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宛平南路600號是中國著名的精神衛生和心理諮詢中心,今天,我去看了農工黨的同志,副主任醫師潘醫生,慰問是有理由的,我們來看看這位一線醫生在這次疫情中的“奇遇記”。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我的家庭戰“疫”紀實丨接到父親的電話,說他發熱了...》

原創 :潘令儀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謹以此文獻給千千萬萬的防疫醫務工作者和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們)

今年以來,湖北武漢地區出現的新冠病毒肺炎牽動人心,全國開展了救援、防疫大行動,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而戰,與心態較量,持續到今日依舊如此,每個人都責任在肩。醫院領導運籌帷幄,每個部門都積極響應,按照統一指揮,有組織、有紀律地開展各項工作,大家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衛生防疫制度規範。

我也身在其中,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卻沒有料到這場防疫戰已經悄悄地在我身邊了……

發 熱

2月15日接到父親的電話,說發熱了,我頓時出了身冷汗,一口氣說道:“這都啥時候了,怎麼能夠發熱呢?現在即使骨折也不能發熱的啊!”

可是停下來想一想,生病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趕忙詢問狀況。原來2天前他就開始發熱,當時覺得只是普通感冒,在家裡自服感冒藥。第二天體溫恢復了正常,可是第三天又有發熱了,這才通知了我。在電話裡安撫了他以後,我指導了一下服藥和飲食情況,並讓父親每天量3次體溫,及時告訴我。

以後的一週,父親的體溫一直波動於37.4-38.2之間,還有過2次正常的呢。我的心情也隨著他的體溫上下起伏,就像過山車一樣。

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我也從《試行第五版》學習到了《試行第六版》。總覺得父親不大像新冠肺炎,因為他沒有咳嗽咳痰,也沒有呼吸困難,胃口也不錯,只是持續低熱,難道是不典型症狀?或者還是潛伏期?期間我們數次勸說父親去看病,他感到害怕,目前是非常時期,擔心被“關”起來,總是說再看看吧。

一眨眼,一個星期過去了。

住 院

2月22日週六上午,父親仍然是37.6度,經過再三動員,他勉強同意去醫院了,我連忙趕到父母家。這是我一個多星期來,第一次看到他,人有點瘦了,精神比較萎靡,我們兩個全副武裝,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急匆匆來到第六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走進發熱門診,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好在很快進行了化驗和CT,血常規無異常,甲流乙流鼻拭子試驗陰性,醫生看過電腦裡的CT片子後,說了一句,“我看還是住院吧!”我追問“難道問題嚴重嗎?”醫生解釋,儘管不像新冠肺炎,但還是要排查一下,因為年紀大了(75歲),現在非常時期,以防萬一。

後面他又補充了一句,至今印象深刻的話,“你也要居家隔離觀察!”直到他們排除了老爸的新冠肺炎為止。隨後我就陪著父親到了病房門口,“咣噹”一聲我被關在了門外。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隔 離

我一片茫然走出六院。去哪裡呢?不能回自己家裡了,以免萬一傳染給妻子孩子;同樣為了保證安全,後面幾天我也不能去單位上班了,只能在家隔離。眼下只能先住到父母家裡去了。有了目標,似乎提起了精神頭。

一路上,我把上述情況(父親和我)向李春波副院長等領導作了彙報,並告知了科室的同事們,領導和同事們紛紛安慰我,不必過分焦急,安心在家休養,使我心定很多。

回到父母家裡,出乎意料的是,母親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正所謂,同病相憐,相依為命。幸虧,之前家裡就進行了備戰備荒,存儲了不少食品和生活用品,能夠應付十天半月的。晚上又和妻子孩子進行了視頻聊天,躺在床上,思緒紛紛,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第二天週日一早,鬧鐘照常響後,剛要起來,一想到居家隔離,就渾身乏力,反正不能出門,又重新躺下了。

不一會,母親起來了,在房間裡來回走動,在準備早餐,望著她的身影,我忽然意識到,好久沒有仔細觀察過母親了:頭髮花白了,人已經有些佝僂,走路的步伐比以前小了,速度慢了,拿東西也不那麼穩當了。

不由得有些感慨,回想起我從小到大,父母和我共同生活的情形:那時候母親總是家裡第一個起床做早餐,等我起來以後,熱騰騰的早餐已經擺上了飯桌;下班回家後,她顧不得一天的勞累,還經常輔導我的作業,耐心地指導難題錯題;有過多少次,夜裡我在睡夢中感到她在為我蓋好被子……

無論春夏秋冬,皆是如此,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我已長大成人,她卻逐漸衰老,想到這裡,視線有些模糊了。

剛想去擦一下眼角,頭腦裡靈光一閃,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內觀”宗旨嗎——回顧母親,從小時候開始,我得到了母親無數的照顧和恩惠,而反觀自我,回報的卻遠遠不夠。

想到這裡,精神振奮,立即起床,幫著母親一起幹起家務來,掃地、拖地板、曬被子等等。不久,父親發來微信消息,他的體溫36.9度,正常了!這是一個多星期以來最好的消息了。我們都為他感到高興,也鼓勵他要有信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第三天早飯後,我趴在陽臺的窗口,曬著太陽,懶洋洋的,看著樓下的小區里人們匆匆走過,又望著遠處馬路上,車來人往,想到了今天是星期一,我原本也應該上班的,可是自己的處境,就像籠中之鳥,心中不是滋味,嘆了口氣。

母親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隨口說,“既來之,則安之”,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我頓時眼前一亮,這也就是“森田療法”中的“順其自然”原則啊!

雖然隔離在家,不能外出,但就像孩子們那樣,停學不停課,我可以網上辦公的,照樣盡職盡責的。我立即電話給科室,詢問工作情況。

那天在單位門口設立了體溫檢測帳篷,一些病人不熟悉流程,導致時間延誤,我和科室同事一起協商解決,使得病人滿意而歸;在科室微信群裡轉發了幾個關於防疫的制度規範,指導大家學習;完成《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日報表》以及《安全工作彙報》;另外還收到了不少單位同事們的問候和關心,都一一答覆等。忙的不亦樂乎,一直弄到下午2點才吃午飯,真的是體現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後面二天,也是如此,很少有空虛和焦躁,平靜的生活和網上辦公使我感到踏實。

團 圓

2月26日週三上午,我接到了六院感染科醫生的通知,父親的體溫正常超過72小時,下午就可以出院了。醫生說,父親不是新冠肺炎,連疑似也算不上,就是普通的肺部感染。

同時,母親和我也都自動解除居家隔離了,否則不可能出門去辦理出院手續的。緊接著,我迫不及待地向單位領導和同事們彙報了這個好消息,他們的祝賀和讚許,使我倍感親切。

母親和我興奮不已,早早的吃過午飯,就趕到六院感染科病房大樓,很快辦好了手續,候在病房門口,不一會父親就拎著大包小包出來了,雖然隔著口罩,還是看得出他胖點了,我們歡呼著擁抱在一起,喜極而泣,團圓了,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和父母回家安頓以後,我終於回到自己家裡,和妻子孩子團圓,少不了又是一陣激動之情。接下去,要回單位工作,又要和同事們團圓了……

這次發生在我的家庭戰“疫”,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但卻是令人終身難忘的。

所幸,最終排除了新冠肺炎,不過其中的經歷和感受,是和那些真正的患者及家屬們相類似的。

從不安到平靜,從迷茫到明朗,從隔離到團圓,從而更加堅定了我們戰勝病魔的信心和毅力。

疫情總會過去,春風終將再次吹拂神州大地。

~文章引用結束~

需要補充一句,非典時,潘醫生未做什麼防護就堅持在發熱門診第一線……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宛平南路600號慰問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