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考量我們的課程觀

日前,線上教學所伴生的教育亂象,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教育人需要切實走出“知識中心課程”的慣性,多一些“學習者中心課程和社會中心課程”的探索。

(一)

“知識中心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系統進行編制,以便學生掌握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精華,課程就是學科、就是科目。目前,有些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機構把線下課堂裡的課程表、學科科目直接搬上在線平臺,以純教授的方式進行過度教學,導致亂象百出。

模糊了育人宗旨。一些地區的在線教學,以知識講授和刷題訓練為核心,提前新授、分數至上。一時間學校忙碌、教師忙碌、家長忙碌、網絡忙碌,忙碌之中卻忽略了對立德樹人的關注。

漠視了孩子身心健康。不顧學生年齡特點和自學能力,一些地區小學段甚至幼兒園,要求家長按課表安排,督促學生居家長時間在線學習、網絡“打卡”,這和教育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要求相背離,可能對兒童身心帶來傷害。

忽視了學科特點。一些地區不顧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不適宜網上教學的學科和內容,也照搬套用正常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時長,網絡“搞笑段子”洋相百出,成為老師自嘲、學生和家長“吐槽”的笑料。

脫離了教學實際。一些地區罔顧信息化教學的現實條件,強推在線教學。帶寬不足、平臺缺失、資源匱乏。於是延期開學延出了“雞飛狗跳”,沒有了“母慈子孝”,苦壞了學生家長。

(二)

“學習者中心課程”的教育目的是使人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認為課程是學習經驗和成長體驗;“社會中心課程”的教育目的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批判和改造社會的能力,認為課程是文化再造。


“停課不停學”一方面需要優化“知識中心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需要強化對“學習者中心課程”和“社會中心課程”的關注。


明確課程的設置重點。延期開學期間,在“知識中心課程”教學條件不完備的情況下,課程目標需要引導學生探究和解決社會問題。課程定位指向生活中的問題,強調學校所能提供的最好經驗是現實世界的經驗。青少年學生正處於人生的發展階段,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他們需要通過學習知道自己能夠並應該給這個世界帶來哪些改變。課程目的是為了應用,為了生活,為了跨越學校圍牆而進行經驗分享。課程的重點在於尋求自己與社會的相關性,以為未來準備現代國民。

疫情期間,發生了太多令人或感動或疑問的事情,怎能只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社會正等待著學生們參與其中,時代正期待著與孩子們同頻共振。一場巨型的社會實踐課已經上演,抓住契機給孩子上一節家國情懷課,告訴他們自己與未來的關係;給孩子上一節敬畏自然課,告訴他們自己與災難的關係;給孩子上一節公民素養課,告訴他們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課程的原始素材在真實世界中已經存在,何須教科書、練習題和伏案作業把學生從身邊的真實世界分割開來。

優化課程的教與學。於教師而言,延期開學期間課程實施的主要方法是設計教學,最有價值的教與學的形式是個人或小組項目設計。課程實施中教師是一個促進者,引導學生走進“防疫阻擊戰”的真實世界,因為真實世界是學生學習的實驗室;進而幫助學生髮現問題,創建合作氛圍和推動團隊建設,動員學生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於學生而言,這是綜合學習的課程,是一種關注問題的課程,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自然成為重要方式。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問題源於學生的生活體驗,成長始於對問題的關注。面對史無前例的“抗疫戰爭”,珍愛生命、尊重自然、家國情懷、英雄精神、公民素養、正義良知……都會成為學生的課程問題。學生參與到問題解決的各個階段,包括界定問題、制定計劃、採取必要措施和對研究結果的反思,從中獲得課程學習經驗。在此過程中,學科科目已經成為學生解決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工具,道德教育自然成為孿生姊妹相伴而生。這樣的課程面貌必然是煥然一新、引人入勝的。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校校長,“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北京大學培養基地領航班學員孫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