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英兩軍爆發激烈炮戰(吳淞口失守之五)

決戰,中英兩軍爆發激烈炮戰(吳淞口失守之五)

兩國戰爭進入倒計時。

公元1842年6月14日、15日,英軍輪船朝吳淞口西炮臺和東炮臺駛來,清軍將士默默地注視著英軍的表現,但是沒有開炮;英軍輪船駛近炮臺近旁停下,開始設置浮標,勘測清軍炮臺前面的水位深度,並且在準備進攻時碇泊船舶的地方設置浮標,這時英軍輪船全部在中國清軍的炮火射程之內,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清軍將士沒有發射一顆炮彈,而是朝著英軍輪船大聲呼喊,發出三次嘲笑的大聲歡呼;英軍輪船上的士兵見此情景,也高興得大笑不止。

公元1842年6月16日,即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這是上海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必須銘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上海城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鉅變。歷史的劇變,往往是在某一時刻爆發,是由某一種力量或某幾種力量的聚合產生的能量所引爆的;爆發的那一天就成為歷史的分水嶺,並且永遠銘刻在史冊上。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6月16日清晨,英軍海軍司令巴加站在“皋華麗”號旗艦指揮台上,發出進攻的命令。隨著三發信號彈直衝雲霄,英軍艦隊排成一字長蛇陣,20餘艘艦船載運地面部隊2000人,分別進攻東、西炮臺和吳淞口內清軍水師。“皋華麗”號等3艘重型軍艦正面進攻西炮臺;“摩底士底”號等4艘輕型軍艦突入黃浦江進攻西炮臺,並對吳淞鎮和東炮臺實施攻擊,其目的是掩護英軍於吳淞鎮附近登陸。

在吳淞口西岸,“陳”字帥旗迎風飄揚,陳化成身披冑甲,舉起望遠鏡觀察吳淞口外的茫茫大海。他突然發現,就在大霧瀰漫的長江口,出現一團飄動的黑煙——那是乘著大霧來偷襲吳淞口炮臺的英軍艦隊。陳化成揮動令旗,立即下令各炮位準備迎敵。當兩艘重型英艦進入西炮臺附近水域時,陳化成下令開炮阻擊英艦。清軍的炮彈向英國兵艦雨點般地飛去,幾乎與此同時,清軍水師的14艘同安霆船、5艘大型明輪船、5艘火攻快船衝出蘆葦蕩,朝英軍軍艦衝上去。

英軍大炮還擊了,一陣猛烈的轟響,炮彈鋪天蓋地傾洩過來,清軍水師船隊頓時變成一片火海。清軍水師每艘船僅有二至三門銅炮,每發一炮大約需要20分鐘,不但開炮速度慢,而且面對船體高大的英艦,發出的炮彈幾乎沒有命中目標的。幾個回合,一些清朝水師船掉頭逃跑。英軍艦隊大炮更加猛烈地轟擊,清軍水師船除2艘船速較快的僥倖逃脫,其餘船隻均被英軍的炮彈打了個稀巴爛,東倒西歪地沉入水底。

陳化成揮動令旗,一排炮彈從各個炮位發射出去,不少炮彈落在英軍兵艦上艦舷上,發出劇烈的爆炸聲;有的炮彈落在附近海里,激起沖天水柱。

炮聲轟鳴,煙霧瀰漫,雙方大炮互相對射了近兩個半個小時。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愛爾蘭第18團擲彈兵連中尉軍官穆端(Alexander Murray)參加了吳淞口戰役。1843年,他在倫敦出版《在華戰役記》(Doing in China)。這位軍官這樣回憶當時的吳淞口作戰情景:

6月16日,早晨5點半左右,英軍所有輪船一起出動,拖曳戰艦到達各個指定陣地,準備進攻炮臺。“西索斯梯斯”號拖曳旗艦,“譚那薩林”號拖曳“布郎底”號,“復仇神”號拖曳“弗萊吉森”號,“伯魯多”號拖曳其他的艦隻。開戰後不久,我們看到裝有28門炮的“北極星”號到達了,於是“譚那薩林”號將“布郎底”號擺好位置後,就去拖曳“北極星”號,使它及時地參加戰鬥。

中國軍隊首先開火,而且始終打得很兇猛,我方戰艦在指定的地點停妥後開始還擊;雙方連續炮戰達兩個半小時。我們坐在船尾樓上,一邊觀看這美妙的景色,一邊喝著咖啡;我們很高興能夠看到中國人作出那麼好的抵抗。

……

我方艦隊自從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為最厲害。我軍旗艦被擊中多次,後檣被擊中三炮;“布郎底”號被擊中14次,希威特海軍中慰在甲板上被一顆炮彈擊中而陣亡。“西索斯梯斯”號被擊中11次,其他艦隻也被擊中多次。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下,傷亡的人數竟那麼少,這是很異常的。我軍在船上陣亡的共二人,受傷的有25人。

這位中尉軍官穆端的追憶,給我們還原了當初的雙方作戰情景。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在兩個多小時的炮擊戰中,清軍向英國軍艦發射了1000多發炮彈,英軍艦隊沒有一艘兵艦被擊沉,但卻蒙受了很大損失。自從和中國軍隊作戰以來,海軍司令巴爾克遭遇到了最為猛烈的炮擊,他大感意外,大聲命令停止進攻,立即撤退。

“皋華麗”號旗艦首先迅速後退,率先退出了清軍大炮的射程,其他英艦紛紛跟進,兩軍第一場激戰暫告休戰。

吳淞炮臺守衛戰初戰告捷,清軍陣地上歡呼聲響起,不絕於耳。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兩江總督牛鑑

補充一段插曲:兩江總督牛鑑一大清早獲悉英軍向吳淞口進發,趕緊派人前往西炮臺傳令退兵,結果遭到陳化成的嚴詞拒絕。牛鑑又派第二個使者前往,陳化成拒而不見。牛鑑又派督標營參軍張良生到西炮臺傳令退兵,張良生央求道:“念末將能回去交差,還請軍門大人收下令箭。”陳化成拿過令箭,一折兩斷,憤怒地說道:“我陳化成出生入死必十年,今日若接受退兵投降之令箭,豈不被人笑話?”張良生只得離開。這時,他看見英軍軍艦掉頭離去,清軍將士們跳躍狂歡,於是馬上趕回去向兩江總督牛鑑報捷。

英國海軍司令巴加率領艦隊撤退後,召集幾位艦長商量對策。“摩士底”號艦長華生表示:“吳淞要塞的炮火,主要集中在西炮臺,東炮臺方向的炮火少有威脅,我們應兵分幾路,各個擊破。”巴加打開軍用地圖仔細察看,發現首戰因為正面進攻吳淞口,艦隊全部暴露在西炮臺的火炮射程之內,所以才蒙受嚴重損失。應該分兵幾路出擊,一路兵馬重點進攻西炮臺,另一路兵馬進攻東炮臺,再派軍艦直駛縣城西面的小沙背,從側面迂迴進攻。只要有一處取得突破,中國軍隊的守勢就會改變,戰局就會完全改觀。

威廉•巴加司令下令各艦待命出擊。

陳化成看到將士們因初戰告捷而歡呼雀躍,他臉上也綻開了笑容。可是,他清醒地意識到,英軍強大威武,肯定會更加猛烈地回擊。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要抵擋住英軍的第二波進攻十分艱難。陳化成告誡部下:“剛才交戰,只是小勝。英夷元氣未傷,其突然撤退,決不會甘休。英軍作戰,素來陰險狡詐,我等萬萬不可輕敵。”

這時,部將前來報告,英艦又來了。

陳化成舉起望遠鏡,發現一群英艦黑壓壓地撲過來了,英軍作戰陣勢大變,沒有先前的一字長蛇陣,而是分散著奔向各個目標。陳化成吩咐將士們全力以赴投入戰鬥。

英國海軍司令威廉•巴加站在旗艦上用望遠鏡觀察四周,發現遠處江堤上有一支隊伍朝著西炮臺方向前進。他把望遠鏡遞給華人翻譯,翻譯察看後說,隊伍前面是舉著旗、幡的儀仗隊伍,緊接著是官轎,那是中國大官出巡的陣勢。

威廉•巴加司令下令開炮,英軍旗艦“皋華麗”號上許多大炮的炮口對準了江堤上那支隊伍。

原來,兩江總督牛鑑聽到英軍敗退的消息,不由得喜出望外,急令打開寶山縣南門,擺出總督儀仗,鳴鑼開道,前往西炮臺督陣。他行進了3里路,突然看見雨點般的炮彈呼嘯而來,落地爆炸,火光耀眼,濃煙一片。牛鑑總督大驚失色,匆忙從官轎中逃了出來。他看見前後隊伍都亂成一團,四處潰散;河南參將陳平川帶著護兵趕過來,護送牛鑑總督逃回寶山縣城。兩江總督牛鑑被英軍的大炮嚇壞了,擔心待在寶山不安全,命令立刻前往嘉定,同行的還有寶山縣知縣周恭壽及2000餘名守城官兵。一路上,官兵浩浩蕩蕩前行,不過他們並不是奔向戰場,而是朝著戰火燃燒的相反方向逃竄。戰艦上的英軍朝著這支潰逃的隊伍指指點點,嘻嘻哈哈地大笑,有英國士兵把這場面記錄下來,戰後投稿給英國報社,文章引得英國讀者開懷大笑,此是後話。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吳淞口戰火還在燃燒,英軍“阿爾吉林”號和“麥都薩”號等戰艦朝小沙背防區殺來。小沙背防區距寶山縣城僅1.5公里,防禦陣地是一段配有30多門大炮、5000多枚炮彈的海塘。駐守小沙背防區是徐州鎮總兵王志元,看到英艦威風凜凜地駛來,聽說牛鑑總督已經逃走,他命令兵馬撤退進入寶山縣城。

英軍不費一槍就佔領了小沙背防區。

英軍戰艦駛向東炮臺,轟!轟!轟!炮彈向東炮臺飛來,彷彿一陣暴風步驟雨從天而降。先前英軍進攻的時候,守衛東炮臺的崔吉瑞參將指揮官兵朝英艦開炮,當英艦緊急撤退後,他就和將士們喝酒暢飲慶賀,正當崔吉瑞參將喝得酒酐耳熱之際,不料英軍又殺將了回來。這時,崔吉瑞參將已經知道兩江總督牛鑑撤出縣城逃往嘉定、駐守小沙背的王志元退入寶山縣城,於是,他下令守軍全部撤往嘉定。

就這樣,小沙背陣地與東炮臺陣地先後落入英軍之手。

整個吳淞要塞,只有陳化成指揮的西炮臺獨立江畔。

陳化成神情悲憤而決絕。部將劉國標已經報告:兩江總督牛鑑跑了,駐守小沙背的王志元跑了,東炮臺守將崔吉瑞跑了,東西兩炮臺互相呼應的優勢完全喪失,西炮臺赤裸裸處於英艦炮火射程之內。更有惡劣的消息傳來,英軍已在寶山登陸,很快就會從陸路包抄過來,西炮臺面臨腹背受敵的生死威脅。

英國軍艦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了西炮臺,大軍壓境,勝利無望,西炮臺的清軍士兵開始逃跑。陳化成一邊指揮炮戰,一面阻止士兵潰逃。參將周世榮力勸陳化成趕快撤兵,陳化成拔出佩劍, 怒斥周世榮,可是周世榮還是帶著一些士兵悄悄地逃走了。

西炮臺士兵以不可阻擋之勢繼續逃跑,守備韋應福高呼:“武官臨陣,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怕死開逃還算是武官哩。”把總許攀枝跟著呼喊:“主將陳公平時和我們共飲食,同風露,他求於我們的唯有此一時,誰敢退卻一步?”

但是,兵敗如山倒,逃跑的士兵越來越多,無法阻擋,最終西炮臺只剩下80多個官兵。留下的官兵置生死於度外,拼命向英軍開炮。一位炮手倒地陣亡,陳化成衝上親自點燒火藥向英軍開炮。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參加作戰的英國軍官康寧加木事後回憶道:“其中有一個特別使我注意的人,一位上等人物,顯而易見是有職位的人,……他在鼓勵手下的兵士,是特別活躍而且熱烈,……我們不知道他所戴的頂子究竟是什麼顏色,因為他受了致命的傷後,就把帽上的頂子扯下來,扔到深水池子裡。”

英國軍官敘述的“有職位的人”就是陳化成。

無獨有偶,參戰的英國海軍艦長利洛(Grannille G.Loch)戰後著有《英軍在華作戰末期記事——揚子江戰役及南京條約》一書。他對於6月16日吳淞口大戰是這樣紀錄的:有一座炮臺,其中所有炮眼都被擊毀,大炮也都幾乎全部打壞,但我們還看到一箇中國兵站在城壘上,在“布郎底”的密集炮火下,不斷地揮動著旗幟。

這位英國艦長紀錄的”不斷地揮動著旗幟”的人就是陳化成。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陳化成

由於有陳化成將士的冒死抵抗,西炮臺在血火中仍然屹立著。

英國軍艦繼續猛烈發射炮火,在一陣陣呼嘯聲中,海塘上的碉堡也有人稱為土堡的被炸掉一大半,西炮臺殘存的一些碉堡裡只剩下幾十個將士。這時,有部下牽來一匹馬,懇求陳化成撤退,陳化成怒斥道:“即使剩吾一人,也甘願與炮臺同在。”

戰火繼續燃燒,英軍幾艘輕型戰艦逼近西炮臺,許多英軍士兵端著洋槍登陸,吶喊著朝守軍陳化成將士衝了過來。部將徐大華單腿跪地,含著熱淚對部將劉國標說:“劉將軍,我徐大華死而無怨,但求你千萬把軍門大人背下去,決不能讓他老人家落入夷賊之手。”徐大華說完拔出佩刀,大聲喊道:“弟兄們,快殺洋鬼子,衝啊!”十幾個受傷的官兵,強忍傷痛,舉著大刀撲向英國士兵。徐大華中彈無數,最後高叫一聲:“劉將軍,我先走一步了!”他將大刀對準自己的脖子猛地一揮,一股鮮血噴湧而出,隨後倒地而亡。

在激烈的生死對決中,陳化成被洋槍擊中右臂,鮮血直流,昏倒在地。部將劉國標將陳化成背到炮臺後面的碉堡裡。很快,陳化成甦醒過來,他讓劉國標把自己扶起來,朝北而跪,喃喃說道:“微臣雖有心殺賊,然彈盡援絕,迴天無力,致使垂成之功,毀於一旦,自知有辱皇恩,無顏面見聖上,更無顏回見江東父老……”話未說完,他就昏死過去。

劉國標拼命搖晃著陳化成的雙肩,連聲呼道:“陳大人醒醒!”

陳化成終於睜開雙眼,斷斷續續地說:“劉將軍,求你再幫我一把,將我的頭盔掩埋掉,把我的頭砍下來,和我的屍體一起扔進江中,以免遭逆賊凌辱……”說完,他雙目圓睜,口噴鮮血,倒地而亡。

劉國標迅速將陳化成遺體背到炮臺附近蘆葦叢中掩藏。

面對生死考驗,有的人顯得軟弱脆弱,甚至不堪一擊,如兩江總督牛鑑等清朝官兵的潰逃,儘管他們曾經英勇,曾經優秀。人與人的優劣區別,往往決定於關鍵時刻的表現,而這種表現又依賴於平時的素養,依賴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品性。陳化成等將士,一群中華兒女,為了守衛國家的疆土,捨身取義,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壯麗悲歌,為我們這個懦弱的民族樹立了英勇的標杆。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英軍佔領了西炮臺,隨後佔領了寶山縣城,東炮臺也被英軍兩艘輪船上的陸戰隊佔領,來自異國的英軍發出一陣陣震天動地的歡呼聲。

英國軍人穆瑞在其回憶錄《在華戰役記》中這樣描述:“我們一直等到戰事全部停止後始行登陸,而且未發一槍一彈,就佔領了吳淞鎮。第18團沿著炮臺前進約3英里,沒有發現任何敵人。”

震驚世界影響歷史的吳淞口之戰就這樣結束,清軍慘敗,英軍完勝。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6月16日晚上,英艦“戴竇”號護送運輸船隊,載著從印度抽調來的英軍2500人到達吳淞口外。17日、18日,從英國和印度又開來一批增援部隊。英國兵力更加壯大,兵艦如雲,將士如林,蔚為壯觀,可是他們已無用武之地。英軍並沒有趁熱打鐵,殺奔上海縣城,而是按兵不動,仍然停留在吳淞口、吳淞鎮一帶。17日,英國海軍艦長利洛陪同海軍總司令威廉•巴加到東炮臺一帶視察。18日,英國海軍艦長利洛陪同陸軍總司令郭富上岸視察,他們冒著炎熱的天氣,徒步10英里從寶山走到吳淞。郭富總司令每經過一個英國士兵崗哨,就吩咐他們站在陰涼的地方,儘可能避免烈日照射。

“我們走過的防護堤是用齊整的花崗石砌起來的,結構堅固……我們走過的地方,有好幾具屍體,還看到一個受傷的士兵,正在掙扎著爬到到河岸上來。一顆葡萄彈擊中了他的膝蓋,穿過了他的臀部。這個受苦的人忘記我們是他的敵人,向我們哀求援助。我們將他抬到一個急救站,給了他各種必需要照顧。”利洛艦長事後回憶道。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經過短暫休整,6月19日,英軍水陸兩路進攻上海縣城。英軍第18團和第49九團以及炮兵、工兵分隊共千人由吳淞南下,另外八九艘艦船溯黃浦江而上。海軍司令威廉•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率領10餘艘艦船,沿著黃浦江前進,停泊於十六鋪附近。“北極星號”、“摩底士底號”等8艘戰艦和輪船,載著士兵在黃浦江上行進,停靠在南碼頭;蒙哥馬利中校率1000多名陸軍從陸地上向上海縣城進軍。英國士兵到達上海縣北門口時,看到城門口僅有兩門大炮,城門口沒有一箇中國士兵。兩三名英國士兵爬進城牆,打開城門,其餘的英軍士兵湧入縣城。他們這時才知發現,中國清朝政府官員早已離開了縣城。英軍佔領蘇松太道道臺衙門和上海縣衙門,威廉•巴加和郭富的司令部設在九曲橋畔的湖心亭內;英軍三個團駐紮在城隍廟和其他民房裡。

先前,在英軍進逼吳淞口的時候,負有守土之責的清朝大官蘇松太道巫宜禊見勢不妙,從上海縣城取走了銀兩、軍火和文卷等,說是解送松江府城,就迅速離開了上海縣。上海縣知縣劉光鬥等人臨危不懼,在縣城積極佈置兵馬。他們在離縣城5裡的李家廠炮臺進行防禦和抵抗,結果英軍炮聲一響,清軍的炮臺立刻被炸燬,清軍士兵驚慌敗退。劉光鬥知縣覺得無顏見人,於是投水自盡。他在水中漂浮著,漂到下游被人救起,方才留下一條性命。典史楊慶恩知道英國要進攻縣城,並且料知縣城不保,覺得再無顏面見人,在深夜來到黃浦江邊,呼喚船伕擺渡過江,當船搖到江心時,楊慶恩整衣正冠,躍入江中。第二天,他的僕人在南碼頭附近尋到了屍體。

英軍進入上海縣,發覺治安非常不好。6月16日上午,中英兩軍在吳淞口激烈交戰的時候,上海縣城的老百姓已經開始逃難;到了下午,吳淞口失守的消息傳來,老百姓更是一路狂奔,朝城外逃竄。可悲可恨的事情發生了,不少成群結幫的匪徒,趁機搶掠商家財產,搶劫老百姓財物,逃難人群中不時傳來叫爹爹尋媽媽的呼喊聲,其情狀十分悲慘。

參加進攻上海縣城的英國軍人奧特隆尼(John Ouchterlony)在他所著的《對華作戰記》(The Chinese War,1844年倫敦出版)中記錄道:

“當天指定部隊的駐紮地點,立刻採取禁止搶劫的措施。但是中國的下層社會,一有搶掠財物的機會,就可以無所不為。這時搶掠者已擁到這個地方,顯然他們早已有一時期盤據在這裡,因為我們發現許多高大住宅門戶洞開,洗劫一空。我們費了極大的力氣,派了堅強的隊伍連續在各處街道往來巡邏,才把這個城市保存下來,使它不致因火災和暴徒的橫行不法而全癤毀滅。”

為了制止中國匪徒歹徒的搶劫,英軍入城後立刻發佈安民告示:

“大英國大憲諭上海居民知悉:照得本國與百姓,毫無戰意,最可彼此和睦,廣開通商之路,大有益矣。但大清官不要議和,是以有釁端也。此次本地匪類,乘機搶奪官民,誠屬痛情甚矣。此後該匪再敢搶劫,本官憲從重治罪,不稍寬貸。”

江蘇巡撫程矞採在向朝廷的報告中說,英軍在寶山、上海兩縣“擄掠無多,並無傷人及奸搶婦女之事”。然而,在汗牛充棟的教科書和書刊上,都有英國進入上海城後姦淫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的記載,紀錄此說備考。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英軍進駐上海縣三天,6月22日,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到達上海。他立即下令沿江而上,進攻南京。於是,第二天6月23日,英軍全部撤出上海、寶山兩縣,重新集結於吳淞口,準備沿長江北上,目標直指南京。英軍以佔領上海縣城5天計算,向清政府索要30萬銀元“贖城費”(一說50萬),這筆錢後來計入《南京條約》的賠款之內。

英軍撤退了,清朝大小官員大搖大擺地回來了。6月27日,蘇松太道巫宜禊返回上海,官府重新開始對外辦公,一切恢復了正常,好像並沒有發生過戰爭一樣。

至此,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上海戰役宣告結束。

英軍在吳淞口停泊著,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12艘、輪船10艘、運輸船51艘和士兵7000人,從上海出發,浩浩蕩蕩直奔鎮江。7月15日,鎮江失守。8月4日,英軍艦隊抵達南京江面,架起大炮,宣稱開炮攻城。

清朝政府道光皇帝慌忙派遣耆英為欽差大臣趕到南京求和。

1842年8月29日上午11時,耆英、伊里布、牛鑑等清朝欽差大員,先後登上停泊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英方取出4份用漢英兩種文字繕寫的條約文本,耆英、伊里布、牛鑑和英國璞鼎查分別具印簽字,這就是著名的《南京條約》。隨後,雙方代表來到前艙,舉杯慶賀條約訂立。

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宣佈:清政府割讓香港島,賠償2100萬銀元;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廢除公行制度即清朝對外的主要貿易制度並准許英商進入中國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第2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

請注意,條約上寫著“大皇帝恩准”呢。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中英《南京條約》簽署後,英國代表與清朝政府繼續交涉,商定具體實施細則。《南京條約》簽訂的第二年,1843年7月22日,中英政府公佈施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條約。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訂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

至此,為期兩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說來有意思,清朝政府給予英國五口通商等承諾,都是半個世紀前英國特使馬嘎爾尼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時提出的要求。當年,乾隆皇帝對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訴求,不予談判,並傲慢地對英國使團限時離開,如今在英國的炮火之下,對英國提出的比50年前更多更高的訴求,全部一口答應,而且還同意賠償鉅額錢款。專制政權所做的一切,從來是為了自身集團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儘管口頭上總是國家復興和人民福祉。專制政權只要能夠維持住專制政權,什麼國家的利益都可以奉送,什麼樣的人民都可以拋棄。專制政權獨裁者只會在強大的實力面前低頭,他們在狼的面前始終是羊,而在羊的面前永遠是狼。

看見英國獲得巨大利益,美國和法國不甘落後,先後找上門來,要求同樣享受英國獲得的權益,清朝政府一概予以同意。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10月24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法國代表拉萼尼在廣州黃埔的法國戰艦上籤訂了《中法黃埔條約》。在這兩份條約中,清朝答應美國和法國享有英國在中國的權益。

中國的對外開放之門敞開了!

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决战,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吴淞口失守之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