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个儿子,为何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原因是什么?

西府骑手


一句话:人多没实力,照样被人欺。虽然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甚至曹丕也有九个儿子,但依然改变不了曹氏宗族走向衰弱,因为这种现象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从曹丕时代,就一直故意打压皇族造成的。

在曹操时代,不论是曹氏还是夏侯氏,那都是人才辈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操在打天下时,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就是以曹氏和夏侯氏为核心的宗族势力,所以曹操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权力,并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去锻炼。

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人才辈出,不要说是曹操的叔伯兄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那也是大放光彩。但从曹丕时代开始,因为兄弟之间曾为争夺世子之位而大打出手,所以曹丕内心对皇族成员有着深深的不信任。

所以,曹丕上位后,就是开始打击曹氏强势亲王。本来曹彰和曹植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是曹家最重要的支柱力量,结果就因为曹丕的猜忌,曹彰英年早逝,曹植被赶出政治舞台,曹氏宗族最重要的主干力量受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随着曹仁、曹洪的先后去世,以及夏侯惇病死邺城后,曹氏宗族上一辈的主干力量几乎全线衰亡,关键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氏皇帝对诸王的防范,仍然如同防贼一样。

既然皇帝不待见亲王,亲王自然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教育儿子,唯恐招来无妄之灾。儿子在压抑的情况下长大,没有一流的名师培养,不敢出去结交俊才,不敢妄议朝政,不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必然也出不了俊杰。

所以终曹丕和曹睿两代,整个曹氏宗族,能够勉强挑起曹氏大梁的人,就只剩下曹休和曹真两个人。但问题是,曹休曹真并不是曹氏的直系宗亲,他们只是远支宗室,所能拥有的权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他们的官职很高,但实际能控制的资源是远远赶不上真正的皇室宗亲。

在这种背景下,曹休和曹真在和豪门大族的争斗过程中,往往处于下风。等到曹睿继位后,曹休和曹真又先后去世,于是曹魏帝国的三大战区,东线淮南战区的执政官由曹休变成王凌,大家知道,王凌是司徒王允侄子,顶级豪门大族,也就是说,东线淮南战区的兵权已落入到豪门士族的手中。

中线襄阳战区,在曹仁死后,就一直是司马懿主政,大家也知道,司马懿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西线关中战区的兵权,在曹真去世后,也由司马懿接管。

也就是说,在曹睿时代,曹氏宗族就已经在地方军队中失去了根基,当时除了中央禁军还在曹氏控制之外,各大战区野战军已全部被豪门大族把控,而后来司马懿坐镇中央,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相当于中央禁军也开始被豪门士族所渗透。

同时,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豪门士族通过不断的蚕食曹魏的中高级职务,已经慢慢把曹氏和夏侯氏的根基给挖空,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曹睿去世之前,曹氏宗族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时曹植已察觉到曹氏家族的危机,于是就劝谏魏明帝曹睿,家人不可信,外人就可信?家人会威胁皇权,外人难道就不会威胁皇权?如果我们继续这样防备自己人,曹家迟早要完蛋。

但问题是,对于曹睿来说,司马懿不可信,豪门士族不可信,难道曹植就可以信吗?如果曹植做大,反过来同样会威胁皇权,所以曹睿最终还是没有给曹植这个机会,随后不久,曹植便郁郁寡欢而死。

等到曹睿死后,曹氏宗族里不仅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物,就是皇帝本人也是一个未成年,从而丧失了执政的权力,至于曹爽辅政十年,又将整个豪门士族全部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宗族自然无法阻止司马懿夺权。


我是赵帅锅


曹操是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比较优秀的就是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曹彰这几个,但是这几个都死得比较早,比如曹昂死于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战,曹冲死于公元208年,曹丕死于226年,曹植死于公元232年,曹彰死于公元223年。

而司马懿死于公元251年,甚至还晚于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的公元239年。而曹操的其他儿子就不怎么样了,比如燕王曹宇,是曹冲的同母弟弟,与曹睿比较亲近,当曹叡病重的时候,想要让他做托孤大臣,他竟然不敢接受。

所以可以看出,曹操的儿子虽多,但是优秀的死得早,死得晚的都是没有什么才能的,自然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那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家的人才情况,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当过京兆尹,曹操的洛阳北都尉还是司马防给推荐的,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因为字里都有个达字,所以叫做司马八达,正如荀彧的祖父荀淑也有八个优秀的儿子,叫做荀氏八龙。

比较著名的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司马朗和司马孚等人,而司马懿的几个儿子也很优秀,比如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伦,司马伷,司马亮。

也就是说曹氏的人才慢慢凋零,而司马家的人才辈出,曹家宗室自然不是司马家的对手。

另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曹丕的四个顾命大臣,另外三个也死得比较早,比如曹休死于公元228年,曹真死于公元231年,陈群死于公元237年,司马懿是剩下的那一个。

第二,曹叡早死,继位的曹芳才八岁,而曹睿给曹芳的两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爽和司马懿,而曹爽远不如曹真,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一举拿下了曹爽。

第三,因为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让曹丕对兄弟们防范很深,虽然曹操的儿子多,但是曹丕对他们一直是以压制为主,而曹叡继位之后,对这些诸侯王也是继续压制,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些诸侯王的身影。


历史简单说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点:司马家族经营三代的权利架构,彻底掌握曹魏的军政力量。

然后要声明一点,司马懿有权但并不是夺过来的,是他自己挣的!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司马家族是怎么经营魏国的权利与军队的:

曹操在位的时候,司马懿早就被发现有“狼顾之相”不得曹操的重用。但在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即位开始,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因为曹魏已经没有丞相这个职位了,是三省划分权利),可以说司马懿已经是朝廷前五的重臣了。

后来曹睿即位,本身就已经手握京都以及周边各郡军事力量的司马懿,又被加封为豫州、宛城二块大地方的总都督(当地最高行政官)。只是三国中后期的司马懿,就多次抵抗蜀军、吴军的侵略,在魏地深得民心,当权者不得不论功行赏,况且司马懿当时压根就没有谋反之心,其子司马昭才是真正的有想夺权,毕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家族的历经:司马懿掌握大半部分魏国北方之地军政;司马师屡建战功、平定叛乱加封权位;司马昭灭蜀伐吴、废帝新立总揽大全;司马炎开疆扩土、改朝换代。

了解了这些,才知道曹魏帝国如何崩塌于历史长河,晋朝之立,在于司马家三代人的努力,并非一日之功,曹操的25个儿子也不及枭雄曹操一半,改弦易辙是历史定局。

更多精彩,就在“温酒述史”


温酒述史


在这个方面首先要怪曹丕,曹丕对近亲宗室很警惕,曹彰死于因不明,曹植蹉跎半生。曹操其他儿子都不咋地,但成人成才的不多,再就是等到司马懿当政的时候,曹魏宗室已经丧失了控制权。世家门阀已经倒向司马氏。在实际上曹魏已经“亡国”了。氏族已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首先就是曹丕限制了宗室的权利。曹丕用宗室也是远支如曹休、曹真、夏侯尚。近亲宗室几乎不不用 ,这就导致在后期曹魏宗室没有权利,向心力不强。曹丕重用士族,如钟繇,陈群,毋丘俭,司马懿这些人。



再一点就是曹丕早死,曹睿也早死,曹魏连续两代英主早死。导致曹魏幼主登基主少国疑。可以说,如果司马家不篡位,早晚也得死于曹魏之手。曹爽志大才疏猪脑袋。主政的时候,无论宗室,朝臣,氏族,太后都给得罪了。可以说,司马懿能养三千死士。是所有的人替司马懿隐瞒曹爽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在高平陵的时候,西北都督是郭淮,其妻是曹爽亲戚,留守的陈泰也不是吃干饭的,毌丘俭是司马懿最大的对手,文钦,王凌,邺城还有宗室曹宇(曹魏宗亲最有能力的一个),曹肇,太原有王机,幽州有田豫。这些人只要曹爽重用一人,也不至于被夷三族。而曹爽的行为不过说明其是个人头猪脑罢了。



至于题主所言的曹操二十五个儿子,当时基本都死了,后裔宗室也没有几个拿出手的。曹丕以后又对近亲宗室大加限制。自然无人阻止司马懿夺权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国三十几年就亡国的原因就要从立国后的统治者分析,这里小编主要讲讲比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将军曹爽,实际上曹爽被诛杀后,司马家已经成为了曹魏实际的掌权者,后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讲了。


魏文帝曹丕

曹操在世期间一直没有称帝,所说权利、实力都可以说是皇帝了,但曹操还是没有称帝,曹操实际上是法家治国和诸葛亮一样,通过法律来约束国家,好处是公平能使国家上下一心,国家实力会得到提升,相对的曹操后期同样也会被法家治国所约束,所以后期才会杀了孔融,士族群体如果是在完全公平下也会去支持,如果还是法家治国的基础下曹操成了皇帝,意味着士族的利益更加没法保证。曹丕接替曹操后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保证了士族的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丕才能快速的接替东汉政权建立曹魏,但同时实际上也为曹魏的亡国埋下隐患。因为这样意味着士族的势力会不断增强,曹丕执政时还使用士族去打压宗亲,实际上更一步提升了士族的实力。后期的曹丕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曹丕的在位时间太短,把这个难题和隐患留给了儿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上位后,士族的更加凸显,宗亲明显的能力更不上,士族人才辈出,逐渐在曹叡时代掌握了政治、军事权利。曹叡也和他爸一样短命,死的时候接替他的曹芳才8岁,只能安排废柴曹爽辅政。


大将军曹爽

曹家政权在曹爽手上完完全全被司马家接替了,这个阶段宗族势力已经完全不足以压制士族力量了,加上曹爽个人能力的确太差,最终被司马懿诛灭,从而夺取曹魏最高政权。


总结一下:

曹魏的灭亡一方面是士族与宗族势力的无法平衡,另一方面就是曹魏运势不好,曹操之后几位君主都死的太早,掌权的宗族实力又不足够稳定政局。少帝权臣,这样的国家灭亡快也很正常。


90后进化论


东汉末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成就了他诛灭国贼的国士之名,后诸侯逐鹿,一番征伐之后,硝烟渐渐散去,曹操治理下的北方百姓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从接受魏王称号之后,曹操似乎没有那么多的雄心了,也难怪,岁月不饶人,在选择世子人选之后,曹丕得以成功上位,他背后一直有一个影子存在,那就是河内司马懿,从曹操时起到曹芳,司马懿最后还是慢慢蚕食曹魏的天下,那么曹操的儿子众多,为什么就没有能阻止司马懿?细细分析原来有几个原因存在。

首先,数量不代表质量

曹操的男儿本“色”,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儿子众多也就不奇怪了,可是儿子多不代表就能压倒司马懿,反而因为质量上的原因,未能如愿,比较有名的儿子也就那么几个,如曹丕,曹植,曹冲,曹昂等,其他儿子不是早夭就是作为有限,再来看看这几位,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曹植与曹丕争储失败,解决不太好,曹冲年少智慧,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就夭折了,曹昂呢,曹操光惦记美人了,结果被张绣所灭,看到了吧,光儿子多有什么用,又不是打拳架,关键还得质量上乘才行。


其次,司马懿活得够久

这点看似无厘头,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不仅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更是熬死了诸葛亮,来看看曹操的子孙能和司马懿媲美的在哪?其实是有那么几位,可是无兵权,无朝堂话语权,他们又靠什么阻止司马懿?司马懿不仅自己的综合实力不俗,他的儿子们也是人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哪个不是心怀雄心的牛人?何况他还有学生及帮手邓艾等人存在,朝堂有绝对的控制权,想阻止?恐怕也就只能想想了,真的想争个上下,其结局恐怕是荒野处多一座新坟而已。


最后,基础没有

不是曹魏的天下吗?司马懿篡取曹氏的天下,怎么会没有基础呢?还真没有,结果几代人的更迭,曹操时期的旧部或被贬,或早就作古,新生代的大多忌惮司马懿家族的威严,或选择归顺,或选择中立,往日的赤子报国心,说说还是可以的,想付诸行动,司马懿的儿子们就不会答应,所以没有了基础,还有什么能阻止司马懿?


农夫说历史


曹操儿子虽多,有25个,但是好些都早夭, 相当一部分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就已经死了。他们没能熬过老乌龟司马懿。

其他活着的儿子,能撑到高平陵之变的,只有一两个,其中就有楚王曹彪,而曹彪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被司马懿逼令自杀。你看后期的司马懿多牛逼,都敢弄死曹操的儿子。为什么?

曹丕登基后,大肆打压曹魏宗室,越是曹操血缘关系亲近的宗室,打压越厉害,他们被剥夺了权力,相当于高级囚徒,更不可能掌兵。即便有那么一两个活到高平陵之变,也无法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威胁。司马懿敢弄死曹彪就是明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和司马家的人,基本控制了曹魏。而曹操健在的儿子因为手里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力,自然干不过司马懿,无法阻止司马懿。

至于曹操那些大部分已经死在了司马懿前头儿子们,更不可能阻止司马懿了。人都死了,还怎么阻止???


袁卫宇


曹操一生有二十个儿子,可是却没能抵挡住司马懿篡位,这一点确实让人们感到不解,而且当时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后代,他们割据一方也有兵权为什么不出面阻止,眼睁睁看着权利被司马懿夺走。实际上导致这种结局和曹丕有直接关系,下面就来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为。

曹操在世时,他本来属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说他本想要让曹植来接班的,可是当时却没有,这主要是因为曹丕有司马懿等人的帮助,而且曹植虽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为不符合当继承人的标准,后来曹植还犯下了一个大错,导致他从此再无翻身的机会,而此时的曹丕才有机会继位。因此可以说曹丕幸运,也可以说是曹植自己作死。

登基后曹丕对于曹氏家族的这些兄弟们非常的忌惮,他开始下令将这些兄弟分封出去,他们都去封地当藩王,而且曹丕为了握住手中的权利,他还下令所有的藩王不可以随便入京师,如果曹丕要召见他们自会下旨,如果藩王私自入京师曹丕也不会相见。当然有的藩王不信邪,非要来见曹丕,比如曹彰就试过,只不过曹彰入京师后,曹丕就一直避开不见,让曹彰很没面子,而且回去就被气死了。当时曹丕也不让这些藩王拥有大量的兵权,派给这些藩王的护卫军都是老弱病残,不要说战斗力,就是作为护卫军都勉强够格,所以这样弱的兵力根本就无法抵抗司马懿篡位争权夺权。

另外曹丕也担心这些藩王在封地熟悉后势力越来越大,所以经常下令调任,大部分藩王都无法在一个地方久留。但是在这些藩王中也有一个特殊例子,他就是曹宇,曹宇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实际上就在于曹宇对曹叡很好,因此在曹丕之后曹叡顺利继位时,曹叡让曹宇可以入京为官,但是这和曹丕没有关系。

司马懿可以篡位成功,和曹丕在位时对藩王的严加管控有关系,藩王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因此无法阻止司马懿。其次司马懿本身就有才能,而且他还得到了曹丕的重用,这就为司马懿的篡位打下了基础。也许曹丕没有想到,他对自己兄弟的防范居然为外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自己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历史小地主


基因这东西是随机遗传的,曹操虽然优秀但不能保证他的子子孙孙依旧优秀。

其实曹操的基因也算是强大,生有25子,为后人所知有六七个,其他十几个虽然没有作为但也不算昏庸。文有:曹昂(死于张绣乱战)、曹丕、曹植、曹冲(少时天才,但英年早逝);武有:曹彰、曹干等。但唯一的缺点是短命,曹魏家族历经三世(曹操、曹丕、曹睿)都没有熬死司马懿这个老家伙。

司马懿崛起于曹丕:曹丕对他防用并兼,开始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势力;发展于曹睿:曹睿对司马懿是十分相信,将兵马大权交于司马懿,将守卫皇宫的禁卫军交于司马昭,因此司马家族在曹睿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只可惜曹睿早逝,没有将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势力平衡好,把曹氏的大权都交于曹爽那个老匹夫手中,最终在高平陵事变中夺得政权。

曹操的25个儿子为什么没能阻止司马懿篡位呢?这个很简单:首先就如我上面所说的,曹操子孙的寿命都比较短曹丕活了39年,在位却只有6年;曹睿活了35年,在位13年;曹芳继位时才7岁,谁能阻止司马懿呢!接着就是曹丕与曹植争位,曹植失败虽然没有性命之忧却被曹丕不断打压贬谪,也就无崛起可能了,其他儿子也就无所建树,碌碌无为了。最后就是曹爽这个老匹夫,掌权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打压其他曹氏家族的人,因此曹家除了曹爽便再无实力的人了!

结语:或许真应了曹操当年所说的那句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淡墨青史


我是七哥

曹操儿子虽多,但有才的却是少数,仅有曹丕、曹植两子,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其他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就是碌碌无为。反观司马懿一脉,自己才华出众,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既长寿,又有才,司马家族一脉旺盛啊。

(曹操剧照)

主弱臣强,便是王朝更迭的前兆。

虽有了这个前兆,但并不意味着曹魏政权,就会因为皇室自身的衰弱而垮台,如果有贤臣的辅助,那么曹家皇室依然可以延续。可惜司马懿并非贤臣,而是有“虎狼之相”,“必不甘久居人臣之下”。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表现,较为复杂。前后表现,判若两人(司马懿 剧照)

曹魏政权有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高平陵政变。

政变之前,司马懿已经经历四代帝王,跟随曹操打天下,竭尽心力,出谋划策;辅佐曹丕,帮助曹丕登上帝位,也因此取得曹丕的信任,开始在魏国平步青云。

曹丕临终托孤,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司马懿,临危受命,尽职辅佐曹叡;曹叡临终前,自感要归西,急召司马懿,再次临终托孤,司马懿掩面而泣,与曹爽成为两位托孤重臣。(曹丕 剧照)

两代托孤重臣,司马懿的权势越发强大。与此同时,司马懿也越发谦逊,对待曹氏越发虔诚,宛若忠臣。但很快,司马懿的忠良迎来了忠臣的第一挑战:被皇室宗亲排挤、猜忌。

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重臣,本应同心协力,可曹爽为人奸邪,又才疏志大,见不得司马懿与自己掌权,于是开始动用自己作为皇家宗族的身份,开始排挤司马懿。

司马懿对此心知肚明,主动放弃实权,任由曹爽摆布。而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一举扳倒曹爽。(曹爽 剧照)

曹爽对司马懿的为人,也是有所了解,估计司马懿表面退步,实际上必有所图谋,便派人打听司马懿的动作。司马懿早有准备,一直装病,卧病不起,让外人以为他就要西去了。听闻此消息,曹爽大喜,认为司马懿已经不足惧了。

没有司马懿的节制,曹爽开始大榄朝权,任用亲信,一时之间,搞的魏国乌烟瘴气,国力有所衰弱。面对曹家宗室的糊涂,司马懿终于动手了,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重新夺回大权。

大权在握,司马懿摇身一变,走上了和曹爽一样的道路,开始独揽朝纲,排挤曹氏宗族。司马懿的忠臣之路要变了。

曹爽揽权的时候,曾经笼络了司空王凌。曹爽被杀,王凌对司马懿怀恨在心,想兵变除掉司马懿,立楚王曹彪为皇。于是,王凌以向东吴发表为名,准备铲除司马懿。可惜被人告发,兵变败露。(司马懿平定淮南三叛之一的王凌之叛)

随后,司马懿借王凌之叛,逼死曹彪,同时把曹魏宗室王公全部监禁,禁止他们相互交往,以防曹氏宗族叛乱。至此,曹氏宗族的力量已经逐渐被司马懿架空了。

司马懿的敌人一个个的倒下,司马家族的势力强势崛起,取代曹氏皇权指日可待;

面对衰亡的曹氏皇家,司马懿并没有想立马取而代之,而是自己夺权,把其他的事情留给后人。司马懿的这番做法,正是他从曹操身上学来的,或许这也正是他能臣服曹操的原因。(曹操和司马懿 剧照)

司马懿有“虎狼之相”,又雄才大略,可他终究是曹魏臣子,又经历曹氏四代帝王,两代托孤大臣,君臣情义终难免去。这种情景,与曹操又是何其相似啊:曹操为汉忧心,四处奔波,力图匡扶汉室,虽然汉室衰微,但曹操作为君臣的情义,还是不能免去。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成了和曹操一样的人,一个将要取代曹氏的权臣。而他的这种转变,也正应了曹操的那句话“司马懿必不久居人臣之下”,曹氏衰微,主弱臣强,“三马同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三马权倾曹魏)。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学一点,领悟一点,提升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