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底鼓進行收音時,我們到底應不應該使用Contoured的麥克風?

關於錄製底鼓時,我們應該使用什麼樣的麥克風是一個經常會引起激烈爭辯的話題。有些人喜歡在對底鼓錄音時使用Shure BETA 52A,而其他的一些人則喜歡用Audix D6,或者是Electro-Voice RE20,又或者是beyerdynamic M 88 TG。儘管近年來在實際收音時AKG D12被使用的越來越少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是這把麥克風的堅定支持者。

如何對這些麥克風進行分類呢,一個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將它們分成兩大陣營。第一個陣營是那些頻率響應曲線看起來頗具變化的麥克風,第二個陣營是擁有相對平坦的頻率響應的麥克風陣營。一些麥克風型號擁有pre-EQ(預先均衡)的設置,意指能夠憑藉著pre-EQ在一些應用場景中大放異彩。理論上來講,只要我們將擁有這種功能的麥克風放置在適當的位置,我們就可以立刻獲得高質量的底鼓聲音。聽起來是不是非常吸引人?

在本文中,我們將會討論一些引起了廣泛討論的麥克風,並一起研究一下我們是不是應該使用pre-EQ的麥克風為大鼓收音,以及其中所隱含著的原因。

明顯的效果

讓我們考慮一下使用pre-EQ(“contoured”)的麥克風的情況。想法是,pre-EQ的麥克風擁有特定的頻率響應曲線,而且這條頻率響應曲線用在底鼓的錄音上效果聽起來會非常之好,我們不需要做太多的調整工作,只需要在調音臺上調整推子/推杆的位置就可以了。不難看出這種麥克風的魅力所在,特別是對那些想要收錄到高質量的底鼓聲音,卻又不想費太多事的朋友們,這種麥克風的吸引力可以說非常之大。

這類擁有pre-EQ的麥克風產品很多,但是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它們的頻率響應曲線都以中低音為中心擁有一個較大的下探,並且在高音的部分通常都會有所抬升。有的麥克風的頻率響應曲線在高音的部分會形成一個尖峰,有些麥克風在高音部分則會形成一個高臺。不同的頻率響應曲線會賦予麥克風不同的個性,在網上有很多對於(擁有不同頻率響應曲線的)不同麥克風的比較評測,我建議大家可以去聽一聽。

就在最近,我正好碰到一個機會,讓我可以直接在演出現場對兩種麥克風(其中一個麥克風的頻響曲線的起伏很明顯,而另一個麥克風的頻響曲線則非常的平坦)進行一場直觀的比較。在演出現場所使用的場地麥克風當中,有一個麥克風的頻響曲線起伏非常得大,在頻率低於80 Hz的部分比較平坦,以它作為標準,頻率在150 Hz – 1 kHz的區域約為-10 dB,而頻率高於5 kHz的區域則為+10 dB。總的來說,在這個麥克風的頻率響應曲線中,最低值和最高值的差竟然高達20 dB!

當然,這個麥克風的頻率響應曲線的確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擁有這樣大的差值的頻響曲線的麥克風並不是沒有。不過,擁有這種頻率響應曲線的麥克風的風格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我們使用它對不同的底鼓進行錄音,我們所獲得的聲音信號會非常的相似。因為在拾音的過程中樂器自己的音調特點並沒有通過麥克風被收錄到錄音當中,而是麥克風重塑了樂器的聲音信號,為其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圖1)。

在對底鼓進行收音時,我們到底應不應該使用Contoured的麥克風?

圖1

其實這種聲音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它擁有大量的“click”和一些低頻信號。擁有這種特徵的聲音在某些應用場景下非常的有用。例如,在重金屬音樂當中會有很多底鼓的雙踩動作,此時頻響曲線中高音增強的部分就能夠幫助我們獲得較高的聲音清晰度。

但是,這種聲音並不是我心中的一個標準的4人搖滾樂隊應該有的聲音。如果我們調整混音臺上的推杆,嘗試著讓聲音的低頻部分更強一些,這也意味著聲音中的高頻部分會變得過分的突出,因此我們不得不再使用一些“非常誇張”的EQ來讓聲音變得更加平衡。但是即使我們降低了聲音中的高頻部分,大鼓的低頻聲音仍然是缺乏(應有的)衝擊力的,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由於麥克風低頻段聲音中的高頻部分(和中頻段聲音中的低頻部分)的衰減所造成的。

巨大的差異

在使用了這個麥克風一段時間之後,我換上了另一隻麥克風,然後將均衡器調平。這隻麥克風是一個使用了大振膜的電容式麥克風,它的頻率響應曲線非常的平坦,其低頻擴展區域也是如此。用這把麥克風對底鼓進行拾音時,效果和使用上一個麥克風時的差異立即就顯現了出來,非常的明顯。聲音信號的整體平衡得到了非常大改善,同時聲音也具有更大的衝擊力和更強的重量感。我認為這是由於聲音信號當中,中頻段聲音中的低頻部分和低頻段聲音的擴展部分更加的平坦所帶來的好處。

在對底鼓進行收音時,我們到底應不應該使用Contoured的麥克風?

AKG 的D12E,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而且高音的音頭部分雖然明顯,但是卻沒有達到會掩蓋掉低音樂器聲音的程度。即使完全沒有使用任何的均衡器,我們都能夠獲得更加優質的聲音。

另一個例子:我還嘗試著使用了Sennheiser 的e904對大鼓進行拾音。如今,他並不是錄製大鼓最好的選擇,這個麥克風的頻率響應曲線在大約80 Hz以下開始產生滾降,而臨近效應此時並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今適用於這個麥克風的應用場景是對於低頻擴展要求不高的小軍鼓,嗵鼓還有銅管樂器。

但是,根據拾音的結果來看,這把麥克風還是非常有用的。儘管跟更適合錄製底鼓的麥克風相比,它的底頻擴展非常的弱,但是由於它的頻率響應曲線中低頻段中高頻部分的線性響應,這把麥克風確實能夠捕捉到非常乾爽而有力的聲音。這與那些頻響曲線非常不平坦的麥克風相比截然不同。

我發現人們對於那些頻響曲線起伏較大的麥克風的認識是存在著一個誤區的。大鼓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和不同的大小,而鼓手也會根據演奏風格的不同和音樂的類型來對鼓進行調整。所以,也就並沒有一個能夠適用於所有底鼓的“contoured的麥克風”,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要為每種流派的音樂單獨購買一把專用的麥克風嗎?這花銷也太大了吧。

在對底鼓進行收音時,我們到底應不應該使用Contoured的麥克風?

Audio-Technica 的ATM250超心形動圈式麥克風,適用於底鼓和其他的動態樂器進行收音

我所找到的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也獲得了其他人的支持)是,使用頻率響應曲線平坦且中性的麥克風。原因很簡單,我們先使用麥克風捕獲樂器聲音中整個頻率範圍內的信號,然後音頻工程師就可以在後期自由地決定底鼓應該展現出什麼樣的聲音。可以說這是先創造出一張白紙,再在上面進行創作。

許多音頻工程師即是沒有使用contoured的麥克風,也能夠獲得非常不錯的高質量的錄音,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何時需要使用到這種麥克風,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何時不需要/不能使用這種麥克風。所以親愛的讀者們,我在這裡給你們的建議是,比起費時間去找一把特別的麥克風,我們不妨多去嘗試一下,多使用一些頻響曲線更加平坦的麥克風進行收音,然後再在錄音中去尋找到底缺少了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