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萧晓四姑娘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壮族明明是少数民族,却要使用汉族的姓氏?今天笔者就带领各位读者一一去探讨分析:

一·壮族被“汉化”,使用汉族姓氏是一个明显特征:

1.壮族人主要是百越人西瓯、骆越等分支的后裔。在先秦时期,壮族人的祖先西瓯人、骆越人 还是比较“纯粹”的。但自秦朝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大郡后,壮族人的祖先西瓯人、骆越人便开始慢慢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即“汉化”。

2.从秦朝到现代的两千年里,可以说壮族被“汉化”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在现代,壮族人的穿着打扮、生活习俗、饮食习惯、起居作息等方方面面,几乎都是与汉族一般无二了。

3.而壮族人使用汉族姓氏,就是被“汉化”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壮族始族布洛陀)

二·中原人大量迁徙至广西,带来汉族姓氏:

1.从古代至现代,中原人向广西的迁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秦朝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百越设立岭南三大郡后,这五十万秦军大多数都留在了岭南屯守、生息。这五十万秦军经过了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不知道是何其的庞大。而这些庞大的后代,却绝大多数摇身一变成了壮族。再有狄青平定侬智高,其中原军队也绝大多数是就地在广西屯守、生息。

2.因此可以说,中原人向广西的迁徙,在带来了大量的中原人口、中原文化的同时,也自然的带来了大量的汉族姓氏。而且他们的后人在今天也大部份成了壮族人。

三·汉族被“壮化”,原来这些汉族人使用的汉族姓氏,就变成了壮族人在使用汉族姓氏:

1.从古代至现代,壮族被“汉化”是难以避免的,包括中国其他的54个少数民族也是一样。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2.而在广西,那些迁徙入广西的中原人及其繁衍生息出来的后代,他们却又被反过来的慢慢被“壮化”。今天的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壮族人都是真正的壮族。因为有不少的壮族人,他们的祖先其实是汉族人。这些人是由中原迁徙到广西,在广西繁衍生息数代、数十代后,他们的后代就大都变成壮族人了。

3.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壮族人在使用汉族姓氏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人。民族经过一两千年可以改变,但是姓氏却是经过数千年也不会轻易改变的。



(壮族姑娘)

四·壮族人与汉族人通婚,汉族姓氏得到发扬光大:

1.还有一个原因,是壮族人与汉族人的通婚。既然从古代至现代,中原人向广西的迁徙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他们的后代总是要结婚的吧,后代是男的总是要娶的吧、后代是女的总是要嫁的吧。

2.正是因为通婚,所以不管是壮族人娶了汉族人,还是壮族人嫁给了汉族人,两千多年下来,汉族姓氏都是因此而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光大。

五·中国其他54个少数民族,也大多在使用汉族姓氏: 1.而且除了壮族在使用汉族姓氏外,全国其他54个少数民族也大多是使用汉族的姓氏。壮族并不是一个孤例,并没有什么好惊奇的。

2.除了文中所说到的壮族,像广西其他的少数民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也都使用汉族姓氏。



(壮族姑娘)

六·中国其他54个少数民族都通用汉字,自然也通用汉族姓氏:

1.除了汉族使用汉字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也大都是使用汉字、通用汉字,使用普通话、通用普通话。而汉字姓氏,则是汉字的主要标志之一。

2.所以使用汉字的壮族,也和中国其他54个少数民族一样,也自然大多使用汉族姓氏。除了使用汉族姓氏的壮族外,最有名的就是满族了。清朝灭亡后,满族姓氏大多都改成了汉族姓氏。

七·壮族也有自己的姓氏,也使用自己地地道道的姓氏 :

1.壮族除了使用汉族姓氏外,其实也有使用自己壮族的姓氏的,也就是说壮族人也有自己的姓氏。比如侬姓、农姓、岑姓、覃姓、黄姓,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壮族姓氏。使用这些壮族姓氏的著名人物有:侬智高、岑春煊、瓦氏夫人(姓岑)等。

2.广西除了壮族外,广西其他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地地道道的姓氏。比如瑶族,大多都是使用蓝姓、兰姓。

八·汉族姓氏其实就是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华民族的结晶:

1.其实所谓的汉族姓氏,并不严谨也不严格。今天中国所有的姓氏,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其起源、发展、变化。而真正追溯这些姓氏的起源,你会发现很多的姓氏,其起源很多也是起源于少数民族,只不过在今天绝大部份汉族人在使用。

2.而且因为中国汉族人口最多,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是汉族人在使用。所以就被人认为,大部份的姓氏都是汉族姓氏。笔者认为,所谓的汉族姓氏其实就是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华民族的结晶,而不应该被认为是汉族独有。



(壮族姑娘)

各位读者,关于“壮族人使用汉族姓氏”的探讨和分析,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


神渡说广西广东


在国内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壮族可以说是和汉族差异最少的民族了。

在广西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壮族拥有着和汉族一样的姓氏名字,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穿着、住的房子跟汉人是没什么区别的。


如果他们自己不说的话,那么大家绝对无法分辨出他们到底是不是壮族。

我以前就有不少同窗同学是壮族人,在平时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从未意识到过他们是壮族人,一直到即将毕业的时候,才从他们的资料中得知了他们的民族。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族人和壮族人之间几乎等于0的差距。

很早之前壮人就已经被汉化

而这汉化的高度融合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这种状况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明显地凸显了出来。

在清末和民国时,清政府和孙中山分别提出过五族大同、五族共和的理念。

当时,他们所说的五族包括了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五大民族。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把那个年代除汉族之外人口最多的壮族忽略在了大概名单之外。

至于要说他们为什么没有把壮族列在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壮族人早已经和汉人进行了高度融合、大部分壮族人和汉族早已没什么区别。

因此在他们把壮族人当成汉人看待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把壮人这当时的第二大民族排列到其中。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得知,壮人的汉化其实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情况了。

壮族人的祖先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到的壮人汉姓也跟壮族人的汉化有关。

不过在说到壮族人的汉姓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壮族人的发展来由。

壮族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人身上。

在春秋战国时,我们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各自生活着许多的百越人。



这些百越人中,则有两个群体生活在现如今的广西地区,这两个群体就是百越人中的西瓯人和骆越人。

在历史的发展中,西瓯人和骆越人分别演化出了众多的民族,壮族正是他们所演化出的民族其中之一。

而在西瓯人和骆越人中,壮族人的最主要祖先是西瓯人,其次才是骆越人。

值得一提的是,骆越人在是壮族人祖先的同时,也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人的主要祖先。



壮族人汉化

在和我们的中原王朝接触之前,壮族人祖先的文明程度非常原始,过的生活跟黄帝时代几乎差不多。

后来是一直到秦朝大军打下岭南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他们才慢慢受了汉文化的同化、使用起了汉姓。

而不仅仅是壮族人,越南人的状况也是如此。

在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控制了广东、广西地区的同时,他也派兵控制了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南中北部地区进入了我们的统治之中,一直到五代十国期间,他们才分离出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而在那段时间里,越南也受到了我们文化的同化、使用起了我们的姓氏。

如果大家去越南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越南除了姓阮的人比较多之外,在姓氏方面其实是和我们差不多的。

当然,在开国后划分民族户籍、汉壮通婚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应该因为一些原因,把民族从汉族改为了壮族。


孤客生


许多壮族同胞都采用了汉族的姓氏,这种情况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壮族:组成人口的多元化

壮族的历史始于1965年。在此以前,壮族名为僮族。

1949年建国前,僮族尚不是一个民族,多被称为僮人。民国时期的广西桂系军阀,并没有将僮人视作一个民族。

这是由于民国时期官方流行的民族分类是“五族共和”,即满、汉、蒙、回、藏五族。

对于广西的土著,官方主要称之为僮人、苗人和瑶人,而不是僮族、苗族和瑶族。直到1949年,这些人口才成为少数民族。

参考下面这张照片:1965年前,只有广西僮族自治区,没有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而,僮人却不是统一的族群。

例如,僮人的聚集地是分散的。在《明史·广西土司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广西僮居多……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在不地区生活的僮人,有不同的文化特性。

例如,有些与汉人移民联系密切的群体,会认为自己就是“说壮语的汉人”;有些与苗、瑶存在矛盾的人,会认为自己不是苗、瑶;还有人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僮人。

建国初期搞民族识别的时候,这些文化差异较大的人群,都被识别为僮族和壮族,那些受汉文化影响深的壮族成员,自然就会用汉族姓氏。

因此,这其实一个民族识别的历史现象。


HuiNanHistory


唉,这问题以前就答过差不多的了。原因有五

1、一部分所谓壮人本身就是汉人,除了身份证上一个壮字,与别的汉人没甚区别,当然汉姓。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这里超纲了,就不多说。

2、上门汉婿,随父姓从壮俗。

3、古时官方赐姓。比如史书就有记载赐侬氏良善赵姓。

4、大部分壮人本身汉化度很高,所以你见到有不会说壮话的壮人请不要奇怪,他们从太爷的太爷时代已经很汉化了。特别明时推行改土归流,壮民入户籍,必须有姓,但不强制必须姓什么,更是随峒主姓、随当地土司姓、随地方官姓或是随那个汉人手艺师傅姓等等五花八门的来源,反正是各自高兴自由选用,就那么一直沿用传承了下来。

5、壮族本身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旧时有并不普及的旧壮文,也是脱胎于汉字,一百里有九十九个壮人不识,现在的壮文是解放后创出来的拼音字。咳咳,其实也是十人壮人有九个半不懂的文字。所以壮人姓氏里也有很大部分是以汉字表壮音,沿用了下来。其实就跟我们读书年代学英语在classroom后面标汉字写卡拉石隆是一个道理。


用户101550121599


壮族本来就是编造出来的民族,没有历史、没有文字、没有发言地、没有语言、没有服饰,是1958年编出僮族后又在1965年做实为壮族。文字是用泰国越南文字编程为壮文,语言也是随便指定武呜县双桥话为壮话,文字与语言又有几个人懂用与懂听讲?广西第一人口地域语言是西南官话(桂柳话)。第二语言是白话。第三语言是客家话。讲壮话少之又少相互听不懂。


广都木又寸


我是壮族人,我手头就有壮族姓氏起源的资料,老一辈人跟我们说过。壮族本来没有姓,只有名,而且很多人重名。这样对人称呼就会混乱,于是效仿汉族取姓。于是就有一次由各个部落联合举行的有趣的取姓大会。

壮族的姓可不是汉姓。虽然同字,但来源天差地别。壮族的姓其实是壮音直译过来的。如以下的几个典型壮族姓氏。

1、黄姓,与汉族黄姓不同宗,直至今日,壮族人口,黄姓是最多的。来源于百越(古壮族前身)的统领部落,有皇族的权力,于是以汉姓黄为姓,皇黄同音。正史记载中,由黄氏承袭广西各地土司(土官或土王)有很长一段时间。

2、莫姓,来源于养黄牛为主的部落,壮语中的牛读莫,便以莫为姓。莫姓土司也不少,算是古壮族的一个贵族部落。电影《刘三姐》中的莫怀仁就是一个典型的豪绅。当然,那是一个反面人物,像他这样的人其他姓氏的人也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应该懂得分清青红皂白。

3、岑姓,今天我们都读cén,但在壮姓中我认为读qín更为贴切。因为岑姓部族在取姓大会中,专为大会掌厨。在其他都取得姓氏后,就欢声笑语,惟独他们还没有获得。有人气得一刀砍在砧板上,于是首领指着砧板说,你们就姓岑吧。壮语的砧板就读qín。岑姓在明代风光一时,多地土司都由岑姓承袭。其中就有明嘉靖年间的抗倭女将瓦氏夫人,五十八岁还率领几千狼兵奔赴东南沿海抗倭,战术灵活以少胜多十战九胜,如果不是政治原因,就没有一场败仗。后被封为二品夫人,名符其实的第一巾帼英雄。她的墓地就离我住处一公里左右。有人会问,不是谈岑姓吗?怎么说到瓦氏夫人?其实瓦氏夫人本姓岑,叫岑花,靖西人氏,后嫁给田州府土司岑猛。壮族同姓不避婚,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同姓联姻有背伦常,便下令改姓,以名为氏,但壮语花瓦不分,便得瓦氏。

4、其他姓氏,捕鸟部落,壮语鸟读陆,取陆姓;农(侬)姓,壮语音译,树林的意思;韦姓,壮语水牛的读音;罗姓,壮语箩筐的读音;句(勾),壮语藤条的读音……

正宗壮族姓氏不是很多,除了以上提到姓氏,还有覃、谭、蓝、龙等。只是列举,并非排名。无论你属于哪个姓,不管人多人少,只要不是大奸不恶,卖国求荣之徒,大家都是平等的。


南壮二哥


你搞错了吧!汉族的姓氏?现在中国是按照西方的分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分的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有多少个民族的姓氏起名是一样的你自己上百度上查查!长江以南古时是南蛮子的地界,南蛮子是谁!那是九黎族的后人(九黎族不是一个民族,九是最多,是众多合族的意思。)!黎民百姓!正中的华夏后裔,当然起名是起华夏人名了。汉族,五千年里有多少民族相互溶合,越人、吴人、楚人、燕人、巴人、蜀人、齐人等等等等上世纪五十年代通通全都划进了汉族,所以现在没纯血的汉人,更何况姓氏。读读《百家姓》就知道了,那是我们华夏众后人的姓氏,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姓氏。


公子宇147977142


在中国,现在总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之外,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之中人数最多的就是壮族了。如果我们仔细一些,就可以发现有一个现象特别的奇怪,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当然其他地方也会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们与当地的汉族人差别不大,如果不认真去细究其身份的话,如今是很难分辨出来他们和汉族人有什么差别。


这种难分辨不仅在长相上,甚至还体现在他们的姓氏之上——他们的姓氏甚至都与汉族人的是一样。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壮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竟然和汉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自然是先要追溯历史了,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出本源。


壮族聚集地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那个地区在先秦时代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百越。众所周之,百越这个范围很大、很粗略,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再往下细分,那就是属西瓯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后,这里虽处在过渡文明时代,但依旧还是处在氏族统治之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久不变的真理,面对秦先进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尽管誓死抵抗,但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并且势力分散,最终还是被秦攻占,当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也算是把壮族先民归为自己帝国的子民。

秦始皇将大批汉族人口迁往此地,与当地土著杂居融合,后来的赵陀又大力推行汉族风俗,也就促进了当地汉化。而在后来的东汉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族南逃于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强。而在此后的朝代里,尤其是在唐宋之际,是当地重新展现民族特征的频发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压制或者称臣,接着就是再次汉化。


也就是说,其实在秦封建王朝开启之后,壮族地区就一直在不断接受汉化,虽在中途或多或少会有些阻隔,但没有影响大体趋势走向。当然了,这里说句题外话,其实当时汉化的地区也不单单只是核心的广西地区,还包括越南等地区,也曾被划入汉化范围之内。

说了这么多,上文有个名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就是汉化,那么当时的汉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地当时到底又是如何汉化的呢?


其实,我们笼统点讲就是向灌输汉人的文化。不过如果要细说的话,自然就是对其进行全方位、各领域对其进行影响,促使汉族与其融合。


这在文化最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字,历代统治者都会将文字看的很重,必定会做到统一文字,毕竟只有文字统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当然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许其参加科考,对其进行思想灌输。

当然,前面也讲到是全方位,所以这在政治体系上也有表现,比如秦始皇在当初拿下壮族故地之时,把郡县制度体系也带来了,这样自然会更加方便统一管理,促进融合。明清之际著名的改土归流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许又有人有疑问了,为何这种汉化在当时、当地能够实现呢?


其实当时的汉化,总的来说应该分为两点,一是统治者手腕够强,二是当地体系基础薄弱。


一、先说手腕,手腕自然是惯用的软硬皆施,从秦始皇开始,让当地学习汉族的文化,让他们与汉族人通婚,不听从的话,那就只有强制迫使其听从了,必要时也可以杀一儆百,毕竟若现在没做好,以后有可能成为十足的动荡分子。


而秦始皇之后的历代统治者,野心只会越来越大,所以他们都是不断加强集权的,所以汉化只会不断进行下去。虽然由于面对的情况不同,或许会使得他们对此地汉化采用的具体措施会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会变,软硬兼施在任何时候都是对付人的万精油,也是统治者爱不释手的。

二、再说基础,秦拿下壮族先民之地时,这里还是处于部落管理之下,部落之间分散松散,没有任何有效的管理章程,也没有先进的生产资料。这就说明这里基础相当的薄弱,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完全是形同虚设。


更为致命的是,原本在这的壮族先民,他们甚至是没有姓,据《文献通考》记载:“僚蛮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长幼次第呼之。”这其中缘由据说是和他们的神崇拜有关,当时他们心中的神,也就是一个叫做布洛陀的神灵是没姓的,而神都没有,他们自然也不会有,而这就为他们更好的接纳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实当时的这块地对秦来说就好比是一张白纸,画什么是自己说了算,这对于秦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当然它也把握住了。


而在此后的朝代中,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割据势力或者王国在此地由于经营多年,基础逐渐深厚,导致汉化程度减缓,大有形成本家文化的趋势,但由于存在时间都不长,而之后又多次受到中央王朝的打击影响,因此都没能够成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开始当地的人开始逐渐接受汉人的姓氏,壮族的一些大姓,比如莫氏、韦氏、黄氏等,都是这时开始形成,慢慢的这就导致壮族地区形成了与汉人一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不仅有祠堂,还有族谱,这样程度的汉化,已然是根深蒂固了,改是无法改变的了。

总结


所以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壮族所居住的地区与居民,其实在历史上自秦开始就一直在不间断的接受汉化,并且逐渐是根深蒂固,而加上这样长时间的不断融合,在如今有些与我们汉族的区别很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了,其实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有部分人其实本身就是归属汉族,只不过因为通婚等一些特定缘由,在后来划分民族户口之时改了壮族。


夏目历史君


百越民族是没有姓氏的,僮族姓氏来原于秦始皇侵略百越的时候,方便管治百越民族强迫给的姓氏,所谓的汉族是没有纯净血统的,因为五胡乱华的时候汉族几本灭绝了,现在的汉族都是少数民族杂交的,僮族多次被外侵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移东南亚各国,其实国内僮族人口不止这个数,是有人故意把僮族分为多个民族,布依,侗,水,仫佬,黎,傣,泰,都属僮族根原,就像现在的汉语方言那样。


用户525024818789


不光是壮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是汉姓。


我们是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州里面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但我们是汉族,几百年前江西迁过来的。

我们一个行政村,十三个自然组,一万一千多人,少数民族占一半以上,有布依族,苗族,青族,白族,土家族,黑族(也属于苗族),还有些不知道什么族。

他们都是汉姓,王,李,韦,余,陈,黄,何等,据他们所说,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字传承,然后一个汉字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要读出好几个字,可是写不出来,没有办法,才改的汉姓,自己姓什么有的是他们那个民族的谐音,有些是直译过来,有些是加入别人门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