时候,非常骄傲。他是诸葛家族之后,自己极为聪明,他甚至认为自己死管仲那样的贤才,能够挽救一个国家。如此的大才,那一般的人怎能用得了他呢?必须是那些敢于放权给他的明主,才配得上他这样的俊才。而刘备半生游荡在各个地方,空有志向和机遇,却因为没有军师,多次失去机会。而他一旦遇见了诸葛亮这样的贤才,就立刻想见其招揽到自己帐下。因为信任他的才能、品行,刘备委以重要的权利,让诸葛亮可以尽展自己所学。这样的君主才能发挥出他的全部才智,也只有这样的情况,才算的上是“得其主”。


不得其时

其时诸葛亮自己也不想出山,因为他知道刘备这个势力,那就是一个大坑,一场看不到胜利的豪赌。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还是低声下气地拜访,这才得到了他的出山,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当时的其他几个诸侯。曹操帐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等人,荀彧是自己投奔过来的,而郭嘉则属于买一送一。袁绍呢?他手下两个最重要的谋臣,都是以前得罪了韩馥被遗弃的人,他一句话就征辟到了。至于周瑜,更是听说孙策之名后,送房送钱送智商。但是诸葛亮虽然已经明显拒绝 ,却终究架不住盛情。

如果是早一点见面,也许当年就不会两次失去徐州,也许还能收复吕布,壮大实力。如果时候晚出山几年的话,也许曹操在消灭荆州势力以后,已经在南下途中将其抓获,根本不会有后来的赤壁的征战。刘备再度失败后,已经是个老头,应该不会再有称霸的心思,诸葛亮这时候出山,便不用带兵打仗,不会那么辛苦。因为他出山不是时候,所以蜀汉没能救活,而他自己也因为操劳过去,早早死去。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忠诚,让作者非常惋惜,所以才说出了不得其时的话。



按照当日他和刘备的谈话,似乎夺取天下就在须臾之间,甚至是后来的一系列顺利的推进,让刘备集团生出了骄傲的心思,于是不久就丢了荆州,又赔上了大部分主力,最终让水镜的预言成真了。


小镇月明


水镜先生有大智慧,这句话点评的极其到位。

所谓良臣择主而侍。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怀才不遇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惆怅。

诸葛亮身怀通天彻地之才,如果没有遇到明主,老死山林之间,将是多么不幸和悲哀。

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是幸运的。在27岁的壮年遇到明主刘备,彼此欣赏,主贤臣忠,得以一展才华,实现生平抱负。


中国五千年历史,像他这样幸运的,并不多见。这是诸葛亮的大幸运。

但是他又有点小不幸。

那就是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刘备太迟了。

也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不得其时。

假设诸葛亮早生十几年,在刘备起兵之初,就完成学业,出山辅佐刘备。

那个时侯,各地军阀多如牛毛,曹操,袁绍还没有独霸北方,江东荆州还在混战。刘备的对手要弱的多,发展的机会太多太多。

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会丢掉徐州,不会败于吕布,败于曹操,不会无可奈何寄人篱下。汉室很快就能复兴,而天下易安。

可惜,诸葛亮晚生了十几年。

在这十几年里,刘备屡战屡败,完美错过了一切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惶惶如丧家之犬寄居荆州。

在这样极端被动的情况下,再要想成就大业,实在是太难了。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得其时啊。


上将嗳福斯


三国里面的司马微老先生博学多才是一名世外高人,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人称“水镜先生”,他曾向刘备力荐“卧龙、凤雏”,说是得二人其一便可得天下。待刘备三顾茅庐把孔明请出山的时候他感叹道:“其实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其实除了水镜先生早有预言,就连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也曾这样评价过他:亮志大而不见机!意思都是说诸葛亮虽有远大的抱负理想但是看不准时机。事实证明,司马微老先生和司马懿并非胡说八道。诸葛亮确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统一三国,落了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场。

世人都知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本领,经天纬地之才,刘皇叔刘备更是个有着雄才伟略的明主,二人凑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司马微老先生也说过孔明遇到了刘皇叔,就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伯牙遇到了子期。可是就是遇到的时机不对,因为诸葛亮一直隐居南阳,"乐耕"的时间太长,以至于错过了绝佳的下山时间。

因为早在诸葛亮下山前,当时的局势就已经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雄霸中原,成为了一家独大的枭雄。当时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孙权偏处江南东吴一隅,事实上也只能消极防守而已,并无多大的反击能力,然而纵观中原其它诸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胆小如鼠的无能之辈,不像是干大事的也搞不出什么动静来。

反观当时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要什么没什么,所以诸葛亮这时候跟着刘备出山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可想而知难度是有多大,而且在那个群雄割据的乱世当中,落后就得挨打,经常被曹操的大军追杀,刘备诸葛亮等人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诸葛亮要是赶在官渡之战,曹操还没有称霸中原的时候出山,趁曹操和袁绍两虎相争的时候,刘备诸葛亮借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先夺取荆州为根据地,那么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也许结局就不是这个样子的了。

不过虽说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但是诸葛亮为蜀汉做出的贡献可是有目共睹的。他这一生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毫不客气的说,没有他诸葛亮就没有当时的蜀汉!你们认同吗?


人文视角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表明的就是:武侯祠今后将要被翻修。也因此,很多人才觉得诸葛先生也太牛了,居然可以提前预知后来事。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诸葛亮写的,所以,这既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他的一种特殊又强大的功能。首先从诸葛先生的文笔方面来看,他当年写下的出师表,可谓是流传千古的佳篇。这篇文章也就能看出诸葛先生的文笔如何,而像这12个字碑文,一看就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文学含量,这和诸葛先生所拥有的文笔可就不相匹配了。



其次, 这12个字与其说是一个名句,不如说像是一个字谜。每三个字就是打一个字谜,第1个字是清,第2个就是康,第3个字是宋,最后一句话龙复卧,代表的就是翻修这个地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这12个字的联系非常的蹊跷,一点都不紧密,显得非常的不伦不类,格外的怪异。如此奇怪的话语,怎么可能出自于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口中呢?而且这些字谜也太简单了一些,根本就不难猜。以诸葛先生的智慧,他如果要出字谜的话,常人应该是猜不出来的。

最后一点,在诸葛先生所处的时代当中,没有出现武侯祠。他又没有具备未卜先知,预料未来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最后会被人在武侯祠进行祭奠。综上几个理由,就足以说明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于诸葛先生的口。只是因为民间人们不断的传言,一个传一个,故事的真相就渐渐的失真了,最后就成了所谓的谣言。
这句话究竟是出自于谁的口中呢?研究之后,很多学者们都认为,清朝一位名叫宋可法的官员是最有可能写下这句话的人物。这个官员就是接到了任务去翻修武侯祠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崇拜诸葛亮的人。也是他最有机会在武侯祠旁边的石碑上刻下字的人。毕竟在他翻修之时,他就可以做这件事情。并且,如果是他写下的这12个字,那么这句话的含义也就能够解释的通。 清指的便是大清王朝。康是康熙爷,说明是在康熙爷掌朝期间发生的事。宋那就是指翻修这个地方的官员宋可法,最后的龙复卧是指他做的这一件事情。这样一来解释的话,这句话的含义就变得清晰明了了。所以说,宋可法在这里刻下这12个字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


合肥历史


原文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是司马徽在感叹刘备虽是明主,却屈居在刘表之下处境艰难的现状,他认为诸葛亮此时出来辅助刘备的时机不对,难有作为,体现了司马徽对当下形势的悲观态度。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时北方已定,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而刘表却并不信任刘备,派他驻扎在新野,防范曹操。等到曹兵大举南下,刘表惊死,刘琮束手,刘备独木难支,也就只能率众逃跑了,惨到几乎没有容身的地步。幸好这时孙权及时援手,大破曹操,才算是缓和了局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诸葛亮出道时的真实写照,可见当时情景多么的艰辛、危急。然而诸葛亮却能在逆境中扭转败局,力挽狂澜,帮助刘备剋成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份功业恐怕是司马徽所始料不及的吧?同时也印证了诸葛亮“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非凡见解。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3


剑胆琴心01


诸葛亮得其主,这个主指的便是刘备。

刘备,当世英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人云亦云的把刘备当成是一个虚伪的人,不过在我看来都是些愚人们以己度人,不必在意。

在当时,刘备的声望和影响可是有目共睹,在一些有长远眼光见识的,如司马徽,荀彧,郭嘉等名家谋士眼里,都将刘备视作英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也将刘备视作是当今天下自己的唯一对手。

也就袁术这样的冢中枯骨才会轻视的只将刘备当成织席编屦之徒,就像现在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把刘备的仁义看作是假仁假义,实在是鼠目寸光。

后半句说刘备不得其时,这里的时应该是指时势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就算再英明的主公,有再厉害的谋臣武将,最后能不能得天下,最重要的一点还得看与之争天下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出山之时,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大片土地,任贤用能,手下谋臣猛将无数。以这样的枭雄人物作为对手,就算姜子牙再世,张子房复生,辅佐刘备,只怕也很难与之争锋。

江东孙权,雄踞长江天险,占尽地利,又得江东英杰尽心辅佐,一样不是平庸之主。

诸葛亮投身刘备帐下时,刘备只有区区一个小小新野,几千士卒。却要与曹操,孙权这样强大的对手争天下。我想无论历史上哪个有名的谋士都不敢说能做到北吞曹操,南并孙权,一统天下。

诸葛亮最终为刘备定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可谓正应时势。而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以当时的时势而论,则是逆天而行了。因此司马徽才会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懒小生


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八个字可谓是贴切至极,相当于给诸葛亮未来的事业发展做出了一个十分合理的预估。

先说说什么是虽得其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遇到了一个十分合适的主公。为什么说刘备是诸葛亮十分合适的主公呢,原因无非是这样的。诸葛亮这种人才有时候需要的是操作权,而不是简单的参谋权利,基本上在三国时期,更多的谋士都只是参谋权,而不参与具体操作,因为最后具体的操作是主公的权利。但是诸葛亮属于大包大揽的那种全面型人才,他需要操作权利,恰好刘备可以给于他操作权。那么为什么刘备可以给他操作权呢?因为刘备手下没有顶级谋士,最起码当时没有。所以得到诸葛亮后,会给于非常大的信任,然后会给于他操作权,让他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抱负。同时期,其他两位主公,明显不具备给诸葛亮操作权的空间。曹操不说了,除了早期的郭嘉外,其他的谋士根本只能是参谋,就算是荀彧也一样,这是曹操的性格使然。再说孙权,虽说他可以礼贤下士,但是江东的本土势利太过强大,而且当时孙权手下也是一串顶级谋士,不可能一下子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空间。所以刘备就是当时最合适的主公。

为什么又是不得其时呢?

理论上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是极度优秀的,而且前期的操作空间很大。但是其中有一句是:待天下有变,然后一路出兵长安,又一路从荆州进军宛洛,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主公。那就是说夺取荆州益州都是没问题的,特别是刘表的荆州,刘章的益州,那就是上天赐给你刘备的资本,诸葛亮可以帮你拿下来。但是后面的就有点看天意了。因为当时可以说天下格局已经定了,曹操几乎统一了北方,势力最大;江东的孙权已经经历了孙坚和孙策的经营,而且有长江天险,都是一时不可能被吞并的。刘备就算占据了益州和荆州那也是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还要继续统一大业。那剩下的就是待天下有变了。因为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大事已定,很有可能任凭诸葛亮神机妙算,也乏回天之术。所以说他:生不逢时。


嘉佳小博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作者罗贯中的高明之处,而不是水镜先生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局势很不好。

大家有没有玩过《三国志》系列的游戏,如果选择刘备开局,最难打的就是在新野的时期。

兵力太少,周边曹操、刘表、孙权实力都太强,没办法打。

其实,游戏和现实差不多。

当时天下的局势大体已经确定了。

北方的曹操刚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有30多万的军队。

以新野刘备的几千人,根本没法对付。

再说东面的孙权实力也很强,地盘传了两代,当时已经很稳固。孙权也有出兵10万的能力,而且有强大的水军,特别擅长防御,也是很难对付的。

即便是荆州的刘表,也有出兵五六万的能力,刘备也对付不了。


当时刘备就算能够吃掉刘表的地盘,才吃掉刘璋的巴蜀,实力也弱于东吴,更远不是曹魏的对手。

而且,孙权一直就盯着荆州,不可能随便让给刘备。以孙权的实力,刘备是争不过他的。

如果刘备只得到部分的荆州,加上人口只有90万的巴蜀地盘,也是大大弱于东吴和曹魏的,而且差的很远。

以后来诸葛亮北伐来说,他最初出动兵力8万人,而曹魏可以轻松出动一倍兵力15万以上。

曹魏的将军多是久经战争的悍将,他们只需要防御的话当然不会犯大错。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战斗力相差不多,兵力相差一倍根本没法打,就是指挥官是神仙也不行。

所以,诸葛亮北伐全部失败,就是国力相差太原的原因。


萨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诸侯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准备在镇压黄巾起义之后下。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必定要找一个各方面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人去辅佐。水镜先生是个世外高人,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十分了解,当然对诸葛亮的德才也非常了解,因此,水镜先生必定会把诸葛亮推荐个一位比较“优秀”的创业者,在众多的真多天下的诸侯中谁才是优秀的人选呢?

要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量。封建社会对于政权的更迭讲究的就是正统,刘备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而且被证明了,这当然就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第二就是看帝王的品行,封建社会对君王的要求就是仁恕,就是宽仁厚德。刘玄德自从出道以来就以仁德著称于世,在整个混乱的社会上就刘备还可以,其他人都太暴戾残忍,比如董卓、曹操、袁绍等等,都不符合这个条件。于是刘备就从这些人中胜出了。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刘备是诸葛亮可以辅佐的最佳人选,这是瘸子里头拔将军拔出来的。

人选虽然确定了,但是能不能成事还是另外一回事。当时天下纷争,群雄并起,尔虞我诈,翻云覆雨,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样复杂血性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最后的胜利呢?肯定不是一个宽仁厚德的人。这是时代造就的。

要想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取得成功,必须要采取多这种手段,当然宽仁厚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具决定性的是翻云覆雨,尔虞我诈,是两面三刀,是不讲道义。

这些素质是时代对人提出的要求,是客观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刘备不具备这些素质。或者说这方面比较差。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司马徽才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江南不缺水


首先水镜先生跟诸葛亮是师徒关系,其实这句话有一定的炒作的嫌疑。

毕竟当初水镜先生也说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即可得天下!结果呢,刘备也没能得天下,顶多三分天下还是最小的那一个。所以我认为水镜先生说这句话第一个为诸葛亮出山做炒作引起热度,第二个也给大家留个台阶下。毕竟前面说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那么现在不赶紧加上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到最后,孔明没有能够辅助先祖刘备取得天下,那可怎么办?

所以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时赶紧加了这么一句话,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局势决定不可能发挥出诸葛亮的才华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形式所决定的。当时是啥情况?刘备还没有得到荆州,还是势力最弱小的那一方。东吴孙权虎视眈眈,北魏曹操统一北方,论兵马,论粮草,论雄才大略论谋士刘备都不行。你说刘备要是处在一个发展壮大兵强马壮时代,那么孔明谨慎的打法,肯定能取得天下,但现在不行,因为刘备是最弱小的那一方,所刘备需要的是一个特别好形式,三国对刘备不算友好,所以说不得,其实当时的大环境决定了孔明才华发挥了多少?

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承认,诸葛亮虽然也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但他更擅长自国,所以你要让诸葛亮治国,但打仗确实比不上同时代的其他优秀人员

我是明清笔记,更多历史可以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