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历史浮尘


解缙落得被“醉杀”的结局,主要是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是他在政治上极为幼稚。

朱元璋时代,解缙考中进士,意气风发,正欲大展宏图。此时的他,一身文人的傲骨,屡屡上书针砭朝政。甚至解缙还为李善长申辩,最终惹怒了朱元璋。虽然很欣赏解缙的才华,但是朱元璋也看到了他的年轻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于是将解缙削职为民,赶回老家,并警示他要修身养性,十年后再起用他。

经历这一次失败的仕途之行,解缙开始发生转变,认为自己要适应官场,那就是逢迎上意。建文帝继位,解缙通过关系重新进入朝廷中枢,并升任内阁首辅。

很快,靖难之役发生,朱棣登上皇位。解缙选择背弃建文帝,归降朱棣,并一步步再次做到内阁首辅的高位。此时的解缙,已经没有了文人的傲骨和勇气,只是一个揣摩帝王心思的官僚,然而他在政治嗅觉和才能上,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

解缙最大的问题,就是愚蠢地参与到了太子争夺战中。朱高炽是朱棣长子,有点残疾;朱高煦雄壮英武,靖难之役立下大功。朱棣心里是偏向朱高煦的,可解缙给出的理由让朱棣改变了想法。解缙的理由是:朱高炽有个优秀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朱棣深以为然,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大势已定,朱高炽亲自上门道谢,而朱高煦已将解缙视为仇寇。

如果解缙到此为止,也不会有后来的大祸临头,可惜他在太子之争中越陷越深,却浑然不知。

历代帝王都会玩弄权术搞所谓平衡,即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例如李渊当年立李建成为太子,又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执掌兵权,都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只不过李渊没有掌握好,把自己的皇位给玩丢了。朱棣也是如此,朱高炽当上太子后,朱棣还是继续宠爱朱高煦,使得朱高煦许多方面十分僭越,甚至赶超了太子。解缙并没有看透朱棣的用意,就不识时务地跳了出来,上书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大怒,认为解缙在离间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之情,开始冷落解缙。

事情到了这一步,解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依旧我行我素,一如既往。终于,朱棣不再容忍解缙,先贬他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将他赶到交趾(今越南)去督饷。

距离权利中心越走越远的解缙并没有死心,一次进京奏事的机会让他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可惜的是,解缙再次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朱棣北征蒙古未归,解缙私自拜见太子朱高炽,被朱高煦告发。这一次,朱棣没有放过解缙,将他以“无人臣礼”之罪下狱。

五年后,朱棣无意中得知,解缙仍然关在狱中。于是,他对锦衣卫佥事纪纲说了短短几个字:“缙犹在耶?”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纪纲马上领会了朱棣的意思,那就是不能再让解缙活着。于是,纪纲在狱中灌醉了解缙,将他扔到雪中埋起来,解缙很快死去。

解缙对于朱棣,对于大明王朝,都是有功之人。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财富。

解缙之罪,罪不至死。只是,朱棣已不容他而已。然而,臣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君王手中。朱棣的刻薄寡恩,决定了解缙必然不得善终。









史文书苑


解缙,少有神童之名。虽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好歹也是三甲第十名,在全国来说,能取得这个名次,已经相当厉害了。最重要的是解缙有真才实学,曾经主持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在文史中的重要位置,那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古往今来,像他这么有才能的人,一般都仕途坎坷,而且命运多舛。解缙一生当中,站错了两次队,对他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第二次,直接要了他的命。

一、朱元璋废除丞相,解决皇权与相权之争时,解缙站错了队

解缙担任翰林学士时,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经常让他陪伴左右。朱元璋的用意非常明显,他对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臣失去了兴趣,而且他们又手握重权,是他的心腹大患。他有意栽培后起之秀,有朝一日,铲除这帮老臣之后,可以有充足的替补。解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替补。朱元璋便让解缙向他多提意见,解缙就当了真。第一次提意见,朱元璋龙颜大悦,鼓励他多提。哪知解缙一发不可收拾,竟然告起了其他大臣的状,虽然他说的是实情,但是太不给同僚面子了。朱元璋心想,这小子虽然有才华,但是不懂人情事故,需要历练。出于保护他和栽培他,便将他降职,赶出了京城。

直到朱允炆当上了皇帝,解缙的好友替他说了几句好话,才重新回到了京城,再次成为了京官。朱允炆比较欣赏儒生,解缙又比较有才华,于是得到了重用,并成为了内阁首辅。

二、解缙插手太子之争,一下子得罪了两个不该得罪的人

朱棣在黑衣和尚的帮助下,发动靖难之役,夺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在与建文帝的争斗中,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的才干与气魄都非常像他。朱棣有意立他为太子。这本是朱家的家事,而且立太子是皇家最敏感的事。岳飞就因为插手立太子之事,结果让赵构对他深恶痛绝。解缙饱读诗书,竟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在解缙的干涉下,朱棣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聪慧。其次是解缙当时是文臣之首,他的意见非常重要,代表着人心向背。不过如此一来,解缙就直接得罪了朱高煦。同时,他也把朱棣得罪了。

由于朱高煦没有当上太子,朱棣感觉有些亏欠这个儿子,毕竟自己的江山能得来,这个儿子功劳非常大。于是,他多有恩宠这个儿子,这也让朱高煦非常放纵。解缙认为如此下去,可能会在本朝出现“玄武门之变”,便劝诫朱棣。朱棣却认为,这是他故意离间他们父子兄弟间的血肉亲情。朱棣本来对他就有意见。后来,朱棣找了个借口,将他赶出了京城。

后来,解缙进京奏事,恰好朱棣在讨伐北元尚未归来,他便面见了太子朱高炽。结果,让朱高煦抓住了把柄。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这让朱棣十分恼怒,他心中最忌讳的就是太子与大臣结交,好篡夺皇权。于是,解缙被下狱。

过了几年,朱高煦的死党纪纲,向朱棣呈上了囚徒的名单。朱棣赫然见到了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用意深远的话。

缙犹在耶?

纪纲领会了精神,就命令锦衣卫将解缙灌醉,埋在了积雪当中,当晚,解缙就冻死了。

后来,朱高煦谋反,解缙才被平反。


枕史润智


明朝才子解缙被冤杀是怎么回事?朱棣为什么要杀他?解缙,字大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曾在建文、永乐年间两次任内阁首辅,权倾一时。同时解缙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诗词、书法流传千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因一次进京拜见太子,竟被明成祖朱棣冤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缙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朱元璋很器重他,曾说:“我和你名义上是君臣,实际形同父子,你什么都可以说(明史: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向朱元璋进言《太平十策》,指责兵部玩忽职守,后部尚书沈潜弹劾谢缙,谢缙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建文四年(1402年),解缙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次年再次升任内阁首辅,而这也是解缙一生的顶点。

  后来,解缙上疏指出汉王朱高煦的受到朱棣的宠爱已经超过嫡亲标准,此举惹怒朱棣,同时结怨汉王朱高煦。永乐四年(1406年),解缙又弹劾“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改贬交趾。

  永乐八年(1410年),任广西布政司参议的解缙入京奏事,当时明成祖朱棣远征蒙古,并不在京中。解缙拜见当时的太子朱高炽,然而离京。明成祖回来以后,汉王朱高煦向明成祖进言说:“解缙趁您不在时,私下见太子,直接返回,这是没有做到君臣礼数(明史: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大怒,以“无人臣礼”罪将解缙下诏狱。

  解缙坐牢坐了5年时间,明成祖估计早就把他给忘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一天,锦衣卫都指挥纪纲把牢中犯人的名单给朱棣看,朱棣见到解缙名字就问:“缙犹还在吗?”纪纲会意,回去后将解缙埋于积雪之中,活活冻死,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

  1.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赏识他,说和他形同父子,结果解缙当真了。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得到朱元璋夸奖之后居然再次进言《太平十策》,直接攻击兵部,结果自己被贬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兵部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和朱棣都不是心胸宽广之人,绝对不会像李世民容忍魏征一样去容忍解缙。解缙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谏,惹朱棣生气,所以解缙才华虽高,但不受朱棣待见。

  解缙上疏汉王朱高煦越礼之事,惹火朱棣,最终导致他被贬。

  2.被卷入皇储之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理应立为太子,但朱棣却宠信汉王朱高煦,因此犹豫不决,就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言下之意是应该立嫡长子,如果废长立幼,开此先例,后患无穷。显然解缙支持立皇长子朱高炽。朱棣听后仍然犹豫不决,解缙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即夸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一听,疑虑顿时消失,朱高炽虽不得朱棣赏识,但朱棣可是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的。于是,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

  然而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在朱棣不在的情况下私下面见太子朱高炽,这就犯了大忌了。之前解缙支持朱高炽是站在臣子的立场上,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在立场上是中立的。但私下见太子朱高炽,则表示解缙与太子朱高炽可能私下有交情,这可是君主最忌讳的事情,朱棣肯定会想:当年你支持朱高炽,是和朱高炽交情好,如果朱高炽当了皇帝,你解缙可就有从龙之功了。即便是想见朱高炽,也应该在人多的场合上,光明正大地去面见,史记记载“缙谒皇太子而还”,显然解缙是私下悄悄地去见。

  这种情况朱棣岂能不恼火?所以立即把解缙下诏狱。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解缙和朱高炽有过密切的来往,那么解缙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去拜访朱高炽呢?可能是朱棣北征蒙古,留下朱高炽监国,解缙去见朱高炽,只是汇报工作情况而已。虽然私下汇报不符合理法,但罪不至死吧?

  史料并没记明载解缙是否申辩,太子朱高炽也没有站出来为解缙讲话,这不免让人不觉得奇怪。

  解缙自进了诏狱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怀着希望静静地等待。等了5年,换来的却是死亡。就这样,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被冤杀。







生命的不可思议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据史料记载,解缙死于醉酒后冻死。这似乎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的了。但为何会被冻死,却众说纷纭,观点不一。小编在网络中,曾看过这样的观点,认为解缙是马屁精,后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拍马屁拍错了地方而致死。真是这样吗?

解缙(1369年-1415年),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说解缙死于拍马屁之观点的荒谬。显然,“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解缙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和指名道姓批评朝政及官吏,惹得太祖不悦,被罢官八年之久。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不久,又被排挤出朝。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贬广西,降为布政使司参议,在广西逗留约两年。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明成祖非常生气,将他逮捕下狱。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四十七岁。

从解缙一生简历看,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虽一再被皇帝器重,也一再被帝王贬官或罢官。一切的一切,借由“为人所忌”而致。最终也因同样原因,死于非命。

究竟解缙是被谁“所忌”呢?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看不惯解缙动辄指责政府的言行。解缙初入仕,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太祖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太祖处死,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这连续的作为,让朱元璋很头疼,只好让他回家八年。(朱元璋语:“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其次,是得罪了“小人”明成祖朱棣次子高煦。永乐三年(1405),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成祖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原来,明成祖很喜欢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于是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深恨解缙。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以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成祖为此震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纲一贯草菅人命,深为解缙憎恨。因此,他怕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细细想来,解缙之死原因已经跃然纸上,他吃亏不在拍马屁上,恰恰是过于锋芒毕露,过于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朱元璋是皇帝,他又不是神人,哪里会大度到任人指责其统治的好坏?朱棣是皇帝,他也不是圣人,哪里会没有点私心杂念并任人指教随意摆布?朱高煦是皇子,想当太子即位是梦寐以求的事,哪里允许别人其中插上一杠破坏其美事?假若解缙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绝不至于落得这般的凄惨下场;假如解缙有和珅般的溜须拍马本事,肯定能升官发财的辉煌结局。


历史的影子


提起解缙或许有人不知道,要说《永乐大典 》应该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听过,没错,解缙就是这部旷世奇作的总编官。

解缙这个人一共辅佐过三位帝王,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在洪武21年中的进士,而因为他文采很不错,所以他所写文章非常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曾对他说:“我和你名义上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系就像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解缙这个人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低的吓人,朱元璋对他说了这句话以后经常没事就跑去给朱元璋献计献策,而且自视甚高,动不动就参别人一本,弄得满朝文武皆对其感到愤恨,直到最后惹怒了朱元璋,将其贬回了家并令其再读十年书。

但是在他读了8年书的时候,朱元璋却因病去世了,朱允炆继承其位,然后解缙又跑去向朱允炆献忠,重返官场,但是他当年得罪的朝廷官员大都还在,所以文武官员齐力将其贬到广西去当官,而在这时也不知他是受人指点还是脑子灵光一闪,他写信给自己的好友董伦诉苦,最后在其好友帮助下朱允炆让其调回京师,出任翰林待诏。

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他,但是朱棣靖难之时,他却第一个叛变依附了朱棣,而朱棣知道他文采了得,所以让解缙写《太祖实录》,借谢缙的文采来粉饰自己,而解缙这件事办的非常不错,所以深的朱棣赏识,但是他的情商依然很低,朱棣有一次跟他说:希望他有话就说,让他尽情进言,于是他又开始评论满朝文武,自然又得罪了一大批人,之后甚至还得罪了朱棣特别喜欢的汉王(汉王之所以为汉王也是解缙劝朱棣做的),于是汉王开始诬陷解缙私自见太子,于是朱棣大怒,毕竟他还没死解缙便去讨好太子,这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换谁都会生气,于是解缙被关进监狱,而锦衣卫帅纪纲看到解缙在监狱之中本来并无杀他之意,但是又一次朱棣审查囚籍,看到解缙的名字说了句:“缙犹在耶?”纪纲害怕解缙出来举报他的犯罪违纪的事情便将其埋入雪中活活冻死了。

所以说解缙死主要还是怪他自己情商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