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很常見,如何鑑別生理和病理哭鬧

嬰兒哭鬧是沒語言表達能力的嬰兒表達要求或痛苦的一種方式。嬰兒受到飢餓、睏乏、需排尿或排便等內在生理刺激,或外界冷、熱、 溼、疼痛、癢、疾病或精神上的刺激都可引起哭鬧。 哭鬧常成為家長就醫的唯一主訴。

嬰兒哭鬧很常見,如何鑑別生理和病理哭鬧

原因:引起嬰兒哭鬧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類:

1.生理性哭鬧

啼哭是新生兒期一種本能的反應,哭聲洪亮有力,多屬生理現象;不哭或哭聲微弱反而是一種異常病理反應。嬰兒哭鬧首先應考慮是否飢餓、尿布潮溼、排便、衣被過熱、過冷、體位不適、 驚嚇、蚊蟲叮等上述生理或外界刺激所引起;有的嬰兒養成要抱要哄習慣,尤其在傍晚睡眠前常哭鬧,俗稱“鬧覺”、“吵瞌睡”,立即安排睡眠,則可停哭。以上因素糾正後仍哭鬧不止,則需詳細檢查有無病理現象。有的生活規律顛倒,晝眠夜哭,則需設法糾正其習慣。

嬰兒哭鬧很常見,如何鑑別生理和病理哭鬧

2.病理性哭鬧

凡能引起身體不適或疼痛的任何疾病,均可致小兒哭鬧不安,甚至在其他臨床症狀尚不明顯前,即表現為哭鬧。因此,應仔細檢查全身各部位有無不適或疼痛處。以下列舉以哭鬧為突出 表現的常見疾病,供鑑別診斷參考:

(1) 中樞神經系疾病:新生兒顱縫未閉,顱腦疾病顱壓增高時,症狀體徵可不明顯,但可表現高調尖聲的哭叫,稱為腦性尖叫。常見疾病有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腦炎、腦膜炎、核黃疸、腦積水等;相反,哭聲單調或哭聲少、反應遲鈍提示腦發育障礙。

(2) 腹痛:腸痙攣、急腹症如腸套疊、腸梗阻、闌尾炎、腹股溝嵌頓等可引起突然陣發尖叫,常伴臉色蒼白、嘔吐、出汗、腹瀉或便秘等。急腹症常有腹部或腹股溝陽性體徵,如腹脹、腸型、壓痛、腫塊及腸鳴音異常等,必要時口服水合氯醛待患兒入睡後再檢查腹部。

嬰兒哭鬧很常見,如何鑑別生理和病理哭鬧

(3) 感染、創傷:各種感染或創傷均可引起嬰兒 煩躁、哭鬧,應仔細檢查找出感染、創傷的種類及部 位,特別應注意隱藏部位有無紅、腫、熱、疼的感染灶 或損傷,如頸部、腋窩、背部、臀部、肛周等。耳屏有壓痛時應考慮有無中耳炎、外耳道癤腫。肢體活動時劇烈哭叫,應考慮有無關節、骨髓炎、骨折或關節脫臼。口炎、咽炎、鼻塞也可引起哭鬧,尤其在吃奶時。蟯蟲感染可因肛門奇癢引起夜間哭鬧。

(4) 其他:佝僂病、貧血等營養不良患兒可有煩躁、哭鬧、睡眠不安等;甲狀腺功能亢進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可有煩躁、哭鬧等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