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婺源古村落众多,各有其特色。而对外名声最响亮的,非篁岭莫属。

篁岭是婺源东线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很多人对婺源的初印象,都是基于篁岭极具特色的“晒秋”农俗,看那漫山遍野晾晒着的农作物,映衬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俨然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画。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想要进入篁岭的古村中,得在游客中心乘坐观光缆车来到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落。在缆车上往下看,能瞧见周边古树环抱、层峦叠嶂。更有那万亩梯田簇拥,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伸展开来,似乎一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也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多是特色的文艺小店和餐馆。不少人对城市中的步行街习以为常,可在如此古朴的一座村落中,能看到如此景象,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每年秋天,古村中房前屋后就成了竹架晒匾的世界,长木架托起圆晒匾,粉墙黛瓦衬托着绿水,在层层叠叠的民居村落中,显得和谐安宁。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晒秋”是一项农俗活动,常见于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中。由于当地地势复杂,少有平地,村民如何晾晒自家农作物就成了一道难题。

由于地无三尺平,客观的环境条件反而激发了先民的智慧和想象力。用竹匾或晒架搭在窗台前,用以晾晒各种农作物,朝晒暮收,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一到秋天,家家户户晒满了玉米、辣椒、稻谷和皇菊等色彩鲜艳的农作物,妆点了整个村庄,尤其在徽派民居黑白素色的衬托下,更展现出绝美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在我国很多地区,其实都有这种类似“晒秋”活动。在山区农村,天气凉爽的时候,不少家庭为了更好保存食材,会在自家晒坝上挂出肉类或者蔬菜,直到风干。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起初我以为在窗台上晾晒着作物的应该是有人家居住,可我走进屋子一看,发现大多都是景区摆设的工具而已。为了吸引游人,也为了增加其可观性,在早已无人居住的屋舍中摆出各种好看的工具。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与婺源北线上的几个古老村落相比,篁岭虽然失去了原始功能,但这片村落的外壳却是楚楚动人的。

在这一方面,为什么它会比其他古村落看起来高大上那么多呢?原因就是,篁岭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旅游观光市场,是在原有基础上整体迁村重建的。因此,你可以在篁岭中感受到令人愉悦的风光美景,但却少了些真实原始的冲击力。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当地的原住民早已搬迁到山脚下,现有的多是入驻后的商户。就像世间东西都有两面性,原住民迁出古村也是迫于当地交通的不便利。深山中生活,就意味着出行会成为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也会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原有村民虽已迁走,留下来的建筑和文化却是带不走的。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篁岭门票是不含在婺源的通票中的,需要额外掏钱买票。值不值得这个价格,就是见仁见智的了。田园风光的确令人讨喜,对风景感兴趣的朋友倒是很值得一游。

不过在人文方面,篁岭要做的远远不够的,毕竟作为一个重新再打造的新景区,如何能在沿袭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让天南地北的游客能真正看到隐藏在表面风光之下的古徽州文化,显得就更加重要了。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摆拍下的“晒秋人家”,风光十足人文欠缺,游客依然尽兴而归



小贴士奉上:篁岭门票不包含在婺源通票中,景区门票+缆车总费用135元。最佳旅行时间为秋天,能看到令人难忘的“晒秋”景致。

你好哇,我是刺也无猬,刺猬的猬。资深背包客,热爱旅行,崇尚自由。小刺猬带你一起去看大世界,关注我,愿所有的美好都与你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