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西藥“盤尼西林”有多珍貴?

龍的傳人2042839



提到盤尼西林,或許你還有些陌生,但它的另一個名字,你一定知道,即青黴素。這時你又會有一個疑問了,平平無奇的青黴素有這麼重要嗎?這麼說吧,細菌有多恐怖,青黴素就有多厲害。


(青黴素在今天已經很常見)


青黴素的誕生——千迴百轉


1. 青黴素的發現者

印象中有很多科學發現,都是由一個“美麗的失誤”引起的,比如“疫苗”的發明,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給雞注射了“過期細菌”,再比如“糖精”的發明,是源於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的“飯前不洗手”,這樣的“無心插柳”事件數不勝數,“青黴素”也不例外,但這同時又是一個曲折的故事。


1928年的夏天,蘇格蘭藥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為了葡萄球菌的論文,在實驗室裡培養了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較強)。之後,他便開開心心地去鄉下過暑假了。


(年輕的弗萊明)


等弗萊明玩兒完回來後,他發現有一個黴菌孢子落入了培養皿裡。並且在那個被“汙染”的器皿裡,長出了一團小青色的黴菌,而裡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卻消失不見了。換句話說,這種小青色黴菌具有強大的殺菌作用。


1929年,弗萊明在英國《實驗病理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並把它取名為“青黴素”。遺憾的是,這篇文章當時在醫學界卻無人問津。


(弗萊明是蘇格蘭著名的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


2. 青黴素的發明家

在弗萊明發現青黴素之後,他便立即投入到青黴素的提純工作中,但他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直到1939年,10年前的那篇論文終於成功地引起了牛津大學病理學家弗洛裡和錢恩的注意。


隨後,弗洛裡和錢恩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提取青黴素,卻都不盡人意。到1940年,錢恩成功提煉出了一點青黴素,儘管這是一個大的突破,但他們都知道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弗洛裡、錢恩)


正當他們尋找突破口的時候,第2個神奇的時刻到來了。弗洛裡的一個研究員在一次買水果的時候,偶然發現了角落裡發黴的哈密瓜,上面的黴菌立刻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隨後18個月的緊張實驗,弗洛裡、錢恩用冷凍乾燥法,終於得到了純度可滿足人體肌肉注射的青黴素。


此時距離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已經過去了12年,青黴素終於等來了它的發明人。到1943年,製藥公司已經可以批量生產青黴素了。


(青黴菌)


二戰時,青黴素的作用——救命和扭轉戰局


青黴素的問世,不僅是抗生素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抗生素紀元的黃金時代開始,還迅速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或許有的看官在疑惑,這個藥難道比真槍實彈還有用嗎,扭轉戰局?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要知道,二戰前期,比起因細菌感染喪生的士兵來說,在戰場上直接陣亡的,簡直是九牛一毛。


而青黴素的出現,直接改變了這個局面,它大大改善了士兵的慘死現象,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1944年,在奧馬哈海灘上,青黴素一天就幫助了3000名士兵保住了性命,當之無愧的“世紀神藥”。


(青黴素,讓士兵回家)


正因為青黴素的強大,美國在1942年把青黴素的生產提到了戰時重要生產計劃的第二位,第一位是“曼哈頓計劃”。同盟國的兵力本就佔優勢,現在傷亡人數還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說,青黴素直接影響了二戰的走向,為打敗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抗生素氾濫的今天,你可能感受不到青黴素的珍貴,但在二戰時,青黴素是軍管藥品,市面上是十分稀少,不一定能買到,因此一度被炒為天價。物以稀為貴,再加上是“救命藥”,自然就珍貴了!

除了青黴素,你還知道哪些影響二戰的發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麥克哈特:《影響人類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魯翔宇:《青黴素——二戰時最偉大的救命藥》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戰爭期間的盤尼西林在我國真的是值一條黃金。這個戰爭特指二戰、抗戰時期,真值黃金。因為黃金國內很多人都搞得到,但盤尼西林一般人真的搞不到。物以稀為貴,而且這個“物”還是個有它就能救你命,沒它就只能等死的救命藥。

盤尼西林這個名字即便是現在也還能聽到,在藥房也能買到,它的正式名稱是青黴素,盤尼西林只是音譯(Penicillin)主要作用就是治療細菌感染,屬於抗生素的一種。人們經常講的一個詞是傷亡,所謂的傷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因受傷而導致的死亡。

過去的醫療水平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在二戰前期及之前的人類戰爭中,殺死士兵最多的並不是子彈和炮彈,而是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死亡。


當時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死於傷口感染、破傷風和瘧疾等現在看來不叫事的病,而這些病歸根結底就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死亡。


更何況是在戰場那種缺醫少藥的環境了,一旦被細菌感染,基本上就宣佈了這名士兵的死亡。

而盤尼西林的問世,治療了當時大部分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疾病。二戰中受傷的士兵,70%以上是因為傷口被細菌感染引發潰爛而死。

在使用盤尼西林後,這些傷口感染和潰爛基本上都被治癒了,這就極大的提高了傷兵的存活率,從而改變了戰場形勢。


指揮戰鬥的藝術,並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達到戰略戰術目的,而是儘可能在消滅對方士兵的同時,保證己方士兵的存活。


交戰雙方一方是傷兵不斷受細菌感染而死,一方是經過治療後將傷兵重新投入戰場。兩方兵力彼銷我長,肯定是能治療的那方最終獲勝了。

美軍就是在二戰後期經大批量生產後,將盤尼西林作為醫療兵的必備藥裝備部隊的,而這時的德軍和日軍還在不斷的受傷寒和瘧疾等細菌疾病的折磨損失傷兵。

美軍二戰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士兵的死亡率低,這個藥比槍和子彈的戰略價值大多了,也宣告了人類對抗細菌感染類疾病的重大勝利,所以盤尼西林與雷達和原子彈並列為二戰中最偉大的三個發明。


這個藥在當時屬於美軍的戰略物資。美國不支援的話,在國內基本搞不到,即使是黑市也很難買到。

而且達官顯貴們也不免會患上瘧疾或破傷風等疾病,疾病是不分貴賤的,誰得都有可能死,但一旦用了它,大部分患細菌感染類疾病的人都能避免死亡。所以當時軍方和達官顯貴都在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此藥,它在國內一瓶藥值一條黃金也就不難理解了。


妙音淨香居


西藥“盤尼西林”這種今天看來很普遍的藥物,在二戰期間是非常重要的醫藥物資,在當時的戰鬥環境之下,這種藥物就是“保命藥”。

之所以說這種藥物普遍,如果說出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更會更加明瞭了。

盤尼西林在今天也叫青黴素,如果有病毒性發炎的經歷,對這種抗生素藥物應該並不陌生。

如今的醫藥研製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各個國家也不再缺少抗生素類藥物。不過在戰爭期間,只有美國以及歐洲少數國家能夠配製。在歐洲戰場上,盟軍因為該藥物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士兵死亡率。

該藥物是一種基礎藥物,雖然是一種看似“不起眼”的藥物,但因為“基礎”二字就非同一般了。

如果某位科學家想拿到諾貝爾獎,那他必須在基礎科學領域有所突破,因為這種突破往往都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盤尼西林的出現就帶來了這樣的效果。

在抗生素問世之前,士兵因傷病出現的細菌感染情況非常普遍,而當時的醫學領域並沒有特別能有效治癒細菌感染的藥物,所以因細菌感染死去的人非常普遍,有時候簡單的一次病毒性感冒就會要人性命。

所以,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士兵,不是死在子彈或者刺刀之下,而是死於傷口的細菌感染。

一戰期間,因為細菌感染而死的士兵,數百萬計!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帶領自己的團隊,針對著細菌感染的空白區域刻苦研究,人類第一支青黴素就此出現。

由於當時只有少數國家掌握了它的製作配方,再加上受病菌感染的士兵數量過多,亞洲地區的藥物供應量是非常有限的,普通的士兵受了傷根本沒有用青黴素的待遇,珍貴的青黴素要用來留到關鍵時刻救助關鍵人物。

二戰期間,一盒盤尼西林能值一條黃金,這並不誇張!特別是對於醫藥物資極其匱乏的我們來說,盤尼西林比黃金還珍貴,因為它可以救命!

當年,由於中國和美國還是盟友關係,所以我們還可以通過軍方獲得一些盤尼西林。但當時的盤尼西林是受到軍事管制的所以,民間根本不會有正規的渠道來源。所以一些牟利商家會通過地下交易獲得一部分青黴素,這些藥品再經過輪番的炒作以後,價格也來到了一個頂峰。

普通的人家生病以後,是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盤尼西林的。有些權勢人家還會把這種藥物當做“資產”,同黃金一樣屯一些在自己家中。

在戰亂的時代,貨幣的價值是沒有保障的,在一些資本家看來,只有黃金和盤尼西林的價值才是永恆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種藥物的珍貴程度。

盤尼西林之所以珍貴,說到底還是我們當時不能做,物以稀為貴!

到了今天,這種藥物非常普及,那麼其價格也就十分普通了,我們也能毫無壓力的使用!


讀史論天下


“盤尼西林”也就是青黴素也叫抗生素,也是我們俗稱的消炎藥。青黴素是抗生素當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抗生素,也是最早發現的一個抗生素,在二戰時期發明了青黴素,像外傷引起的化膿性的細菌感染用青黴素就比較有效,青黴素一般需要做皮試,不能口服,主要是供肌肉注射或靜脈使用。在抗生素的發現讓人類的壽命得到一次飛躍提升。

首先就是細菌感染,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感冒都是小問題,但是過去來說,如果體質不好較差,一旦感冒嚴重,身體抵抗力不行,嚴重的引起肺炎,基本上是非常兇險的,能活下來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一些流行病,過去叫做瘟疫,一旦發展起來非常的恐怖。

下來就是外傷和手術,尤其是戰爭時期,二戰時期青黴素應用於臨床不久,產量稀少。歐美國家都是非常的緊俏,更不要說當時的中國戰場。戰爭中受傷常常需要清創和手術,尤其是開放性的損傷感染是肯定的,做完手術後的48個小時也就是感染期,這時抗生素就要應用,一旦感染沒有用抗生素就會引起感染和敗血症,尤其是敗血症會很快造成病人死亡,對於這些病人來說,用上“盤尼西林”就會起死回生。

所以在二戰時期的抗生素是做為軍用物資管控的,一般市面上找不到,需要到黑市上去買,價格堪比黃金。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青黴素由最早的第一代抗生素由於過敏反應嚴重也慢慢的淘汰,不斷的推出新的抗生素。


道哉


在眾多的抗戰影視劇中,《盤尼西林1944》這部電影想來最讓人痛心,就是為了一箱盤尼西林,原本應該對抗在第一線的革命者,卻不得不拋卻戰事而為之廝殺。沒辦法,盤尼西林是藥,但也是戰鬥力,更是生命力,有了它才能讓革命運動更好的繼續。這是那個時代賦予戰爭的條件,也是那個時代給予人們的抉擇。

戰爭年代的奢侈品,一瓶盤尼西林換一根金條,到底是不是真的?

當一個國家物質貧窮,科技落後的時候,藥物便不再是普通的救死扶傷,更是能讓敵方於傷病面場束手無策的“武器”。

所以,盤尼西林在那時候不是普通的西藥,而是用一根金條也不見得換到一瓶的奢侈品。這真的沒有誇大其詞,敵人就一度用遏制盤尼西林的流向而打壓革命力量。

這完全可以理解,以當年那個特殊的時代為例,一個因為不小心而被利器傷及的傷口,或者是得了某種普通的炎症。只要吃盤尼西林,就可以順利好轉並康復。但是,如果得不到盤尼西林這樣有效的抗菌消炎藥物的治療,這個人就很可能失掉性命。

據說,當年沒有這類用來抑制炎症的抗菌藥物時,很多人因為一點外傷便眼睜睜地看著傷口惡化,直至生命殞落。

而著名的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盤尼西林的出現而改變了它勝利的走向。不要懷疑這種說法的真實性,畢竟有了這種藥,那些因為戰爭而受傷的戰士便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死亡率大大降低。

也正是因為如此,盤尼西林一經問世,便成了各軍隊用盡心機取得的有效藥物。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盤尼西林都是緊俏的藥物。

記得《父母愛情》中的一個橋段:江德福就是因為幫助普通百姓安傑的侄子弄到了盤尼西林,從而迎來了愛情的轉機。

當然,這其中有著戲劇性的表演成分,但也絕對說明一個事實:盤尼西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是普通人隨便就可以消費的藥物,更何況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呢?

其實作為普通人,我們很好理解盤尼西林的金貴,金屬類利器以及子彈等傷口在得不到有效的殺菌、消毒處理時,傷口勢必會引起發炎、惡變。而有了盤尼西林,這些普通的傷就真的變得普通起來。

如此來看,一盒進口藥物的貴重是必然的。為著它去拼去打,其實就是為了在挽救生命。有一根金條未必能讓人保留生命,但傷者有了盤尼西林,那肯定能好起來。這就是對比,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真的值一根金條的價格。

盤尼西林的發明雖為一個“美麗的失誤”,但其殺菌的效果卻讓人驚喜,特別是用於戰爭之中,強烈的對比讓人無法抗拒它的存在

眾所周知,盤尼西林的發明也是因為意外而獲得藥物,其實這也可以說明一個事實:很多意外事實上就是一次轉機,它很有可能帶給發明者新的腦洞拓展機會。

當年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萊明為了寫一篇關於葡萄球菌的論文,他特別培養了一些有著高強致病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可是,這位醫學家有點心大,培養好細菌之後竟然去度假了。直到一個暑假回來,他才發現被汙染的器皿里長出了青色的黴菌。但因為這黴菌的緣故,原本高強致病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卻消失了。

這青色的黴菌便是最早期的盤尼西林,又名青黴素。只不過弗萊明的發現當時並沒有引起什麼關注,直到後來又經過了若干的分離、精進,於1943年盤尼西林(青黴素)才被成批的以藥物的形式推廣出來。

因為它的成功問世,以及它強大的抗菌消炎作用,戰場上的士兵被大副救治。據記載,當年日本士兵的戰場後給是一個人一公斤,而美國士兵的後給則是一個人六百公斤。充足的後給讓日本死亡無數,而美國卻得到了勝利。

有人不解,盤尼西林與後給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專家所說的:戰爭中內行看後給,外行看戰術。而盤尼西林本身就是後給的一部分,當年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就是因為有充足的盤尼西林來保障發熱、瘧疾之類的疾病,所以才讓傷亡可控。

而日本就沒那麼好運氣了,熱帶雨林的蚊子、螞蝗隨便咬一下就有可能讓他們產生疾病,而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他們就只能等死了。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你不僅會被敵人打死,還有可能死於戰場的環境以及自身抵抗力。

當年蘇聯的一名大將瓦圖京,其名氣在蘇聯與朱可夫相近。但在一次視察中他不幸受傷,傷口受到感染不治而死。為什麼會這樣?據說是因為斯大林因為面子,不肯向美國購買盤尼西林。

看看,這就是為什麼在戰爭年代,很多有錢的人家會攢黃金的同時還攢盤尼西林,因為這都是救命的。

盤尼西林在戰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貴的有原因,戰場角逐與勝負都與它直接相關

有資料顯示,抗戰時期,黑市上有盤尼西林出售,但哪怕是貨源充足,一支盤尼西林也要四塊大洋,如果是資源緊張的話,那就更貴的離譜了。不用擔心它的銷路,一般情況下都是有價無市。

而在戰爭之中,盤尼西林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曾經說過:青黴素(盤尼西林)是二戰時最偉大的發明。

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它不但是普通人的救命藥,更是戰場上士兵的救心丸。外傷是戰爭最不可避免的,那些野戰醫院都會配備大量的盤尼西林,從而減少戰爭的人員傷亡。

就拿我們國家來說,在盤尼西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對於外傷、炎症、傷寒、瘧疾等症往往就是採用中醫的清熱解毒以及消腫活血等方法。這樣的手段不僅時間漫長,而且效果一般。顯然這對於戰場上的急性所需就明顯落後,且加速減少戰鬥力了,畢竟戰事不等人。

有統計證明,在盤尼西林沒有發明之前,美國因為南北戰爭,死於疾病的南軍高達18.6萬人之多。這個數字是打仗中戰死人員數量的兩倍,其中只是痢疾這一種病,就導致4.5萬人失去了生命。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只是初期的前半年時間裡,塞爾維亞就有15萬名的戰士死於傷寒,而俄國在整個一戰中竟然因傷寒死了300萬人之巨。

可這些損失都是可以通過盤尼西林而得到改變的,所以,在戰爭中盤尼西林不僅可以救命,更能有效的扭轉戰局。可以這樣說,盤尼西林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看不到銷煙的有力武器,有了它,戰爭的保障性就得到了有力把控。

根據記載,1944年的時候,盤尼西林(青黴素)曾在一天時間裡,於奧馬哈海灘讓3000名戰士得到生命的保全。有人說盤尼西林就是讓戰士重返家園的“神藥”,想來這是戰士們對於此藥的由衷之言吧。

當然,時至今日,盤尼西林(青黴素)依舊在救治疾病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雖然有時用此藥會引起過敏反應。但它的真實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哪怕現在的價格已經不再貨比黃金,也完全不影響其在藥物中的排名以及重要。


汗青正浩


盤尼西林(Penicillin),即我們熟悉的青黴素,抗菌素的一種。

青黴素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相傳我古代唐朝時期,長安城的裁縫就經常把長有綠毛的漿糊塗在被剪刀割破的手指上來促進傷口儘快癒合。現在我們不難理解,這是因為放置久了的漿糊會產生綠毛(實際上是青黴素素菌),而這些“綠毛”則具有殺菌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人類最早使用青黴素的記錄。

在古代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很多人因為意外傷害或自身疾病而由於得不到藥物的抗菌處理而斃命。

舉個例子說,在當時條件下如果某人得了一般性的炎症比如不小心被利器刺傷或得了肺炎之類的疾病,由於沒有抗菌藥物的有效干預,病人或傷者往往只能是自認劫數難逃,坐以待斃!


(青黴素的最早發現者,英國著名細菌、生物化學家 亞歷山大-弗萊明)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一直持續到人類發明第一種有效抗菌藥——青黴素。

青黴素的發現及應用史

實際上青黴素的發現也是一次“無心插柳”。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Fleming),最早在實驗室研究中發現了青黴素,但限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弗萊明沒能夠把青黴素單獨分裂出來;

——1929年,弗萊明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但卻沒有受到科學界的足夠重視。後來弗萊明開始培養青黴菌菌株;

——1939年,弗萊明將菌株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裡和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

——1940年,弗洛裡和錢恩通過藉助小白鼠試驗,發現了青黴素的致死病菌原理;
(青黴素分子結構式)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突破,但即便如此,人類離青黴素大規模臨床應用還差距甚遠;

——1941年,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裡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將青黴素的產量由原來每立方厘米2個單位提高到了40個單位;

——1941年,霍華德-弗洛裡和錢恩發現了青黴素對某些人會產生過敏反應,所以在實際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之後弗洛裡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成了相應的培養液。

——由於有這些理論及實踐參考,美國製藥企業在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青黴素。

——1943年,製藥公司又發現了新的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

青黴素二戰時大規模的應用及意義

1943年10月,弗洛裡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

青黴素問世之前,二戰戰事頻繁,傷亡慘重,許許多多傷員由於無法得到有效的抗菌藥而殘死戰場!而青黴素的橫空出世,則直接結束了這一局面,甚至影響左右了二戰的勝利走向。

由於青黴素的廣泛大面積使用,拯救了數以千萬計人的生命。到1944年,二戰末期,青黴素的有效供應已足夠治療二戰期間所有同盟國的士兵,這對於抗擊德意日法西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由於青黴素的問世使得好多受傷士兵免於聽天由命的悲慘處境。除了傷員,青黴素在二戰時的公共領域也開始廣泛應用。

有人曾說原子彈、雷達、青黴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影響人類最深遠,最偉大的三項發明。一個可以殺人,一個可以保命,一個可以救命。

前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青黴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最重要的救命藥;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其戰時價值堪比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
(電影《盤尼西林1944》劇照)

我國曾在2008年上演過一部電影《盤尼西林1944》,講的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敵我雙方為了爭奪兩箱珍貴的盤尼西林(青黴素)而展開的一場殊死較量。由此可見青黴素在戰時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青黴素依然是全球範圍內普遍廣泛應用的臨床抗生素之一!


小司馬說


其實盤尼西林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青黴素。

但是現在,很多人對於青黴素這個名字也已經開始有些陌生了,因為現在青黴素在臨床應用中相比其他的頭孢類和其他抗生素都有著明顯的劣勢。

青黴素(盤尼西林)在二戰末期出世,並且迅速的扭轉了戰局。而且在戰後,青黴素更是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性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國的科學家緊跟世界抗生素研究潮流,尤其是在對青黴素的研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44年的年底,第一批5萬個單位/瓶的盤尼西林(青黴素)面世,戰亂中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領先製造出盤尼西林的七國之一。

但是為什麼曾經叱吒臨床的青黴素(盤尼西林)現在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少了呢,而且很多的患者都已經無法用到青黴素,小克認為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青黴素不穩定性(嚴重的過敏反應)。

青黴素可以被分解成為為青黴噻唑酸和青黴烯酸,前者可以聚合成青黴噻唑酸聚合物,與多肽或蛋白質結合為青黴噻唑酸蛋白,是一種速髮型過敏最主要原因。

青黴素在我國售價低廉,比較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青黴素的價格簡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計。抗生素在臨床中應用的廣泛,為醫院的創收功不可沒。所以青黴素這種價格相對低廉的抗生素不受到醫院待見。

第三:青黴素的耐藥性

青黴素用到至今,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可避免的是青黴素的耐藥性的產生,但是近幾年因為種種原因,其實青黴素無論是在使用上還是在耐藥性方面,都是逐漸下降的,小克記得藥理老師說,有些患者還是得用青黴素,青黴素的效果仍是要好於其他頭孢類抗生素的。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在抗戰時期的中國堪比黃金的硬通貨“盤尼西林”。

西藥“盤尼西林”有一個更為廣知的名字青黴素。他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發明之一,1942年由美國製藥企業開始大批量生產。正是由於這款藥品的發明,使得盟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強。戰爭時期,許多受傷的士兵因為傷口感染細菌發炎而死去,而盤尼西林正好是一種絕佳的抵抗細菌的抗生素藥品,在二戰中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士兵。

當盟國的士兵受傷之後,不用擔心傷口感染而去世,例如盟軍士兵在歐洲不用怕凍傷,盟軍士兵在東南亞不用擔心熱帶病的困擾,反觀軸心國士兵由於沒有盤尼西林造成了很多非戰爭減員,大大削弱了戰爭潛力。

而在抗戰時期的中國,盤尼西林成為了堪比黃金的硬通貨。由於日本在太平洋的封鎖,盤尼西林無法從美國大批量運到中國,想要購買只能到香港的黑市購買,現在盤尼西林一支才一元,而在當時這種緊俏的藥物一兩黃金才能買一支盤尼西林。


陸棄


在經濟社會當中,物以稀為貴,是永恆的定律。饑荒時期一個饅頭就能抵得過千金萬兩;在沙漠一瓶救命是水能讓你拋棄萬貫家財;

戰爭年代,一瓶救命的盤尼西林,你說能不能值一根金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多時候,你有錢也買不到......

其實1942年美國藥廠就開始量產的盤尼西林(即青黴素),為什麼在二戰時那麼稀缺甚至比黃金還貴重?

  1. 1942年盤尼西林雖說走出實驗室,達到藥廠量產,但當時的技術條件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戰場上士兵受傷、傷寒等急需有效的消炎藥,尤其是槍傷後引發的潰爛感染等炎症,此時盤尼西林更顯得珍貴

  2. 在抗戰時期,盤尼西林都由國外進口,並且嚴格管制。一般人、一般醫院根本無法觸及,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地下黨受傷後真實千方百計找藥甚至還有戰士為了拿藥而留學犧牲

接下來我們好好了解一下盤尼西林的前世今生

盤尼西林又稱青黴素(Penicillin,故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中國是最早有記錄利用青黴素的國家

青黴素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且迅速被廣泛應用。最早在中國唐朝時,就有記錄長安城的裁縫會把長有綠毛的糨糊塗在被剪刀劃破的手指上來幫助傷口癒合,這是因為綠毛產生的物質(青黴素素菌)有殺菌的作用,也就是人們最早使用青黴素。

近代,青黴素從正式被發現到不斷提純,再到批量生產並廣泛應用

  1.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1939年他將菌種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裡(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2.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裡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3. 經過長期實驗弗洛裡、錢恩最終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並在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製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4.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雜談會客室


西藥“盤尼西林”是Penicillin的譯音,就是青黴素。關於它如何問世的故事對於不少人來說也很熟悉。一般的說法是,英國的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 1928 年因為意外飄落進實驗室的黴菌而發現了青黴菌,經過實驗推論真正的殺菌物質一定是青黴菌生長過程的代謝物,並稱之為盤尼西林。但真正讓盤尼西林成為“神藥”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盤尼西林——拯救數億人類的奇蹟

感染是歷次戰爭傷員負傷5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僅次於休克的致死原因。盤尼西林首次用在創傷後感染的治療是在1941 年 2 月。當時一位警察因劃破了臉而傷口感染,患了致命的敗血症。病人全身膿腫,體溫高達42攝氏度。醫生使用了當時最好的磺胺類藥物,也無法阻止感染的發展。而在注射盤尼西林後症狀明顯好轉。

後來,戰地醫生又在非洲戰場、歐洲戰場上大規模地試用了盤尼西林。結果再次表明,盤尼西林能防治多種嚴重感染性疾病,控制傷口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局部應用還可使傷口早期縫合加快癒合。當時正值二戰期間,盤尼西林的研製和生產轉移到了美國。青黴素的大量生產,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的傷病員,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雷達並列的三大發明之一。

許多曾經嚴重危害人類的疾病,諸加曾是不治之症的猩紅熱、化膿性咽喉炎、白喉、梅毒、淋病,以及各種結核病、敗血病、肺炎、傷寒等,都得到了有效抑制。

在中國戰場的盤尼西林

除了軍事援助和黑市交易,中國正式生產青黴素要等到抗戰勝利後,那時候蔣介石經常能夠從美國那弄到一些貨物,但是其數量對於龐大的中國傷殘人數來說還是太少了,除此之外,盤尼西林在當時每支的價格也是貴的嚇人,一般人根本就買不起。

那時候它在中國的售價是4塊大洋一支,要知道,當時就算是最普通的工人們,他們一個月的工資也是連兩塊大洋都不到,就更不用說那些基本賺不到什麼錢的農民,畢竟,像盤尼西林這種昂貴的藥物,他們根本就是買不起的,從這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盤尼西林究竟是有多麼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