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的秦穆公,为何临终强迫177位秦国人才全部殉葬?

莫宁_Morning


秦始皇之所能够“奋六世之余烈”,一举灭掉诸国统一天下,离不开秦穆公的功劳。

在秦穆公之前,秦国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秦国地处东周列国最西,时时遭受西戎的侵扰,东边又有强大的晋国窥伺,南边和北边也都有敌人虎视眈眈。秦国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派强兵与西戎作战,而且还得分出重兵防守东边的晋国。

后来,秦国四方征战,简直就像家常便饭一般。稍有懈怠,就会被敌人打到王城,秦人没有丝毫安全感。

公元前659年,即秦穆公即位的那年,秦穆公作为“王子”,还亲自带兵与西戎作战。

秦穆公即位之后,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主动拉拢晋国,并向晋献公提亲。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国国君向另一国国君提亲,就是一种明显的“示好”行为。这种示好,通常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示弱。不过,提亲的双方也要看实力,如果实力不济而提亲,被拒绝,是很没面子的事情。

可以想象,秦穆公为了争得国内发展的机会,鼓了多大勇气才提的和亲。

晋献公没有拒绝秦穆公的请求,还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她。这以后,秦国暂时没有了东疆之患,只需将注意力放在西边,同时抓紧时间发展。

秦穆公发展实力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人才。

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并非看他脑子够不够聪明,而是看他的出身。如果一个人能力再强,他的出身不行,没有任何国君会重用他。

秦穆公偏偏就不信这个邪:能让国家强大的人都可以用,为什么非要看重出身呢?

秦穆公不分贵贱重视人才的典型,就是百里奚。

百里奚本来是虞国大夫,因为虞国(假虞灭虢)被晋国所灭,被当做“陪嫁品”随着大公主嫁给了秦穆公。

后来,百里奚使用计谋逃脱,离开秦国藏到楚国去了(还是奴隶)。

秦穆公担心百里奚被楚国“慧眼识金”,特意派人到楚国,用极低的价格——五张羊皮将他买走。因为秦穆公原想,如果出价太高,会引起楚国的怀疑,如果给的价格很低,就没有人会在意了。

所谓闷声发大财,大抵如此罢。

百里奚重又回到秦国之后,受到了秦穆公的重视。

作为一名奴隶出身的百里奚,能够受到国君的如此重视,这在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因此,百里奚对秦公非常卖力,还不断向秦公推荐和他一样出身的人才,比如说著名军事家蹇叔。

秦穆公对人才的重视,完全不拘一格,而且能够容忍他们犯错。

有一次,秦穆公命令三军出函谷关攻打晋国,结果,秦军还没走出函谷关大门,就被晋国给暴打了一顿,三军主帅孟明视(百里奚之子)还被活捉了!

通常情况下,打了大败仗,三军全军覆没,主帅就算不被杀,也少不得一顿皮肉之苦。

可是,孟明视被晋国放回(为了羞辱秦公)秦国之后,秦穆公非但没有任何则被他的意思,还亲自跑到郊外迎接他回来。值得注意的是,秦穆公迎接孟明视的时候,特意穿了一身素服,而且还将战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在这情况下,如果你是孟明视,你会怎么想?肯定是死心塌地追随秦公,披肝沥胆为秦公卖命了!

果然,孟明视经过此败,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三年后,即公元前624年,孟明视邀请秦穆公一起去攻打晋国,此前,孟明视已经被晋国打败了至少3次!换做别的国君,就算没有骂他个狗血喷头,也会找个借口推脱,可是,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的邀请。

这一战,孟明视不仅拿回了被晋国攻占的城池,还夺了晋国数个城池。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王官之战,这也是秦国第一次战胜晋国。

假若秦穆公不能容忍人才犯错,又怎能成就一方霸主呢?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秦穆公死后,有177人殉葬,开启秦国殉葬之风。《左传》记载: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翻译过来就是:秦穆公任好死了以后,将奄息、仲行、针虎三人殉葬;这三人都是秦国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的死,让秦国人非常悲痛,并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黄鸟》,祭祀他们的在天之灵。

很难相信,一向重视人才、容忍人才的秦穆公,在临死前会殉葬三良?

还是大学士苏东坡说的好: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苏轼是说:想当年,秦穆公活着的时候不杀孟明视,又怎会在死后杀死三良?古人因一顿饭的恩情,尚可自杀报销;谁知三良是不是因为要报恩,才会主动殉葬?现在的人没有如此忠义之士,就怀疑古人也没有,这是怎样的哀叹呢?

是呀,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祗树


\t早在商周时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动用了177个活人,这在当时来说,规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这里177个人里面,有三位人才,本来是要留给下一代,辅佐新任君王的,没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队伍当中。<strong>

\t秦穆公所殉葬的177人,绝大多数都是宫女、妃嫔。

秦穆公在春秋时代也算是比较英明的君主了,他任用百里奚击败了当时强大的晋国。并且护送晋文公回国登基,所以达成了秦晋之好的美称。

所以秦穆公绝对不是那种荒淫无道的皇帝,他之所以选择这么多人殉葬,这是因为当时的风气所致。几乎历代国王都有让活人殉葬的制度,所以秦穆公这只是遵循了祖制而已。

\t并且,在殉葬的队伍当中,几乎全部都是秦穆公过去的随从、妃嫔。具体是哪些人已经不可考了,不过一般生了孩子的妃嫔是不会殉葬的,都是那些跟秦穆公好过,但是没有孩子的妃嫔。

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朱熹

所以在那个年代,女人都想着拼命生一两个儿子,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夺权,更是为了能够顺利活下来,不用参加这种残忍的殉葬。

秦穆公生前跟这些人关系不错,尤其是随从们,基本上每一代君王都有各自的随从,所以用习惯了到了地下依旧还想任用这些人。

\t殉葬之人多是知道秦穆公秘密的身边人,君王的秘密要带入地下。

我们既然知道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秦穆公的身边人,那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历代君王需要让这些人下葬了。

\t首先每一代君王都有一帮属于自己的随从,所以新王登基以后,老王的随从极有可能要被闲置,或者是被赶出宫。这么一来的话,他们当中但凡有人嚼舌根子,那秦穆公的那些私事可就都被说出去了

君王君临天下,什么样的恶心事情做不出来呢?尤其是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追求长生不老的年代,泯灭人性的事情太多太多。秦穆公作为一方霸主,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他让这些人殉葬,自然是有保守秘密的道理。

其实包括后来朱元璋找人殉葬也是这个意思,你知道的太多了,哪里还能把你活着留在人间呢?后来明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但是老皇帝身边的那些人依旧是不能出宫的,基本上都在冷宫待着,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t秦穆公殉葬队伍中,有三位人才是怎么回事?

秦穆公作为秦国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其实他是非常看重人才的。比如说百里奚就是秦穆公非常看中的人才,不惜花各种心思,就是为了得到百里奚。虽然只用了五张黑羊皮,但是置换百里奚的过程十分伤脑筋。

所以殉葬队伍当中出现三位人才,就有些令人不解了。这三个人分别是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他们三个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才,是因为他们为秦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三良。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

\t秦穆公后期也是非常欣赏这三位大臣,按道理是要留给后人任用的。但是有一次酒宴之上,秦穆公因为岁数大了,而且长期找不到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心里比较苦闷。所以他哭丧着脸对这三位大臣诉苦啊。

他表示自己把他们当成亲兄弟,真想着到地下也能够跟他们一起把酒言欢,治理天下。当时大家都喝多了,这三个人想都没想,立刻举起酒杯,表示愿意跟秦穆公同生死共患难。

这话本身就是酒话,谁也没当真,但是秦穆公当真了。他甚至认为自己一个人去死太寂寞了,一定要拉上他们三个一起聊聊天才行。

\t原因:晚年君王皆糊涂,秦穆公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秦穆公不一定会记得这些话,可是掌管国君生活起居记录的官员却一丝不苟地把这些话给记录了下来。当然了,这也是秦穆公所默许的,他担心自己太孤独。

因为成就了霸业,所以秦穆公改变了过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扩大规模到了177个人,这本身就惹来不少非议。

不仅如此,秦穆公还将身边这几位重要的大臣,也都拉入了殉葬队伍当中,原因就是人家酒后胡乱说了一些表示忠心的酒话。

秦穆公是一代明君,但是他岁数大了,任何君主到了年纪大的时候,都会犯糊涂。比如说汉武帝就是在岁数大的时候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朱元璋也是在岁数大的时候杀戮不止,唐太宗更是在岁数大的时候一直寻求长生不老。

\t他们都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们却在年老的时候犯了各种错。秦穆公也不例外,他岁数大了以后,也会觉得自己一个人死太孤独了。

\t那时候人都比较迷信,所以秦穆公宁可拉上这些人,也不让自己孤独地死去。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害得历史上数以万计的人因此而丧命,可见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


江湖小晓生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祭和人殉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习俗。尤其是在商朝时期,人祭和人殉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到了周朝时期这种习俗虽然有所减弱,但依然还是很常见。

人祭和人殉的对象,大多是使用战俘。只有在战俘数量不够的时候,才会使用奴隶。一般不会出现让大臣去殉葬的情况。

虽然如此,人殉也是有标准的,不能想用多少人就用多少人。《墨子》里面记载: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秦穆公死后不仅用人殉葬,居然用了一百七十七人之多,这里面居然还有不少贤良的能臣。秦穆公的这个人殉数量算是什么标准?这就多少透着那么一点反常!

由于当时的局限,或许秦穆公骨子里还是“视死如生”,很有可能会带去几位贤臣侍奉他,同时再有几位主动殉葬的。但是一百七十七这么个人数,依然还是非常惊人。

由于这么多的贤臣被殉葬,秦国从此就走向了下坡路。难道秦穆公预见不到这种结果吗?

纵观秦穆公一生英明,为何却在这件事儿上如此糊涂?

还有个人的殉葬人数比秦穆公还要离谱。那个人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后宫之中没有生育的女子,都被胡亥下令殉葬了!修建秦始皇陵的那些工匠也被关在了陵墓里!

胡亥赐死了长公子扶苏后,大肆屠杀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公子高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就主动请求为秦始皇殉葬。此外像蒙恬、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也都选择了自尽。

秦始皇的殉葬人数,都是胡亥搞出来的。如果把蒙恬、冯去疾、冯劫等人改成是选择殉葬,那么是不是就和秦穆公死后的人殉非常相像了!

无论秦穆公生前再怎么英明,死后也是什么都做不了主了!

秦穆公有四十个儿子,继位的是秦康公嬴罃。

秦穆公其它的那些儿子资料不是很详,嬴罃是秦穆公和穆姬所生之子,应该是以嫡子继位。

秦穆公有四十几个儿子,嬴罃继位后会不会也像胡亥一样,和同宗、兄弟有着权力斗争?

秦穆公把晋惠公俘虏后,公子絷就建议将他杀死。晋惠公的姐姐,当时是秦穆公的夫人,带着自己的儿子秦康公和公子弘站在架起的火堆上,劝秦穆公释放晋惠公。

这个建议杀死晋惠公的公子絷,不知道和秦康公是什么关系。

但是这个公子絷非常不简单!

好多人都是通过公子絷才跟随秦穆公的。

白乙丙的父亲蹇叔,就是公子絷拜访请来的;那个公孙枝也是公子絷寻访到推荐给秦穆公的。

如此看来,秦穆公死后留下的那帮老臣,多数都应该和公子絷关系不错。

那时的秦国的君位还不是完全按照嫡长子来传承,公子絷就成了秦康公最大的威胁!

秦康公这个人名声并不是很好,为了修建一座奢华的观景台,仅仅才经过三年,就搞得怨声载道。

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和好大喜功,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就是这样的一个君主,面对秦穆公留下的老臣和公子絷,会不会也像胡亥那样展开杀戮?

给秦穆公殉葬就是最好的排除异己的手段!反正秦穆公已经死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诗经.秦风.黄鸟》中描述殉葬秦穆公(又称秦缪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子车氏三良:

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秦人对此非常悲痛做了这篇《黄鸟》,哀悼秦国殉葬的大量人才。秦穆公死的时候殉葬了177人,都是秦国的人才,在他死后的几代秦王大都碌碌无为,春秋时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秦穆公剧照)

秦穆公用了那些人才?

秦穆公在位39年,上位开始后他就注意延揽人才,采取著名的“客卿制度”,将其他国家的人才引进秦国,同时他也注重本土人才的选拔。著名的客卿有百里奚、蹇叔、由余、来丕豹、公孙支等人,本土也有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等众多人才。护送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晋文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剧照)

秦穆公曾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掉了梁国、芮国等小国。晋文公死后,秦军先后两次败于晋国军队,国家掉头向西发展,秦穆公时期拓展国土千里,灭掉的西戎小国有12个(有争议)。这时的秦国国土面积大大扩张了,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秦国的发展一片光明。为何秦穆公死后停止发展了呢?

秦穆公为何殉葬177个秦国的大臣和将军?

根据《史记》记载,秦国用活人殉葬开始于秦武公,他死的时候陪葬了66人。自此开启秦国国君的殉葬制度。

这事有点搞笑,秦穆公让这些大臣和将军们殉葬,完全是因为一次他自己举办的宴席上的对话,当时大家喝的大概有点醉了,历史记载是这样的:

公(秦穆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等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秦穆公说活着的时候和你们共同创业,共同享乐,我死了的时候希望你们跟随我一起到那边(阴间)再叙君臣之情。子车奄息等大臣将领们都承诺,至死追随秦穆公。等到秦穆公死了之后,这177人都活着殉葬了。(殉葬遗址图)

其实这事也怪继任者秦康公,怎么也得挽留一下秦国的这些人才才是,但是他没有!如此做法导致秦国的人才断流,其他国家的客卿也都不敢来为秦国出谋划策了,最终会殉葬国君的!(秦康公图)

这种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导致秦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秦穆公和继位者秦康公担负着主要的责任,无疑是自毁长城!


穿越再现彼岸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春秋时代秦国国君,谥号穆,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及公孙枝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穆公死,安葬于雍,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秦穆公虽是明主,但殉葬之举却导致秦国人才大量凋零。

《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并且评价说:“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

《史记》载“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中国古代生殉简说

殉葬习俗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中就已开始出现。

殷人尚鬼,认为死后有知,很重视殉葬,故有着战俘或亲兵作为殉葬品的风气。根据考古发现,商朝贵族死后有时会有战俘或死者亲属、亲兵作为殉葬品,即人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的人祭约一万三千,其中四分之三为武丁时期,主要为战争俘虏,武丁之后商朝的人牲和人殉都在不断减少。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中,殉人竟有百余人之多。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最多的一次杀了585个战俘进行人祭。

《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成语结草衔环的结草典故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魏犨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姬妾,这个姬妾没有儿子。魏犨生病了之后对魏颗说要在自己死后,让她再嫁。不久魏犨病情恶化,嘱咐魏颗把这个姬妾为自己殉葬。但魏犨死后,魏颗还是把美人嫁出去了,他说“父亲临终时已神志不清,我还是听从他清醒时的嘱咐罢!”

前594年七月,秦桓公趁晋国元帅荀林父出兵攻打赤狄建立的潞国之机,征伐晋国,在辅氏与魏颗的军队作战,战场上一个老人将野草打成结拦阻秦国力士杜回,杜回一不小心被绊倒在地,被晋军俘获,秦军也战败。当晚,魏颗梦见这老人,说他就是当年那个魏犨的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

《墨子·节葬下》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礼记·檀弓下》记载,陈干昔临死时嘱咐儿子让两个婢女与他殉葬,其子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说明摒弃殉葬渐成新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俑代人殉葬(秦始皇的兵马俑即为一例),而以人形俑陪葬甚至也被认为不仁。

<strong>秦国的殉葬史

《史记·秦本纪》就有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

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郭沫若曾说:“到这秦穆公的时候,才成为问题。殉葬成为问题的主因,就是人的独立性的发现。”

秦穆公的儿子秦景公墓中挖出166具殉人和20个人牲。

战国中期,秦献公曾下令禁止人殉。

另外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并非活人,而是象征保卫的兵马俑,

虽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但是《汉书》中记载秦始皇陵杀殉了数万人。

《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官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汉朝以后,活人殉葬习俗式微,但偶有发生。如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将陈武战死,孙权下令以陈爱妾殉葬。从汉朝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种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旨,禁止奴仆随主殉葬,明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习。


墨清棠


我们先来看一看秦穆公这一生究竟有哪些丰功伟绩?秦穆公作为秦国建国以来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平生都爱惜人才,主张各国人士为自己所用。因此才会出现成称霸西戎的这一强国景象。其实在秦穆公时,秦国地处边远,国力也较为弱小,与中原的诸侯国根本无法对抗。而且秦穆公在执政的前十几年没有什么令人瞠目结舌的作为。主要是秦穆公执政后期,秦国才走向了一方霸主的地位。秦国最主要的外交方针就是与周边的大国晋国处理好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且多次与晋国领导人联姻,这种联姻其实是政治联姻,所谓的秦晋之好,仅是表象。



但秦穆公因此树立的宽厚长者的形象也赢得了很多有才人士的青睐,也因此愿意到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不以人才的身份去审视这个人才作用的大小也使得秦穆公成为当时的明君。秦晋之好,以后秦穆公也多次插手晋国内政,与当时的晋献公也大打出手,而且还接受了晋国公子的政治避难,并帮他回国继位。有很多人说秦穆公在与晋国打交道,经常被晋国人算计,算得上是以德报怨,其实在政治层面根本没有以德抱怨一说。秦穆公一直想要树立自己的明君形象,这一形象不仅要在秦国国内树立更主要的是要在晋国国内树立。晋国统治阶层混乱不堪,多行不义必自毙,秦穆公想要通过多次示好的方式,争取晋国民众的支持。



招揽强国人才,所以在晋国说话不算的情况下,依然愿意借粮给晋国,不让晋国的百姓受饿。所以在晋国秦穆公的声望也是很高的。而同时晋国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内部的混乱情况,其实也给秦国的秦穆公很大的触动,这也造成了秦穆公在临死时要求170多人同时殉葬的这一历史事件。秦穆公在生前很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但是由于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强国内部即便动乱,但是晋国国力依然不容小觑。所以秦穆公被迫向西进攻称霸西戎。可以说自己的手下有着一批文臣武将,在自己生前他们可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但是当自己死后这些人都会成为秦国的权臣。晋国就是这样,一个新君继位之后,曾经的功臣变为权臣,致使国家动乱不断。



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秦穆公很显然意识到了这样一个状态下十分不利于本国政治稳定和发展。所以在临死时要求170多人殉葬。这170多人都是当时秦穆公手下的红人,这也确实安定了秦穆公死后秦国国内的局势,并没有出现权臣当道的政治现象。但同时大量的有才之士丧命也使得秦国,总体实力元气衰落,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能以秦穆公的这一举动作为秦国衰落的直接理由。毕竟秦国衰落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并非秦穆公一招杀掉100多人,而迅速衰落。总体而言秦国还是保证了自己内部的统一,虽然出现动乱,但不会出现像晋国那样三家分晋的历史结局。



毕竟一个国君在临死时,最想要的是国政的稳定,是权力的继承,而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国家的安定发展。而且在170多人当中,最著名的就是老秦人的三只部落孟西白三家的优秀将领。虽然三家的优秀将领都被要求殉葬,但是这三个部落在秦国一直举足轻重,并没有因为殉葬的事而而导致内部部落纷争。也保证了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王位掌握国家大权,总体来说,有利有弊。


世界史图鉴


战国以前,人殉十分普遍,不说诸侯国君、将相列侯,就是普通的有钱人死后也会用几个奴隶殉葬。跟普通人用奴隶殉葬不同,诸侯国君还会将嫔妃、大臣拿来殉葬,以显示身份尊贵。有的贵族为了表示忠心,也会上书国君,要求自己给先君殉葬,以此搏得忠心侍主的名声。通常情况下,国君会驳回贵族的殉葬请求,并赐财物或土地安抚一翻。但秦穆公准奏了,他允许那些上书的贵族给他殉葬,以此荣耀这些贵族:与君同墓,光宗耀祖!

秦穆公本起一片好心,但是却留下了暴君的名声,因为他用人殉葬了,且殉葬中有三位贤臣。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合称子车三贤,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十分敬佩他们的才德。子车三贤自请为秦穆公殉葬,以此成就自己的忠君之名,秦穆公不忍拂其意,故生前允许了三人之请。孔子反对人殉,故收集秦人诗歌《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宋朝的苏东坡对子车三贤殉葬一事有不同的见解。苏东坡认为秦穆公生前不诛杀丧师之将孟明,就不会忍心用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就像田横自杀后,从行至洛阳的二齐士自刎殉主一样,完全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今人不理解"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这种杀身图报的尚义精神,反而以如今的世俗之见责难古人,相比之下,愈见古人之可敬,今人之可伤。先秦时代,有的士子会用死来成就他的名声,相比死而方,名声更加重要。只是自己一死百子,活着的人不免伤心难过。

古代生产力低下,养不活许多人,故有人死后,允许部分人自杀殉葬,以节约口粮。这种传统后来演变成忠义的代表,为国君殉葬,十分荣耀。当然贵族、国君们用人殉葬,除了显示殉葬之人的忠义外,还为了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战国时代,生产力提高,战争频繁,需要更多的人上战场,人殉这种制度就跟不上时代要求了。中原战国率先废止人殉,秦国在秦献公即位后,全面废除人殉制度。


大秦铁鹰剑士



《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秦穆公死时人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周王朝有两个诸侯沿用了落后的殷商文化。包括原始野蛮的人殉制度。一个是秦国。一个是宋国。

一生英明的秦穆公用人殉。一生贤德的宋文公也用人殉。在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秦用人殉,批判秦穆公。宋用人殉批判宋国大夫。

可见,穆公临终前的遗愿,是依照秦国的传统用人殉葬。文公临终前的遗愿,不用人殉。但宋国的大夫依然按照传统,用人殉。

秦穆公用人殉,一半罪在传统制度。一半罪再本人。宋文公用人殉,本人没有任何罪责。一半罪在群臣。一半罪在传统。

战国初期,秦献公废除人殉制。数百年后。秦始皇死时,依然用人殉。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陪葬。后宫无所出者全部殉葬。

秦始皇用人殉,是100%的罪恶。无可推卸。


杨朱学派


秦穆公算得上是秦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他任用百里奚打败了当时诸侯当中的大国晋国。并且护送晋文公回国登基,所以有了秦晋之好的美誉。因此秦穆公也算得上是一代英明君主。

按理来说,他不应该是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但是在临死之前,既然动用177位秦国人才殉葬,这到底是为什么?

当时的风俗习惯

在中国商周时期,国王死了之后一直流行着用活人殉葬的形式。所以秦穆公之所以选择那么多人来进行殉葬,这可能是跟当俗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在殉葬的队伍当中,那177位人才,几乎全都是追随他干过大事情的。因此这些人才殉葬也可能是出于自己的自愿。


晚年精神错乱

在封建时代,很多帝王到了晚年的时候,可能因为身体问题,有的时候难免精神会很糊涂。秦穆公当然也不能例外。虽然其木工在晚年的时候,可能不记得自己曾经所说过的话,可是掌管国王生活起居记录的官员却一丝不苟的把这些话全都记录了下来。当然这也可能是秦穆公自己所允许的。他可能担心自己太过孤独,所以改变了过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扩大到了用177个人来给自己殉葬。

攀比心理在作祟

历朝历代的君王,一旦自己做出了改变社会大格局的事情,那么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伟大的帝王。所以这个地方在逐渐年老的时候,就渐渐的形成了一种跟过去的帝王攀比的心理。他一致认为自己做的工业比前人要大,所以在死去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排场。再加上当时流行用活人殉葬,所以秦穆公当然要改变过去的制度,用177人代替过去66人的殉葬制度。

个人观点

秦穆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还算是比较好的,尽管他用177人为自己殉葬,但是跟自己的后代秦始皇比起来,他这样的做法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草木皆史


商周时期,王侯贵族们希望在死后依然和活着时一样,过着富贵荣耀,得人侍奉的生活。所以,活人殉葬一直在贵族王侯中很盛行。既然如此,为何秦国国君秦穆公去世后,让177人为他殉葬这件事,却遭后人普遍诟病呢?

(秦穆公剧照)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秦穆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爱惜人才。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各诸侯国都在角逐霸主之位。

秦穆公继位时,秦国地处偏远,国力弱小,根本在诸侯国中排不上号。

胸怀大志的秦穆公,一心希望强盛秦国,让秦国能走上雄霸一方的强国。但现实问题是国力贫瘠,缺少人才辅佐,因此他特别渴望引进人才。

当时秦穆公为了能傍个大国做联盟,便向强国之一晋国的国君晋献公表示,想娶他的女儿为妻。

晋献公看秦穆公长得一表人才,是个帅小伙,于是把大女儿穆姬许配给了他。

在大婚时,晋献公把才获得的一批俘虏,作为奴隶当作穆姬的嫁妆,让她带到秦国。

结果在半路上,有个叫百里奚的俘虏逃走了。

本来一个奴隶也不值什么,但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治国之才,于是颇费周折,把逃到楚国的他,用5张羊皮赎了回来,并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将他封为大夫。从此,凡是国事都与他商议。

除了百里奚,得到秦穆公重用的还有公孙枝、蹇叔等人。

很快,秦穆公爱惜人才的名声,便传到了国际上。一时之间,贤能的人纷纷投到了秦国,希望能得到重用。

(蹇叔剧照)

二、心怀宽仁。

秦穆公好马,他在岐山下设立了马场,专门让人负责养那些名贵的好马。

有一天,牧马的官员发现少了3匹马,赶紧四处寻找。最后在山下的村子边上找到了马的骸骨。他疑心是村民吃掉了马,于是将300村民抓捕起来,并按秦律判以死刑,然后将册子呈给秦穆公,让他定夺。

秦穆公知道后,没有生气,反而释放了300村民,并赐给他们上好的酒水。又对他们说,吃了上好的马肉,如果不喝酒发散,对身体是不利的。

被免除死刑的300村民,因此感激万分,四处歌颂秦穆人的功德。

三、以德报怨。

秦穆公和晋国结为秦晋之好后,晋献公由于听信骊姬的谗言,使太子申生自尽,重耳和夷吾为避祸乱,只得流亡国外。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发生内乱,新继位的幼君奚齐和卓子先后被弑。夷吾为了登上国君之位,许诺只要秦穆公支持他成为国君后,便割地赠与秦穆公。

本来就是小舅子,秦穆公当然要伸出援手了。

然而,夷吾在登上国君之位后,却违背了当初的约定。

后来,秦国大旱,秦穆公找夷吾借粮。

夷吾不光不借,还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机会,于是集结兵力,攻打秦国。

秦穆公这才认清小舅子的嘴脸,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打得他满地找牙。最后,不光割地道歉,还把儿子公子圉打发到秦国做质子,才算了事。

后来,晋国也发生大旱,夷吾向秦国借粮。

秦国大臣都不赞成借粮,但秦穆公却积极向晋国输送粮食,并说他不能因为夷吾无道,而狠心让晋国的百姓饿死。

(夷吾剧照)

四、优待将士。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再也按捺不住称霸的野心,不顾百里奚的劝阻,命令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将,率秦军攻打晋国。

结果由于三将轻敌,秦军在晋国边境遭到伏击,损失极为惨重。西乞术、孟明视和白乙丙三人都被晋军俘虏。

打了胜仗的晋襄公,打算用他们三人祭祀祖先,以庆祝胜利。

他的母亲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知道后,便对晋襄公说,秦国历来和晋国很融洽,现在他们打了败仗,秦穆公一定非常生气。我们如果杀了他们,反而成了我们的不是。与其如此,还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穆公自己去处置他们。

秦襄公认为有道理,于是放走了西乞术、孟明视和白乙丙。

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但等他派的人追到黄河边时,这三人已经坐船离开了。

结果,秦穆公得知这三人回国后,立刻穿着丧服去迎接他们,并向他们道歉,并希望他们能奋发图强,以报耻辱。

由于秦穆公没有怪罪他们,还勇敢地承担起了战败的责任,因此西乞术、孟明视和白乙丙三人感激流涕,最终训练出一支虎狼之师,很快打败了晋国。

从这四个方面看,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真称得上一位有仁心的英明国君。既然是这样一位仁君,为何会让那么多人为他殉葬呢?

而且,这一百多人中,还有当时秦国非常受人敬重的“三良”。

所谓“三良”,指的是:奄息、仲行和针虎。

这三个人都为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得到朝野敬重,被秦人尊为“三良”,也是秦穆公最为倚重的三位大臣。

按理,这样的人是要辅助新君的。可是在秦穆公晚年时,有一次秦穆公在宴会上和众臣饮酒。

酒至酣处,秦穆公对众臣说,我们君臣一场,生要同乐,死亦要同哀才好。

秦穆公这话很煽情,说得就像兄弟一场,不能求同生,但求同死一样。

奄息、仲行和针虎素来最得秦穆公宠信,于是赶紧站起来同声表示,愿与秦穆公同赴黄泉,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君臣之道。

本来,是酒话。

但秦穆公是国君,国君的话一言九鼎,所以站在他身边的太史官,一丝不苟地把他们的对话记录在册。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在完成霸业成为五霸之一后,心意圆满的他,终于与世长辞了。

为了昭显功绩,临死前,秦穆公打破了秦武公以66人殉葬的规格,改用177人超大阵容殉葬。

这时,负责殉葬事宜的官员,便拿着太史官的记录,找到了奄息、仲行和针虎,表示他们不能食言,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于是,奄息、仲行和针虎只得依言殉死。

秦穆公的葬礼办得隆重又风光,但是人们却议论纷纷。 一方面,是可惜秦国失去了“三良”这样的治国大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殉葬的人数多达177人,堪比天子殉葬的规格,因此口舌之议四起。

本来完人一般的秦穆公,因为殉葬一事,最终污了名声。

(参考史料:《史记》《左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