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體的神經細胞無法再生?

飛龍在天9783


人類最初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隨著受精卵的發育,細胞逐漸分化和增多,最終形成了我們。

在我們身體裡,有一部分細胞屬於幹細胞,該細胞仍能夠繼續分化和增多,分化出其他不同的細胞。比如: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為神經細胞,體細胞等。

另一部分細胞屬於不可分化的細胞,比如:體細胞。

簡單來說就是,幹細胞即可以分化,也可以增多。而功能細胞屬於不可分化,但可以增多。然而關於神經細胞能不能增多,卻引起科學家爭議了20多年,有些人認為神經細胞可以增多,而有些科學家認為神經細胞不可以增多,那麼真相究竟為何。

神經細胞可以增多嗎?

2018年3月,《自然》雜誌發文稱:隨著人類成長,海馬體神經極具減少,成年之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也就是說,腦細胞屬於消耗型細胞,不可以增多,用一個少一個。我們知道,《自然》雜誌屬於主流權威期刊,能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科研的最新進展。

然而就在人們認為神經細胞真的不可以增多時,在19年3月反轉出現了。

《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指出,在58名人類組織的樣本中,觀察到了陳年人大腦中每天仍舊有新神經細胞誕生,其中包括80多歲的老人。

該研究正式證實了神經細胞可以和其他體細胞一樣增多。

(紅色的部分,被認為是新神經細胞生長的標誌)

研究人員還發現,神經細胞的生長速度,會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為研究人員觀測發現,健康人的大腦中,每天能生產大量的新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位於海馬體中,而海馬體是儲存記憶的重要區域,研究發現短時記憶以及長時記憶等都與海馬體有關,一旦海馬體受損,可能會導致人類失憶。

然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新生神經細胞較少,阻礙了記憶的形成,因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將自己的短時記憶或者長時記憶給丟失,發生記憶偏差。

神經細胞可以增多的發現,標誌著以後我們研究腦科學時,多了一條思考方向。

神經細胞為什麼不可以分化?

在說神經細胞為什麼不可分化之前,我們可以以孩童舉一個例子,介紹一下什麼是分化。

在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他未來可能會有無數的選擇,比如:會成為科學家、教師、明星、白領、老闆等。

然而隨著他長大的過程,他擁有的選擇性越來越少,比如:如果他沒有畫畫的天分,那麼他長大後很難成為畫家;如果他五音不全,很難稱為音樂家;如果他學習成績不好,很難會成為大學教授。

隨著他就讀的學校,他的成績、性格、長相以及其他因素等, 他可以選擇的範圍越來越窄。直到他真正的就業時,可能他只會面臨幾種選擇,比如:去這家公司上班,還是去哪家公司上班。

而等他真正上班時,他將擁有一個確定的職位,比如:銀行職員。

也就是說,在他小的時候他未來擁有無限種可能,但等到他長大後,他只擁有一種確定的選擇。

其實,幹細胞就相當於該孩童小時候,擁有無數的選擇,有些幹細胞會演化成造血幹細胞,而有些幹細胞會演化成間質幹細胞,還有些幹細胞會演化成臍帶幹細胞。

這些幹細胞分化之後,會繼續分化,此時就相當於孩童在讀書的時期,由於他選擇了文理科,因此會淘汰掉一部分選擇。比如:造血幹細胞就不能分化出心肌細胞

當幹細胞繼續分化時,此時就會形成功能細胞,這相當於該孩童長大後找到了特定的工作,比如:神經細胞。

也就是說,幹細胞在逐漸分化成功能細胞時,是將自己的潛能換取了功能。而神經細胞屬於功能性細胞,所以不可再繼續分化成其他細胞。


鍾銘聊科學


人體的神經細胞不能再生?這個結論本身就是充滿爭議的。最近的研究進展說明,人體的神經細胞是能夠再生的。

傳統的神經科學觀點認為,神經產生只在胚胎和1歲以下的嬰兒中發生,在人類成年人大腦,神經細胞難以再生。這個也是長期以來主流神經生物學界的觀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成年人中,神經幹細胞數量減少並且再生能力減弱,同時,神經系統本身分泌大量的抑制因子,組織神經細胞再生。所以神經細胞再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神經細胞到底能不能再生呢,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018年,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M. Boldrini研究團隊在《細胞·幹細胞》中發表了關於新生神經元的研究論文。他們採用了28個在死亡前健康的個體的大腦,年齡跨度在14歲和79歲之間。研究顯示,即使在老年階段,他們在大腦的海馬區域仍然檢查到數以千計的新生神經細胞,證明神經細胞是可以再生的。

2019年的3月在另一個頂級雜誌《自然·醫學》中,科學家檢測了13名在43歲和87歲之間的健康人體屍體的大腦切片,也在海馬體上看到了上千數量的新生神經細胞。他們指出,他們的樣品是在個體死亡10小時之內蒐集到的,而且在樣品處理不超過24小時。暗示以前沒有發現這些結果,可能是樣品處理時間過長引起的。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在成年後還能新生神經細胞。這個在動物實驗中也有說明。在動物實驗中,比如果蠅和老鼠中,研究人員不僅能證明有新的神經細胞產生,同時還能說明這些新產生的神經細胞是發揮作用的。



所以,我們希望更新大家的認識,請記住,人體的神經細胞是能再生的。


科學慢衰老


人體結構非常複雜,有很多基因相同但是功能不同的細胞,基因選擇性表達形成了各處組織細胞,也造成了神經細胞、心肌細胞等缺乏再生能力,但卻不是完全無法再生。

神經損傷一般會給人帶來很多的麻煩,如果是胳膊腿上的主神經叢斷了,即便手術中有神經幹吻合手術,依然不能使斷肢的功能完全恢復如初,更多的是保證肢體的完整性,功能的恢復卻要看斷肢神經幹吻合後的契合度等;大腦、脊髓等處的神經幹損傷造成的危害更大,大腦的神經元壞掉一部分,輕者無症狀,重者則可能有中風、偏癱等,併發後也是隻能部分恢復功能;脊椎斷了之後,斷處以下的身體部位就完全沒有知覺和行動能力了,即高位截癱。

這些疾病或損傷難以恢復主要就是神經細胞是高度特化的一類細胞,缺乏分裂增生的能力,後天功能的發育主要是神經突觸連接的斷裂或者重構,如果神經元的軸突斷掉,神經元自己無法重新長上,主要是分裂能力實在有限,一般是通過周圍的神經元的軸突伸長形成新的連接保存功能(旁路)。

雖然大部分神經細胞缺乏分裂再生的能力,但是不是說神經細胞真的無法再生,而是很多時候再生的那一點點神經元無法彌補已經損失的功能。有研究顯示,哺乳動物的海馬體、嗅球等神經組織中可以有新生的神經元,整合在生物原有的神經組織中,增強生物的感知或者學習記憶的能力。外周神經損傷可以通過旁路有一定恢復,中樞神經系統大腦損傷恢復的難點在於大腦的神經組織原本因為相互之間形成了非常複雜的突觸連接,儲存著很多的信息,不同的腦區域的神經功能也稍有不同,一旦腦組織破壞,這些連接就不存在了,即便有周圍有新的神經細胞長過來將損傷區域重新填充,相應的功能損傷仍難以恢復。而現在也有一些輔助的治療技術,利用神經元幹細胞可以促進神經組織損傷的恢復,但是還不能完美地治療神經組織損傷帶來的損傷。

主要還是因為人類的生命科學發展還不夠,神經元雖然長,但是畢竟是細胞,很難觀測到其全球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發揮的過程,就難以破解神經元再生的難題,然而現在的一些技術也顯示,未來治癒神經損傷導致的疾病,還是有相當希望的。


來看世界呀


#科學每一天#

人體的神經細胞能夠再生,這是肯定的!

1962.年,我在中山醫讀六年制醫本科時,就聽說組織胚胎教研組的徐靜老師,她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時,就發現“大腦神經細胞的有絲分裂。”用事實使當時莫斯科大學的同行教授最後給予肯定。在這個新發現的指導下,不久,國家醫療機構相繼有“斷腳再接成功”,“斷指再接成功”,等報道。

徐靜老師發現神經細胞的有絲分裂,年僅20多歲。藉此,向年輕的科學家致敬!

以上答覆,供參考。

謝謝閱讀。



桂花芳香77105282


誰告訴你的?教科書那老的掉牙的內容,可以扔了!最近的研究結果,神經細胞可以再生,去查查Science、Nature吧。


寶貝魚28



20121213笑對人生


隨著細胞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體的“神經細胞”是可以獲得再生的……


詹建華


因為成人神經細胞生長能力在減退,有大量抑制因孑不斷抑制神經元再生。只有幾個月的嬰兒才有再生能力。


手機用戶54578927414


胚胎和嬰兒期的神經幹細胞分化功能強大,即使是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再生。動物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就慢慢失去功能,外周神經細胞屬於有鞘神經,有再生的可能,而中樞脂肪性就不用想了,不可能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