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为何不用“嫡长子继承制”,而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递王位?

秦皇唐宗


匈奴人并没有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任何人都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谁会把家产给弟弟,不给自己的儿子呢?

只是因为,匈奴是野蛮的原始人,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代,既然是联盟,就说明大汗只是大股东,其他酋长是小股东,这样的大汗,能有多大权力呢?

大汗为了自己的权利稳固,必然加强宗室权力,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儿子掌权,边缘化其他酋长,这样自己的兄弟们实力就大了,同样威胁汗位。

而这个现实的权利争夺,在文化人看来,就是他们没有宗法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实力不够而已。

在强有力的权力争夺者面前,大汗即使想把汗位传给儿子,也得儿子有能力爬上去才行啊,

最典型的就是皇太极去世了,他的儿子豪格已经成年了,但是,在他强势叔叔多尔衮的竞争下,依然爬不上皇位,结果便宜了顺治。

如果多尔衮再强势一点,势力再大一点,爬上皇位也不是不可能。

再比如石勒,他的儿子也成年了,在强势叔叔的恐吓下,吓得不敢登基,两年后被废。

所以啊,并不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没有可能的,只是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儿子是很难爬上皇位的,而强势兄弟爬上了皇位,你就以为兄终弟及。


中国通史视频


匈奴可不是一直都是“兄终弟及”制,这是个常见的误解。

我先举一些反例。秦汉时期,前几位匈奴单于的传承是这样的:

头曼 ➝冒顿单于 ➝老上单于 ➝军臣单于 ➝伊稚斜单于 ➝乌维单于 ➝儿单于…………


其中,冒顿单于是头曼的儿子,老上是冒顿的儿子,军臣是老上的儿子。

唯有到伊稚斜单于,他是军臣单于的弟弟。

再后面的乌维单于、儿单于,其实又都是伊稚斜的儿子、孙子。


试问:上述的匈奴单于传承,占主流的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匈奴的继承制度,是比较多变的。

单于的传位可分三段时期:

公元前209年-前127年,全部是父死子继。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31年,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

直到公元前20年开始,呼韩邪单于才规定了,“约令传国与弟”,这时候才是兄终弟及,只持续了5代左右。

因此,兄终弟及是很晚才发生的事情。




HuiNanHistory


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150年,中原王朝大多采用父死子继的权力传承方式,而游牧民族大多是兄终弟及。这么神奇的现象背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政权的生命周期。

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文明的塑造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然条件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生存条件,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疆域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命运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季风条件显著,这意味着,季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命之源—降水量的差异。很不幸的是,在我国的疆域内,有着诸多的山脉,这些山脉对季风起着一定的削弱作用,也就是说,季风会随着在内地的深入而逐渐减弱,到了北方内陆已经很弱小。

季风的强弱造就了降水量的差异,而不同的降水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400毫米等降水量为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民族通过农作物种植生存,游牧民族通过放牧生活。

恰巧的是,农耕文明为了防备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防御性城墙—长城,正好就坐落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那么游牧民族为何要南下劫掠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很不稳定,由此导致游牧原本少的可怜的降水量更加所剩无几,降水量的减少必然降低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为了生存下去,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劫掠维持生活。此外,由于游牧民族的手工业几乎不存在,为了获得锅碗瓢盆这些物资,游牧民族只能通过互市或者是劫掠获得。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

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会有着不同的统治逻辑,反映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身上,就是农耕文明往往会孕育出大一统政权,而游牧文明则孕育出“部落联盟”。

在农耕民族这里,劳动的主体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本钱,因此农耕文明的人员流动性较差,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由于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税收的成本会因为人口的增多而不断降低,因此农耕文明的政权大多具有层级统治,垂直管理的特点。

反观游牧民族,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人员流动性较强。对于草原儿女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因此,草原部落的领袖大多具有丰富的生存经验,丛林法深刻在印在了他们的内心,而正因为如此,部落领袖在草原部落的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无定居,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史记》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游牧民族以生存为主的特点,而正因为这种生存方式,再加上草原广大税收的成本很高,游牧民族很难形成大一统政权,只能是所谓的部落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的首领很难保障对于各部落的控制。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游牧民族的权力结构大多类似于邦国体制,没有中原王朝那么细分的官僚系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为了适应草原激烈的竞争,就必须需要稳定的继承制度,而接任部落首领的人必须继位后就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部落继续走下去,这样下来,游牧民族只能采用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

而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生存相对来说可以保障,如何在一个大家族内进行权力的传递,还不至于引发家族分裂最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嫡长子继承制”更有利于权力在政权内部和平接力。

不同统治逻辑对政权兴衰的影响

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而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则对政权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农耕文明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都有着制度性的隐患。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嫡长子继承虽然保障了权力在血脉中传承,但是如果刚即位的新君十分弱小,就会酿成政变,最著名的当属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同时,这样生硬的权力传承,不能保障继任者的素质问题,西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傻子当了皇帝后,最终酿成八王之乱。

游牧民族中虽然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但是其依然具有致命的问题。因为当部落领袖传递两三代以后,就会发现,拥有继承部落领袖资格的人达到了几十个,如果此时的部落领袖有私心,就会导致整个部落联盟的分裂,部落之间的内战在所难免。

对于不同的政权来说,权力的传承始终是其逃不过的问题。数年前王朝史,本质上是一部权力的斗争史,而人性的存在,给这场斗争增添了无尽的变数。


大话说史


因为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的政权,本质上来说就是各个游牧部落组成的分散的联盟,其中哪一个部落最强,那个部落就是领导者。匈奴就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后来的乌桓、鲜卑、突厥、蒙古等政权基本是同一性质。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有个缺点,就是政权的稳定性很差,一次重大的战争失利,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部落的瓦解。只有极强的内部政权稳定性的部落才有可能保证战争胜利。

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的政权,如匈奴、突厥等,都是在与中原政权的长期战争中经历过多次失败而逐渐衰落的,包括差点俘虏明英宗,差点攻下明朝都城的瓦剌部落。

除了强大的战斗力之外,保持部落内部的稳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稳定的政权,就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继承制度。在这个继承制度下面,选定的继承人在一继位的时候就很成熟,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对外战争的君主。而要满足这一点,最合适的继承制度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就算草原上的单于、可汗们一夫多妻,孩子一大群,兄弟之间年龄相差比较大,但总体来说,继承的时候,总归都是已经长大成人的成年人,不太会出现汉族嫡长子继承制下经常出现的那种年龄很小就不得不继承最高权力的情况。

以平均每位继承人在位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多年,不会太长。以平均每个部落联盟政权建立者有五个孩子计算,那么,等到他的五个儿子都继承过一遍,这个政权可能就已经维持了七八十年了。

所以,对保持草原部落联盟政权的稳定性来说,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可谓是最合适的制度。匈奴,突厥的强盛期差不多都在150年左右,就是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为基础的。

但是这种继承制度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王位传给最小的弟弟之后,下一任王位传给谁呢,按规矩来说应该传给大哥的儿子,可是如果中间有自私的人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话,肯定会引起部落之间的内战,而内战往往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政权衰落的导火索。


北冥有红鲤鱼与绿鲤鱼


个人观点欢迎纠错和补充。

首先,兄终弟及,就是在古代中原王朝也是一直都存在的,春秋战国基本上和嫡长子继承制大概五五开。秦统一后还有出现,比如汉景帝母亲窦太后就要汉景帝死后立他弟弟梁王做皇帝。大臣也没提反对意见,这说明在当时兄终弟及是合法的。

一直到宋朝,金匮之盟,内容就是兄终弟及,赵匡胤死后他弟弟赵匡义继位。

再者,嫡长子继承渐渐代替兄终弟及,和社会父权加重和中央政府的集权加强有关,父权和中央集权越重,嫡长子继承者就越稳固。而当时的匈奴是一个部落联盟,兄终弟及很正常。

还有就是,古代草原条件恶劣,人的平均寿命短,儿子没长大,老子就没了很正常。小孩在残酷的竞争中会死的很惨,只有传给年长的兄弟。

最后,兄终弟及是从母系社会传下来的,因为在当时母亲主导社会,只知道兄弟是谁,不知道父亲和儿子是谁。最亲的还是兄弟。匈奴刚从母系社会过度过来,残留母系社会的习惯还是有的。就像我们的三代和夏商周时期。

所以,匈奴大多是兄终弟及,后来受汉家文化影响也有嫡长子继承的。





小史写小史


严格说来,匈奴人并不存在宗法观念,也就是他们的眼中血缘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之所以采用兄终弟及或者幼子继位的方式传递王位,主要是因为婚姻制度不同与中原导致的。

匈奴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距离中原文化比较远。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还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的遗存,婚姻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原始社会晚期采用的是族外群婚,也就是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婚姻状态。这一点在匈奴也有,他们之间妻后母报寡嫂,甚至一度流行抢亲。所以,在血脉上相对混乱。嫡长子有时甚至不是父亲的亲生骨肉,而是来自于母亲的前一任丈夫,这就导致国君往往更信任宠爱幼子,疏远长子。最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加重了国君对于长子血脉的怀疑,在没有基因验证的时代,国君会不自然的想到这一层关系,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就猜忌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他们宁可采用兄终弟及,也不用长子继承制。但事实上,在匈奴分裂以前,单于之位兄终弟及的情况也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伊稚斜单于、且鞮侯单于、虚闾权渠单于几位。其余的单于还是在父子之间产生的。

此外,匈奴挛鞮氏家族作为匈奴的王者家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他们既是部落的首领也是信仰中神的使者,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单于必须出自这个家族内部。所以,在一些特殊时期匈奴王位的传承类似于禅让制。比如公元前68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壶衍鞮单于死,其弟左贤王继位,是为虚闾权渠单于。为了避免王权外流,只有在家族内部选择最强者,兄终弟及的情况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匈奴因为其特殊的婚姻形态和独特的文化风俗导致其不适宜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经典守望者


我们知道匈奴人的政权和中原并不一样,匈奴人主要是以部落联盟为主,那个部落强大的话就可以统治其他的部落,同时其他的部落虽然被征服但部落的命令还是直接听命这个部落的首领,而不是部落联盟的“可汗”,换句话说,这个部落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类似于周代的诸侯国,天子强大还好,一旦周天子衰落,诸侯国就是天高任鸟飞。

中原政权则不是这样,从秦始皇开始,中原政权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和专政,一个国家的力量直接被皇帝掌握,皇帝就是上天委派而来,这样的政权带来的好处是皇帝说了算,皇帝传承皇位给谁都可以,根据古制皇帝继承人是嫡长子,皇帝一死,太子上位就可以继承皇帝的权利。

草原人尚武,崇拜力量,有的部落更是以比武竞争族长之位。一个部落的强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首领。匈奴依靠部落联盟政权稳定性远远比不上中原中央集权制,匈奴部落的统一是靠领导部落的强大来征服其他部落以及能带给其他部落好处,其他的部落才听命于它,这种部落的团结和稳定非常不靠谱。

一旦领导的部落实力出现衰退,其他的部落就会想取而代之。如果继承人是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如何压制其他部落,如何领导部落走向强大?如果是一位没有经验的人领导如何能保持部落比别的强大。

想要做到以上几点,最好的方法是兄终弟及,一上位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狐狸,这样可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不管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兄终弟及都有个例不是如此。


青史策


因为中原人和匈奴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

中原人是受文化礼仪熏陶的国度,从周朝时期就已经有周礼这样健全的文化制度,以礼治国是中原人的特点,在继承人上,嫡长子是阶级尊卑的最高体现。

而匈奴人,偏向胡化,他没有受过文化的熏陶,不讲礼仪,也不讲尊卑,还停留在“兽性”的阶层,论武力值。

但他也不是完全的兽性,在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制度。一个部族的首领去世了,就要选出另一个强大的首领,这个人当然不会轻易变为直系亲属以外的人,而相对于首领的儿子辈,叔伯辈显然更有“武力值”,威慑性更强,就好比匈奴首领的兄弟可以娶去世哥哥的妻子,而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有悖人伦,都是同一个道理,都是各自的礼仪文化不同。

小白回答,互相探讨[呲牙]


中国历史当小说


方圆论坛在线

按一贯的风格来说,匈奴对于中原人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异族。但在很久之前匈奴人其实和中原人是同根同源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于夏末商初被北迁之夏族淳维兼并为匈奴,世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从史料记载上我们可以得知,匈奴族群是夏朝时期夏后氏北迁之际吞并了山戎、猃狁、荤粥这些异族而组成的新民族。而匈奴的主体实际上还是和中原人一脉相传的。只不过由于生长环境以及所处地缘位置的原因。匈奴人放弃了耕种而改为畜牧。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夏后氏也就是匈奴,他们是从夏末商初这个时期开始迁徙的。所以自然匈奴就会带有很浓的当时社会的传统以及制度。夏朝和商朝时期,关于继承人的传承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当时传子和传弟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这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夏商时期关于君主之位的传承,不管是传弟弟还是传儿子都是可以的。所以夏后氏也就是匈奴,他们自然也遵循了这一传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匈奴王位不管是传儿子还是传弟弟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这种皇位传承的不确定性就导致了很多麻烦。殷商初期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也就是说从殷商的中后期开始,为了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殷商就开始废除传弟,而改为传子。并且还是传承长子制度。

周朝周公时期,他在辅政姬诵的时候也在制定礼法。周公制定了严格的成体系的礼法制度。从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需要遵守。而礼法从另一方面来看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匈奴人的传承制度就和中原出现了分别。匈奴人一直都是传子传弟制度并存。而中原王朝则改为废除传弟,唯独传子的规定。虽然传承制度各不相同。但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最起码传子制度是一个进步。古代封建王朝最先进的传承制度还得是清朝的看能力选继承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因为匈奴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它严格来说是一个部落联盟。由于税收成本的原因,联盟的大可汗仍然不掌握基于赋税的中央财政,但是他可以掌握从中原抢来的战利品的分配权,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种衍生性的中央财政。不过这点财政能力既不稳定,也不足从支撑其对各个部落民众的直接管理,因此仍然只能允许各部落的首领自治。一旦大可汗带领联盟同中原征战的能力不足,则那点可怜的中央财政也难以继续了,于是部落联盟开始瓦解。

作为部落联盟的游牧大帝国,部落盟主无法专断地做决策,各部落首领的意见必须得到尊重,因为大可汗事实上没有强迫各部落首领们无条件服从自己的绝对能力,这是游牧帝国当中常见的军事贵族民主制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的衍生结果是,大可汗必须能征善战才能维系部落联盟的统一,所以匈奴的继承逻辑不同于中原,小孩无法确保能征善战,一旦大可汗没有战斗力则部落联盟必会解体,所以其首领的继承规则通常是兄终弟及,而不是父死子及,以确保首领始终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