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

探尋文化的足跡


問題““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還是洛陽的牡丹?


前言

唐朝的都城是長安,但是隨著官僚人數以及都市規模的膨脹,長安城的資源緊張,連糧食的供應都出現問題, 由於運輸成本太高,唐代政府根本無法大規模運輸漕糧到長安。所以唐高宗與則天皇后執政時期,他們就經常遷居洛陽。因此唐朝的洛陽又被稱為東都。

劉禹錫的這首詩 一般認為是寫於長安,但是也有不少人說是洛陽。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一、唐詩中的牡丹一般指西安還是洛陽?

我們先看看唐代羅隱的《牡丹花》詩:

似共東風利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濃華過此身!

詩中的韓令是指韓弘,唐元和十四年的中書令。 《唐國史補》:

“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豈效兒女子邪?’”

元和十四年( 819年)韓令來到長安,命令手下將自家的牡丹剷除。那個時候”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已經三十多年了。

二、劉禹錫寫《賞牡丹》 時 ,長安和洛陽都盛行欣賞牡丹

根據《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考據,此詩大約作於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間。 比韓弘大約晚了10年,可見長安城已經有40年的時間” 貴遊尚牡丹“了。

所以說,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無論長安還是洛陽,都有種牡丹、賞牡丹的習俗。

三、劉禹錫寫在洛陽的牡丹詩

牛僧孺為東都留守時,在洛陽南郭歸仁裡有一座別墅。 庭中種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

劉禹錫的《思黯南墅賞牡丹》寫的是洛陽牡丹: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四、劉禹錫寫在長安的牡丹詩

劉禹錫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別牡丹》寫的是長安的牡丹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長安赴洛陽,臨別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以此詩與之唱和。

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大和年間劉禹錫還有一首作於唐郎中宅,唐郎中為唐扶。寫的也是長安牡丹。

《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
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
還有寫於長安的《渾侍中宅牡丹》:
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

結束語

從創作時間上來看,劉禹錫在大和年間寫了不少牡丹詩,當時他在任職於長安城而不是洛陽。所以這首賞牡丹應該是作於長安。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首先,從劉禹錫是何許人說起,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說到他的祖籍卻有些複雜,得從他7世祖劉亮說起。劉禹錫乃匈奴後裔,七世祖劉亮曾仕於北魏,任冀州刺使、散騎常侍等職。當時,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所以有人說他的祖籍是無極。後北魏遷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從此改為漢姓。後來,劉禹錫的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浙江),劉禹錫出生於此地,也有人說,他出生在彭州。劉禹錫19歲時遊學長安,貞元九年(793),21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高中進士。貞元十一年(795)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從此踏上仕途。劉禹錫的官場生涯起初還算順暢,可是僅僅10多年之後,就變異得常險惡和不可予測。在長安為官,劉禹錫遍賞了牡丹。當時侍中渾瑊的宅中種了很多牡丹。渾瑊系出中山(河北定州),因平叛有功被唐德宗加官侍中,後官至首相。他宅中牡丹花大可徑尺,一叢牡丹竟開出千餘朵,成為長安城中有名的牡丹庭院,吸引了許多人前往觀賞。劉禹錫聽說後也來到渾宅,看後十分驚訝,想不到世間竟有這麼大、這麼美的牡丹。這不僅讓他大飽了眼福,也看到了牡丹與眾不同的奇麗。他在《渾侍中宅牡丹》詩中抒發了自己的感觸:“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後來,他在東都洛陽牛僧孺的宅邸中也觀賞到美麗的牡丹。牛僧孺是貞元年間進士,當過宰相、節度使、東都留守、御使中丞等職。他在洛陽任東都留守時,曾在歸仁裡修建了一座第宅,宅裡也種了很多牡丹。白居易、劉禹錫常臨這裡觀賞吟詠其間。劉禹錫在《思黯南墅賞牡丹》中吟道:“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牛僧孺宅院的牡丹讓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次在人間的偶遇使劉禹錫對牡丹更有了深的感受。

正是這個時候,劉禹錫寫出了開頭說過的那首《賞牡丹》詩。本詩是《思黯南墅賞牡丹》的姐妹篇。(《思黯南墅賞牡丹》在先為姐,《賞牡丹》賞牡丹在後為妹)第一,在後的那首《賞牡丹》其實全名就是《思黯南墅賞牡丹》,因古人惜墨如金,不喜重複以免顯累贅,故略去題中描寫地點的思黯南墅(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的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彼時,牛僧孺常邀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四字。劉禹錫的詩標題中含有牡丹的一共有五首,分別為《渾侍中宅牡丹》《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和令狐相公別牡丹》《思黯南墅賞牡丹》《賞牡丹》,除開頭那首《賞牡丹》以外,其他幾首都有或在題中或在詩中描寫看牡丹的詳細地點,《賞牡丹》之所以不再描寫地點,就是因為其姐妹篇《思黯南墅賞牡丹》已經詳細指出了該詩的創作地點。

第二,兩首詩都為七言絕句,賞牡丹是對思黯南墅賞牡丹的詮釋。《思黯南墅賞牡丹》中劉禹錫說,在人世間偶爾見到牡丹花,我總覺這花應該生長在崑崙仙境“增城阿姥”(西王母)那裡才對。似這般傾城好花,大概是上天叫它遲一點開放,讓它與眾花一比高下的吧,但是牡丹是怎樣“賽諸花"的呢,諸花是什麼樣子的,賞牡丹就給了很好的解釋,“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首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第三,“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這兩句描寫的就是牛僧孺(思黯)在洛陽的別墅裡芍藥和芙蓉的景色,史載“洛都築第于歸仁裡。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庭,館宇清華,竹木幽邃”,劉禹錫的另外一首詩《和思黯憶南莊見示》中有云“丞相新家伊水頭,智囊心匠日增修。化成池沼無痕跡,奔走清波不自由。......”很明顯牛僧孺因為懷念在任淮南時的嘉木怪石,十里荷花景色才在洛陽伊水頭歸仁裡的新家的池中栽種了具有濃郁江南風情的芙蕖(荷花),才把新家取名憶南莊。靠近伊水,喜水的芙蕖(荷花),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再者,芍藥也是唐代在洛陽廣泛種植的花木,張九齡的《蘇侍郎紫薇庭各賦一物得芍藥》,王維的《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都曾描寫洛陽芍藥之盛

四,古籍當中,兩首賞牡丹(《思黯南墅賞牡丹》和《賞牡丹》)經常被放在一起甚至當做一首詩來討論。如《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牡丹篇的七言絕句─增─劉禹錫賞牡丹二首中就是把兩首詩放在一起,甚至把《思黯南墅賞牡丹》中的地點思黯南墅都已經略去宋代詩集《苕溪漁隱叢話》也是把兩首賞牡丹放在一起討論,更無它名。

以上足可證明兩首詩是同時創作的姐妹篇,創作地點都在洛陽伊水上歸仁裡的牛僧孺別墅

又有西安網友說經京城是長安的特指,洛陽不可以指都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唐代是典型的兩都制,正所謂唐太宗: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高宗:兩京朕東西兩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 洛陽長安兩京都,朕東西之宅也。唐玄宗:三秦九洛,鹹曰帝京。洛陽也是東京,長安是西京,洛陽在唐代被稱為京城的典籍亦不少見。如:《唐會要》中“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節度使副大使張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獻捷。擇日告廟。”“尋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來告喪。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廩之。”(值時帝於洛陽,此京城亦為洛陽)唐《朝野僉載》載:”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這描寫的也正是中宗時期洛陽燈會的盛況。


洛陽同城


大家好,我是落黎。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詩究竟是描寫長安的牡丹還是洛陽的牡丹?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這首詩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個地方寫的?

詩人的生平經歷.

1 這首詩誰寫的。

這首詩出自於劉禹錫的《賞牡丹》,內容如下。

《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首詩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藥妖嬈豔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劉禹錫寫這首詩用來讚美牡丹的姿色與豔麗芬芳。

2 什麼時間寫的,在哪個地方寫的?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命前往洛陽任職。劉禹錫在此經常與朋友郊遊賦詩,唱和吟對。天成二年(837年),碰巧牛僧孺在東都任職,在洛陽南郭建別墅。劉禹錫,白居易經常來這喝酒吟詩,一日劉禹錫看著滿園盛開的牡丹心血來潮,寫下此詩。



3 作者生平經歷

劉禹錫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小聰穎。21歲便考中進士。他思維活躍,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江州司馬。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由此來看,劉禹錫一生多次升升降降,到晚年時在洛陽寫下此詩。他寫這首詩看似描寫牡丹的芬芳實則是追憶自己年輕時在京城的種種作為,誇讚自己施展作為時可以名動京城。至於到底描寫的哪個地方的牡丹。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劉禹錫,看著眼前的牡丹,回憶往昔,但此時已是晚年,仕途之心早已不在,就是說的洛陽的牡丹。第二種是劉禹錫到了晚年,看著牡丹。追憶自己年少時的意氣風發,雖人在洛陽但心已在長安,看似洛陽的牡丹,實則是暗喻長安的牡丹。表達自己只有在長安,才可以有名動京城的作為。

你們覺得是寫的哪的牡丹呢?

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雲流月靄


回答題主這個問題不難,但是要搞清楚這首詩後面的門道卻要費些周折。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詩大約在829年寫於長安(題主問題)。

劉禹錫被流貶在外二十三年才被召回長安,看到牡丹盛開而作的一首七絕,詩面上倒是不復雜。這個時期,格律詩已經相當成熟,那麼這首七絕的平仄怎麼樣呢?

首句“庭前芍藥妖無格”,按普通話標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芍”為入聲字,仄音。由首句推導出整首絕句的平仄關係(具體推導方式關注看以前的問答,不贅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可以對照全詩文字的平仄,除了首字不論外,完美切合平仄格式。注意:“國、節”也是入聲字,仄音。

搞清楚平仄,就來看詩的寫法。第一聯和第二聯對仗,卻沒有描寫題目中牡丹的美,而是從側面寫了芍藥、芙蕖(荷花)的美和特徵,但使用了擬人化的描寫,讓你隱隱覺得這其中並不簡單。

庭院前面的芍藥花啊,妖嬈豔麗而無傲骨;池子裡面的荷花呢,清雅潔淨卻不熱情。這兩句從寫法上來說是抑彼揚此,雖然讚美了這兩種花的美,卻也指出了不足,其實意思很明顯了,你們有的和缺的“妖,格,淨,情”牡丹是都有的,要不然明明題目是《賞牡丹》,幹嘛寫你們呢?

果然第三句筆鋒一蕩,直接正面讚揚牡丹,但是也並沒有詳細描述,還是用了烘托。“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只有牡丹,才稱得上國色天香,當她盛開的時候,整個京城都為之震動,驚歎了。

七絕的前面兩句一般是平寫,重心都在三四句,會採用各種句法來強調轉換,肯定要製造波折。如何製造波折?首先是平仄上不能出錯,要抑揚頓挫,然後就是使用否定,假設,限定,疑問這幾種方法。“唯有”,只有。這就是限定。好的七絕,在第三或第四句製造波瀾,這詩才有意思。這是七絕的構思方法。

講完這首詩的平仄和構思,寫法。咱們再大致講一下背後的深意。

劉希夷二十三歲即出任監察御史,與韓愈、柳宗元交遊密切,逐漸形成了以太子伴讀王叔文為中心的政治集團。805年正月,唐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發動“永貞革新”,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很快宣告失敗。順宗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劉希夷曾幾次回到京城,又被貶了出去,但是他一路流宦,一路寫詩,心態還是好。有次召回京城,就因為寫了“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又給外放了。領導不喜歡他,肯定是有些原因,他的這些詩裡面,一眼看上去是寫景物,實際上都是包含了自己對長期流貶,改革失敗的不滿心態。

他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盡是劉郎去後栽”哪一句不是反應自己的心裡苦悶,然後放寬自己,從頭再來的意思?

再看《賞牡丹》,味道就不同了。妖無格的宦官,淨少情的官僚,哪裡比的上我們這些為國家赴湯蹈火的國色天香?總得幹些事情,讓京城都為之震動。

周敦頤的《愛蓮說》,寫菊花牡丹,卻獨愛蓮花而自喻,看重的蓮花出淤泥不染,品性高潔。

劉禹錫的《賞牡丹》,寫芍藥芙蕖,卻獨重牡丹而自況,隱含的是對宦官和官僚的不滿,心中依舊有著二十三年前名動京城的理想。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唐代牡丹倍受推崇。

傳說中武則天在位時,有一天,時值嚴冬十二月,她與當朝各位大臣暢遊上苑時,乘酒興與各位大臣說:如果她寫下詔書讓百花能在一夜之間齊放,那麼上蒼將助她當朝的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如果百花不聽她的旨意,那將意味著天不助她也!

就這樣武則天乘酒興寫下了詔書: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

莫待曉風吹

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詣不開。

武則天震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一下更激怒了一貫驕橫的武則天,她便下令將牡丹花活活燒死。

在第二年春天,牡丹仙子來到人間,不屈不饒的反而開得更盛,當武則天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不得不佩服牡丹花那剛烈的性格。從此洛陽牡丹甲天下,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在天界,因為她的這種正行,從而被眾花仙子姐妹尊為花王!

劉禹錫《賞牡丹》有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首詩歌中的京城,當然是指洛陽。而非長安。


楊朱學派


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菏澤牡丹,大放異彩,冠壓群芳,奪得了花卉類牡丹獎牌中111枚獎牌中的81枚獎牌。

2002年在全國牡丹花展中,在128枚獎牌中獲得了86枚獎牌。2012年3月16日,中國花卉協會授予菏澤牡丹之都稱號。菏澤市牡丹種植面積居居全國之最,用牡丹花帶動的一條產業鏈居全國之最。

2017年第26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旅遊節4月12日開幕,歡迎全國各地朋友到菏澤欣賞牡丹花!好客山東歡迎你!!!











一米陽光0530


此詩句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蓉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人推賞牡丹,手法高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藥的妖豔而無格、芙蓉的潔淨而少情與牡丹的天香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

至於劉禹錫的“京城”是指什麼地方?歷來爭議較大。

在唐朝有“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說法。但在人們心中以長安為正都,以洛陽為陪都。當時世界中外認為西安(長安)為大唐的京城。當時的洛陽在名氣、規模、地位上無法與百萬人的長安相比的。當時文人寫詩篡文中的京城一般是指西安(長安)。

同時,牡丹的發源地是在長安,不是洛陽。洛陽牡丹是從長安引種後在唐之後才名氣大了起來。

第三,劉禹錫所處年代是在長安為官,其老家在洛陽。按時間地點來看,其“京城”是指西安。

第四,詩中還提到“庭前”、“池上”也是地點,還有芍藥、芙蓉作陪對比,這不是一般的花園花苑,繁花似錦,琳琅滿目的。都是無法考證確切是指哪裡,但按當時情況,這些高大上的繁華的景點應為長安才合情理。何況“京城”一詞更是撲朔迷離了。

本人認為:古今詩人一般在作詩時所描寫景物的地點、景點多為代指,虛指,並無明確確實的地點。有的純粹為了行文押韻的要求就隨筆而吟出一個地名來,這都是是符合邏輯的。所以,劉禹錫《賞牡丹》的地點在詩裡是虛指,並不是確指。可以說是西安,也可以說洛陽,以個人自己的推斷理解而然然之。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顯然是長安, 唐朝雖然沿襲隋朝兩都的規制,但史書在表述上有一定特點,如果長安洛陽放在一起表述,則稱兩京,兩都,都很常見。比如在唐代史書中描寫平定安史之亂的記載就有“克復兩京”的表述。但如果分開來講,京城就特指長安,洛陽一般表述為東都,洛都,或洛京,甚至武則天時期改成神都。而長安作為首都,京城就是很明顯的特指長安了。

關於長安洛陽的稱呼,在不同時期的差異也比較有意思。西漢長安是都城,而洛陽不是。東漢洛陽成了首都,但長安在東漢被稱為西京,仍被當作副都。 到了隋唐,長安又成了首都,洛陽被稱為東都。有意思的是到了北宋,昔日的東都洛陽變成了西京。而西京則是長安在東漢時的稱呼。而東京的稱呼則變成了今天的開封。


一波442


牡丹花盛行於唐代,而在當時的洛陽卻非常稀少。而牡丹花在洛陽盛行時,己是北宋以後的事了,

讀劉禹錫的牡丹詩,關鍵看最後一句:“花開時節動京城”如此盛況空前的的牡丹花觀賞,驚動了整個京城,當牡丹花盛開的時候,全城喜歡牡丹花的人,都紛紛走出屋門去欣賞美麗動人的牡丹花,如此盛況空前的牡丹花觀賞,驚動了整個京城,就此情此景而言,能是在洛陽嗎?

許多人都不用自己的大腦去分析一下,跑到度娘那裡長篇大論的搬來就用,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唐長安城牡丹花最盛行的時候,而此時的洛陽城裡的牡丹花只是在官宦私人花園裡才有,遠遠到不了驚動整個京城的場景,雖然洛陽當時稱東都,但人們言語中的京城,就是指的是長安。

既便劉禹錫是在洛陽寫的這首詩,描寫的也是長安城賞花的盛況。



我既不是西安的,也不是洛陽的,只是個人看法而己,討論可以,請不要罵人。


秋水伊人靜


個人感覺應該是長安。唐朝長安城中栽植的花卉,以牡丹最為名貴。牡丹向有“花王”、“國色”之稱。據唐人舒元輿《牡丹賦》記載,該花系武則天從其故鄉西河(今山西汾陽)移來,很快就成為長安名花。到唐代中期,種植牡丹已風靡長安。

唐穆宗在殿前植有牡丹,名為“千葉牡丹,及花始開,香氣襲人,一雜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編》卷中)。

大慈恩寺浴室院的兩叢牡丹,一叢白花,一叢紅花,每叢一次花開五六百朵。大寧坊興唐寺,有牡丹一叢,“元和(公元806—820年)中著花二千一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黃、白、檀(淺絳色)等”(《酉陽雜俎》前集卷19)而洛陽牡丹是從長安城移栽過去的,規模應該沒有長安城大。

劉禹錫官拜太子右庶子。憲宗時被貶朗州司馬,後遷太子賓客。居宅在長安光福坊。遺址約在今西安城南陝西省體育場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