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灵魂的感触


曹丕在攻下邺城之后,意外碰到了已经嫁人的甄宓,甄宓楚楚可怜的样子印在他的脑海里,曹丕觉得对这个女人一见钟情了。于是,他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将甄宓赐给自己。甄宓虽然是二嫁之身,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她的受宠程度。可惜,曹丕也跟普通的男人一样,不可能只对她一个人专情。郭氏的出现,让甄宓察觉到了危机感。她看着眼前年轻又美貌的女子,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女人的嫉妒之火熊熊地燃烧起来了。有了新人,甄宓不再受宠,每天都在自己宫里苦苦等待男人的到来。



可是,左等右等,曹丕的身影都没有出现,只有耳边传来的消息那么真实——他的宠爱都给了那个郭氏。甄宓只能把自己的满腔幽怨写在她自己的文字里,此时的她没想到,也正是这些文字,让曹丕对她更加不喜。郭氏靠手段拿到甄宓写下的诗歌,立马就跑到曹丕跟前,将纸递给曹丕看。曹丕一看这些诗歌,句句都仿佛在埋怨自己,自然变了脸色。郭氏看到曹丕的样子,趁机对曹丕说道:“殿下,您看甄宓的诗歌里,一字一句都在控诉您啊。臣妾觉得,甄宓这个女人一点都不简单,她对您可一点真心都不见得!我记得甄宓与殿下您有一个孩子,臣妾之前仔细算了算,竟然越算越觉得奇怪,孩子是早产儿,可是月份一点都不符合,殿下您看……”郭氏巧妙地结束了自己的话,留点空间让曹丕自己思考。



曹丕听着郭氏的分析,越听越觉得甄宓的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当然十分气愤了。他曹丕也不是什么圣人,现在竟然被宠妃怀疑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心中越发对甄宓不满。于是,他立马下诏令将甄宓处死。甄宓本来在自己宫里呆得好好的,突然听到曹丕的诏令,完全懵了。就这样,甄宓连挣扎都没有,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下完诏令,曹丕当晚就做了一个梦。梦里,曹丕看见一股青烟从自己的身边升起,而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周围缠绕。未知寓意的梦让曹丕觉得恐慌,他就派人找来了当时有名的解梦大师。大师听完曹丕的描述,摇了摇头,说道:“小人为殿下您参悟了这卦象,是不吉利的暗示,敢问殿下您的后宫之中是否有妃子死亡?”

曹丕立马就想到了甄宓,然后就派人去阻止甄宓的死。可惜,这个时候的甄宓已经服用了毒药。曹丕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一时气愤,杀死了曾经最喜爱的女人甄宓。郭氏又趁机对愧疚万分的曹丕说:“大王您不必自责,甄宓的死与您没有多大关系。您若是害怕自己遭到报应的话,臣妾这里有个方法,可以让死去的甄宓无法找到您。我们都说,眼睛可以用来看东西,那么,殿下您就用头发挡住甄宓的眼睛,这样她就找不到你了。如果您担心她会开口诉说您的罪状,您可以在她的嘴里塞上米糠。”曹丕一一照做,可怜的甄宓,死的时候,竟然让曹丕如此对待。



曹丕的下场不怎么好,而作为推手的郭氏就更不用说了。甄宓的儿子上位不久,就跑去逼问郭氏。郭氏虽然在后宫手段了得,但是碰上严刑拷问,立马就怂了,将自己陷害甄宓的事情全都招了。郭氏招供完后,自知自己肯定不会被曹叡善待,没过多久就被自己吓死了。她死后,曹叡也派人将她的死状处理成跟自己的亡母一模一样。我认为,甄宓的死,虽然推手是郭氏,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曹丕身上。如果曹丕愿意相信甄宓,那么他听了郭氏那番话,还会怀疑自己的儿子是别人的吗?甄宓的死状会这么惨吗?他做完梦之后去解梦,才后悔自己处死甄宓的决定,那么假如没有这个梦呢?他还会迟疑吗?可惜,这一切假设都不可能成立,因为,曹丕只相信的只有他自己!


墙头草爱学习


甄宓是曹丕的原配夫人,魏明帝曹叡的生母,38岁时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是谁侮辱死后的甄宓呢?

这个人不是曹丕而是曹丕的宠妃、甄宓的情敌郭照郭女王,郭贵妃为何这样做呢?

说来话长,甄宓原本是袁熙的新婚妻子,袁熙是袁绍之子。建安九年(204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留下甄宓照顾婆婆,不久曹操和其子曹丕率军攻下了邺城(河北临漳),俘获了袁熙的妻子和一家老小。



(甄宓)

当时曹丕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军中的先锋官。他一看甄宓长得很漂亮。

当时世面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南方有二乔,北方甄宓俏”。曹丕“惊艳落剑”,一边命人把甄宓保护起来,一边求见父亲。

曹丕见到曹操后说“父亲大人,我相中了一位女子,恳请父亲赐婚”。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吾儿长大了,也到婚配年龄了,不知是谁家的姑娘?”曹丕一五一十讲了一遍。

曹操一听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早就得知甄宓是个美丽女子,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了得到此女,谁知却被儿子抢了先机。

既然儿子相中了,当父亲的也不好意思和儿子抢吧?于是爽快恩准了曹丕所请,择日为二人举行了豪华婚礼。

从此后,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



(曹丕和甄宓)

转眼半年过去了,曹丕告别了妻子随父上了战场,甄宓留下来照顾婆婆汴夫人。

常言道“当年媳妇当年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这男孩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四年后,甄宓又为曹丕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甄宓完成了她生儿育女的使命,然而婚姻却陷入了危机。

原来曹操去世后,曹丕承袭了魏王爵位,不久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当了皇帝后宠幸郭照郭贵妃,郭贵妃比甄宓年轻且有心机,加上甄宓长年在邺城老家上照顾老下抚养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渐渐地曹丕对甄宓产生了厌倦心理,越来越冷淡甄宓。



(郭照郭贵妃)

这时郭贵妃为了和甄宓争皇后位,开始诋毁和污蔑甄宓,她吹枕头风说:“甄宓生的儿子是袁熙的种,皇上喜当爹了”。曹丕听了不置可否,心中犯了嘀咕,推算日期是自己的,但架不住郭贵妃忽悠,始终半信半疑。

这时候甄宓对曹丕也有意见,毕竟自己为曹家付出了心血,于情于理当皇后天经地义,可曹丕迟迟不表态,自己却成了一个怨妇,难免不发发牢骚,有时还去京都洛阳找郭贵妃理论一番。

此时曹丕早已看甄宓不顺眼了,每次都向着郭贵妃说话,到后来曹丕对甄宓怨恨不已。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在郭贵妃的鼓动下遣人赐死了甄宓。



(甄宓)

郭贵妃不放心,亲自去邺城查看。

她看到服毒自尽的甄宓双目圆睁,她怕甄宓的冤魂到阴曹地府申诉,把甄宓的长发覆盖在她的脸上,意思是让她无脸见人。“以糠塞口”意思是让她说不出冤屈。做完这些,郭贵妃长吁了一口气。

不久,曹丕立郭贵妃为皇后。


秉烛读春秋


《汉晋春秋》言:“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另,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

甄宓在历史上并没有立下名字,她姓甄,宓是后世文人给她取的名字。关于甄宓的死,扑朔迷离,说法有两种。

后世多认为郭女王是害死甄宓的罪魁祸首。除了前文《汉晋春秋》持有这种观点外,《魏略》中也记作:

“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郭女王)崩,夫人说甄后见僭(僭越的意思)之祸,不获大殓、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知甄后故事。”

大抵后世多认为是郭女王为了争夺后位进谗言而诋毁甄宓使其失宠,最后被曹丕赐死,郭女王怕甄宓的阴魂向天庭告状,对甄宓的尸体做了“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处理。

古人认为,把人搞成披头散发挡住脸颊,再在嘴里塞入糟糠下葬,那么冤死的人就不会在阴间抱怨了。

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其实经不起推敲。

首先,甄宓被赐死,无论任何原因,既然下葬了便不太可能出现“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处理。曹丕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这么做,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太可能相信这些民间“迷信”的,被他干掉的冤死鬼估计也不在少数,难道每一个都要这么“操作”一番,才能心安理得地睡觉么?

至于郭女王会不会这么操作,这不好说。甄宓至死,其实都不是皇后,史书里记载的“甄后”也就是“文昭皇后”,是曹丕死后,他儿子魏明帝追封的。赐死必然不会有什么隆重的葬礼,估计下葬也是草草了事,何况当时甄宓远在邺城,曹丕是不可能过问的,郭女王想要这么做也很容易。

但是,说郭女王为了争夺后位而害死甄宓这是不太可能的。曹丕代汉称帝后,并没有立后,而是封了郭女王为夫人、贵嫔(位次于皇后),地位高居六宫之首,当时她的主要敌人也不是甄宓,而是另外两个首宠的李贵人、阴贵人。甄宓此时在曹丕心中早就没有地位了。

是故,笔者认为甄宓不太可能是郭女王害死的,既然不是郭女王害死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那么为什么《魏略》,《汉晋春秋》里面会这么记载呢?

首先我们看《魏略》,《魏略》的作者是活动于曹丕之后的曹魏时期史学家鱼豢,难免受到魏明帝的影响,而且在晋代魏之后,鱼豢不曾仕魏,可见其是忠于曹魏的。在《魏略》中,鱼豢还详细记录了郭太后在魏明帝死后立平帝的事情,他本人对郭后大抵并没有什么好感。

再看《汉晋春秋》,这本书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作品,记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曹魏被视为篡逆。这种立场,自然对曹丕宫闱之事,不会多么客观。

另外,《三国志》中关于甄宓之死的记载是:“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甄宓)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陈寿认为,甄宓使死于口出怨言,即因曹丕宠幸其女人失宠后有怨言而被曹丕赐死的。而其中所谓的怨言,则是甄宓唯一的传世之作——《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篇诗文里皆是女子的深情,满腹诗文的曹丕只读出了其中怨恨,便赐死了甄宓。之后,曹植也有一首乐府诗《蒲生行浮萍篇》,与《塘上行》一样,采用水中植物起兴,以一个妻子的口吻表达对变心丈夫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

综上,笔者认为甄宓死后“被发遮面、以糠塞口”的处理,更可能是一种传闻,被记录到了史书之中,陈寿作为以蜀入晋的史学家,在曹魏史上的立场相对客观,其观点,相对《魏略》、《汉晋春秋》,更为可信。


江畔初见月


自古红颜多薄命,素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的甄宓也难逃此千古魔咒。甄宓有多美?有民谣为证:“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因为倾城之美貌,她魏军攻打袁军时,逃过了一劫,成了曹丕的妾室。

曹丕对她宠爱到什么地步?为了扶甄宓上位,他休掉自己的结发妻子,纵然对方无有过错。可是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后来出场的郭女王,不但取代了甄宓在曹丕心中的位置,更是直接要了她的命。

甄宓的绝美容颜让曹氏父子倾慕不已,风流多情的曹植还为她洋洋洒洒,写下了《洛神赋予》,诗中有云“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自古至今,美貌都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武器,甄宓以色侍君,得到了身份与地位,她还为曹丕产下了一生,可谓是受尽了万千宠爱,如果郭女王不出现,曹丕称帝后,甄宓被立为皇后也是顺理成章的。

自从郭女王与曹丕浪漫邂逅后,这个男人的心开始一点点被对方吸引,甄宓渐渐地被他抛诸脑后。随着郭女王的得宠,甄宓的心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有了危机感,她想去争回丈夫的心。可是一个变了心的男人,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无奈之下,甄宓与曹丕开始了长期分居状态,郭女王趁势而上,成了朝朝暮暮陪伴曹丕的唯一女人。

郭女王深知曹丕对甄宓余情未了,何况二人还育有一子,如若他日曹丕登基,太子之母甄宓必定会被立为皇后,那么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所以她想出了一条毒计,说曹叡不是曹丕的儿子,是甄宓与前夫袁熙的孩子。她这也挑拨不得了,本就对甄宓大为不满的曹丕,听到此言后,直接下旨赐死了甄宓。

作贼心虚的郭女王,担心甄宓的鬼魂在阴间告她的状,就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让她无处诉说。果然是最毒妇人心。此后郭女王将曹叡过继到自己身边,当作亲生孩子来照顾。

可在曹叡长大成人之后,得知生母之事,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付自己的养母。郭女王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落得跟甄宓一样的下场,走到这一步,只能说是她咎由自取。


红颜逸闻


“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众所周知,甄氏(甄宓)是三国时期的绝色美人,更难能可贵的是甄氏还是一个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恪守孝道的女子,非妲己、褒姒等狐媚惑乱之人,历史上对她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武宣卞皇后(曹丕生母)曾赞言甄宓:“此真孝妇也”。

不过这样一个美丽贤惠的女子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叹惋的结局,年仅38岁便被曹丕赐死,死后更是被曹丕下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下葬。

据《汉晋春秋》记载: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

话说曹丕为何要赐死甄氏呢?“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又是为那般呢?

奇女甄氏

这里首先得说明一点,其实“甄宓”这个名字并不见于正史,而是后人给甄氏加上去的,为什么取这个“宓”字呢?这个还得从曹植的名作《洛神赋》说起,其中写到了洛水之神即伏羲的女儿——“宓女”,而民间一直流传着曹植与嫂嫂甄氏之间的情缘,不少朋友觉得曹植《洛神赋》中的主角正是甄氏,故甄氏又被后人叫做“甄宓”或是“甄洛”。

甄氏出身名门,祖上乃是汉太保甄邯,世袭官爵,其父甄逸曾任上蔡令。据史料记载,甄氏降生时曾天生异象,后有相士看相,称此女贵不可言。

“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魏书》

甄氏自幼便喜欢读书,其兄曾笑话她莫非要当“女博士(古代女官名)”,甄氏只答到,古代贤惠的女子都学习前人经验拿来借鉴,不读书,如何借鉴。其兄听后惭愧不已。

甄氏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貌,更有博爱之心。汉末大乱,灾荒连年,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面对流离失所的灾民,年仅十几岁的甄氏曾立劝母亲拿出自家的囤积的谷物赈济四方难民。自此甄氏的美名也由此被人传开。当时雄踞河北的袁绍听闻甄氏贤名,便为他的次子袁熙纳甄氏为妻。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入冀州邺城,袁绍家眷尽入曹操之手,绝色的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看中,遂被曹丕纳为妾室。

甄氏相伴曹丕17载,育有一子一女,其子便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甄氏于公元221年被曹丕赐死,死后葬于邺城。其子曹叡继位后追封其为“文昭甄皇后”。

甄氏被杀的原因

关于甄氏被杀的原因,从众多史料记载来看,与一个人脱不了干系,那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一位皇后,郭皇后。这个郭皇后其实也是个颇具传奇之人,她是荆州南郡太守郭永之女,字女王,故又称郭女王,史载郭女王有姿色,更有谋略,深得曹丕宠爱。

甄氏之死和郭皇后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据《三国志》记载:

“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据《资治通鉴》记载:

“及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

史料中都写到了甄氏曾因失宠而有怨言,但仅仅因为怨言就被曹丕赐死,那也实在太不合情理了。曹丕的发妻早亡,实际上当时的甄氏就相当于曹丕的正室,曹丕称帝后甄氏也理所应当的被立为皇后,但在曹丕称帝后一年甄氏便被赐死,取而代之的是郭氏成为了皇后,这其中的宫斗不言而明。还是《资治通鉴》中说得明了:“郭贵嫔谮之”,郭氏要顺利登上皇后之位,若甄氏不死,则是名不正言不顺。

“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之谜

甄氏下葬时确实是“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不过是他心虚的一种表现罢了。

据记载,当初曹丕下令赐死甄氏后当晚便做了一个梦,并请了当时知名的术士周宣解梦,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

“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周宣说将有贵女子要被冤杀,曹丕立马明白这个贵女子便是甄氏,时曹丕欲收回赐死甄氏的命令,但没能来得及。

古人是很迷信的,既然甄氏是被冤杀的,那她到了阴间要是叫冤该如何呢?故曹丕采纳了术士的意见,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下葬,这样面不能示人,口不能言语,到阴间也就无处伸冤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甄宓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在曹操攻打河北邺城时,袁熙撇下家眷,自己独自弃城而逃,曹操破城后,世子曹丕来到袁熙家里时,一眼就看中了甄宓,并纳为妾室。

曹丕和甄宓结婚以后,两个人非常恩爱,卿卿我我。小日子过得很不错,甄宓也为曹丕生下了一男一女。

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外传甄宓和曹丕的弟弟曹植关系暧昧,也有流言说曹植暗恋甄宓。曹丕和曹植的关系,本来就不好,甄宓和曹植“搞暧昧”,让曹丕非常不爽,但是曹丕拿不出真凭实据,此时也就不了了之。

再后来,曹丕又纳了其他几个妃子。特别是郭贵妃很受曹丕宠幸,这让甄宓备受冷落,于是随手写了一首《塘上行》,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后来曹丕也看到了这首诗,非常生气,在其他妃子的撺掇下,曹丕下令赐死甄宓。

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三国志》

《三国志》里只提到了曹丕赐死甄宓一事,在《魏略》和《汉晋春秋》里,披露在下葬时,曹丕把甄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为什么曹丕会这样做呢?《魏略》和《汉晋春秋》并没有什么原因,但是在《三国志》中,或许可以找到蜘丝马迹。那就是曹丕后来知道甄宓是被冤枉的,担心甄宓的冤魂到阴曹地府申诉自己的冤屈。

文帝问宣曰:“吾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此何谓也?”宣对曰:“后宫当有暴死者。”帝曰:“吾诈卿耳!”宣对曰:“夫梦者意耳,苟以形言,便占吉凶。”言未毕,而黄门令奏宫人相杀。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三国志》

从《三国志》这段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曾有术士向曹丕进言“甄宓之死冤案”,曹丕后来也有后悔之举,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甄宓早已香消玉殒。


袁卫宇


她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妾,但由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家里的妻妾一部分被曹操的部将抢去做了老婆,一部分纳入皇宫中为婢。


甄宓由于相貌出色,被曹丕一眼相中,在征得父亲曹操的同意后,曹丕纳甄宓为妻,曹、甄婚后十分恩爱,而甄宓与后宫妻妾尊卑有序,能和睦共处,且孝敬公婆,还站在曹丕的立场上,劝他纳妾,以使曹府人丁兴旺,开枝散叶,后来甄宓为曹丕生下儿子曹叡与女儿东乡公主。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在洛阳当上了皇帝,曹丕娶了已是“山羊公”的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又宠幸郭贵妃和李、阴两个贵人。

曹丕很宠溺郭女王,称帝后便将她封为夫人,但皇后的位置悬而未决,远在邺城的甄宓,虑及睿儿前程,又感念当初曹丕对她的宠爱,也为了挽回曹丕的心,便写了一首叫《塘上行》的诗寄给了曹丕。


没想到,曹丕接信后勃然大怒,因为,当初的甄宓,处处彰显温良恭俭让的情怀,曹丕才有废掉任氏,扶正她的意图;但 随着时间的流逝,甄宓年老色衰,已是昨日黄花,尤其是曹丕有了新欢后,甄宓有了危机感,这首诗暴露出了她有一颗隐藏的很深的争宠之心。曹丕是多疑的人,甄宓的举动,让他有了受了欺骗的感觉,所以,下口谕赐死了甄宓。

甄宓的死讯传到洛阳,曹丕做了一个不祥的梦,他请术士破解,术士占卜后,认为:“有一贵族女子冤死,将会到阴间伸冤”,又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曹丕便按术士的指点,在甄宓下葬时,让她“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他的意思是甄宓到了阴间地府,无面见人,又口不能言,自然无法伸冤了!


空中堡垒追求者


甄宓之死也算是一桩悬案,曹丕在称帝之前对甄宓之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甚至就连父亲曹操都是说:攻打邺城,就是为了甄宓。曹丕对甄宓的宠爱,不仅仅是出于甄宓的美貌,当然甄宓的美貌绝对不一般,但是以色侍人仅仅光靠美貌是不会长久的,更在于美貌之下的内在东西,而甄宓并没有因为曹丕的宠幸而肆意妄为,目空一切,而是鼓励曹丕多纳美妾以便增加子嗣,而且对其他的妃嫔也是非常关心,尤其关键的是,甄宓与自己的婆婆卞夫人的关系非常的融洽,但就是如此完美的女性为何在曹丕继承帝位后被杀呢?

影视剧中的甄宓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丕对自己曾经非常心爱的女人痛下杀手呢?难道曹魏政权对一个弱女子都容纳不下吗?非得置人于死地?

我们从史书上的记载来探索甄宓究竟为何而死,但是史书对此事的记载有些出入,有的记载是如《魏书》,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大臣们奏请甄宓为后,曹丕也同意发布策后诏书,但是甄宓连续三次拒绝,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德行达不到皇后的标准,于是曹丕打算在秋后再做打算,但是甄宓却得了重病,后来病重而死。

影视剧中的甄宓


但是大多数的史书记载却与此截然不同,《魏书》说的是甄宓病重而死,而其他史书的记载,甄宓是被曹丕赐死的,而为何曹丕赐死自己的心爱女人,是因为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后宫不断有新人进来,于是曹丕逐渐疏远了甄宓,而甄宓对此自然会有一些怨言。而身边的妃嫔们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其中有一位妃子郭氏,为了独得曹丕的宠幸,就不断在曹丕面前说甄宓的坏话,一开始曹丕也许不信,但是说着说着,说多了自然就相信了,于是在221年曹丕下令赐死了甄宓。


而究竟郭氏在曹丕面前说了些什么让曹丕杀死自己的爱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所说的内容应该是触碰到了曹丕的底线,或者说所说的内容是曹丕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在曹丕赐死甄宓之后,在甄宓下葬的时候竟然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就是用头发盖住面部,用糠将嘴塞满,这是何等的残忍。我们不用历史的眼光看,仅凭字面的意思也知道,这是让甄宓没脸见人,最不能说话,当时的意思就是说,让甄宓即便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也要让她无脸见人,口不能言,不能伸冤。

影视剧中的甄宓


我想,以如此之残忍的手段来对付甄宓的人,一定不是曹丕,一定是郭氏给曹丕提出的建议。后来,甄宓的儿子曹叡当权之后,数次向郭太后追问自己母亲如何去世的,在多次的追问下,郭太后忧惧暴崩,后来在李氏向曹叡说出了事实,曹叡对郭太后也实行了“被发覆面”的殡葬。



贤良淑德,艳盖三国是对三国时期第一美女文昭甄皇后(传名甄宓)的评价。

相关甄宓的记录很多,有的是史料记述,有的则是出自《三国演义》,异闻传说更是不胜枚举,但有几点基本趋于一致,对甄宓的品德赞赏有加,对她的美貌倍加推崇,对她的遭遇和悲惨结局都抱以同情。

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大名人大美女配以算命先生的戏码不足为奇,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女帝武则天,袁天罡初见她时“没事走两步”的事迹广为流传;

再比如一句“公相贵不可言”后,郭山甫将后来成为郭宁妃的女儿强塞给了朱元璋,不要不行那种,并且附赠郭英、郭兴兄弟二人,兄弟俩最后都论功封侯;

又比如非职业选手道光重臣陶澍陶子霖,回家探亲偶遇老友之子胡林翼顿时“惊为伟器”,“我已得一快婿”仗着自己一窝的闺女数量众多,马上抻出来一个和胡林翼定了娃娃亲,别墅、家资、嫁妆、婚庆全包,招了个上门女婿,如果不是胡林翼死得早没赶上总攻天京,一等侯未必就是曾国藩的,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胡林翼首功。

陶澍女儿一大堆,但儿子就独苗一支,看到尚未发迹,比穷困潦倒也好不了多少的左宗棠以后,立刻让儿子陶桄与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定了亲。

甄宓小时候也遇到过算命先生-铁嘴相面博士刘良:“此女贵乃不可言。”如果刘良水平够高的话,其实应该再加一句:“此女惨亦不可名状。”

贤良淑德

官宦世家,家教极严,兄弟姐妹们不敢出门乱跑,只在阁楼上偷偷看着街头的马戏,当时年仅10岁的甄宓就对她们说:“此其女人之所观邪。”马戏当然谁都能看,甄宓的意思是作为女子不能这么没作派的偷偷看。由此看来,甄宓家中的在女德方面的教育非常到位。

虽然尊女德,但在知识汲取方面她却又不拘一格,偏爱舞文弄墨,这次轮到哥哥对他不以为然,大概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是你一个女子应该学的么?甄宓则说:“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戒,不知书何由见之?”自古以来贤淑女子没有一个不经学习就能知成败,懂自律的,不看书怎么知道这些道理呢?

天下大乱必定导致民不聊生,随着而来的就是饥荒和瘟疫,有如定数,很多百姓经济上拙荆见肘,连勉强糊口的粮食也快耗尽,纷纷出售自己家中的金银细软、陪嫁首饰等等,甄宓的母亲是来者不拒统统收购,盼着哪年太平了能卖个好价钱,反正钱在家放着也不能下崽。

甄宓规劝母亲不要趁火打劫,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太吸仇恨,饥民们真反了的话,咱家白地一瞬间,怀璧其罪,生逢乱世这些都是不祥之物。甄宓的母亲也害怕了,将自家粮食拿出来赈济乡里、饥民,一时间好评不断。

由古至今,顶级美女总是稀缺资源,随着甄宓贤良淑德的口碑深入人心,她的美貌也被广为流传,求亲者络绎不绝。

可惜如意郎君尚未到来,甄宓的美名却传到袁绍耳中,他立刻派人给儿子袁熙提亲,说是提亲,和明抢也差不太多,摇头点头都得走,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衣食无忧,但一入侯门深似海,虽然史料上来看袁熙还算专情,发妻吴氏早死,正妻只有甄宓一人,其实那个年代,侍妾一类的女子都没资格算名分的,属于高级使唤丫头,史家都懒得写,但袁熙的身边的女子,不会单只甄宓一人。

没有办法,浮萍般的命运只能逆来顺受随波逐流,如果甄宓不牺牲自己,那她家就要全部牺牲了,好在日子过得平平静静,也没爆出诸如家暴一类的丑闻。

据说,曹丕出生时天现伞盖般青色祥云,只比悟空少了四种颜色而已,而他此次出征却真的遇上了命中的紫霞仙子,袁熙年富力强逃得飞快,老婆老妈都丢在家里不理,本来甄宓可以就近轻松逃回娘家,但是为了照顾婆婆刘氏最终决定留了下来。

公元204年,曹丕攻入邺城袁府,只见两个女人相拥而泣,一个梨花带雨,一个老泪纵横,更显甄宓天姿国色。

杀气腾腾的曹丕近前观看,惊为天人,手中的长剑落地竟也毫无觉察,还是点头摇头都要走的套路,曹丕把甄宓带回了家,请示领导兼父亲曹操后,18岁的曹丕迎娶了23岁的甄宓。

曹丕可说是文武全才,文采虽不如曹植,但8岁行文,熟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善骑射,好击剑,领兵打仗不在话下,至少初时来看,他与甄宓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甄宓不是甄嬛,从不搞后宫争斗,对待婆婆卞夫人奉行孝道,对于曹丕的诸多老婆,一旦有人口角,她就充当调解角色,曾力劝曹丕充实“后宫”,“雨露均沾”,这样才能子嗣旺盛,对于失宠的女人,她总是百般安慰,并劝曹丕不要苛待她们。

甄宓为曹丕生下了曹睿,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一下子在家中的地位又拔高不少,并且深得曹操信任,每有建言,曹操总是认真倾听(能听就不错了),而此时的曹丕却渐渐改变,权力与野心占据了内心中的最重要位置。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但却不满足只是做个魏王,最终在10月接受禅让,自立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自称文帝,定都洛阳,在这件事上,曹丕没有听从甄宓的规劝,可见甄宓在他心中位置已有下降趋势。

当时的甄宓业已40岁,这在古代已经是人老珠黄的年纪,而曹丕35岁,正当壮年,虽然甄宓贤良淑德,但她对曹丕的诸多规劝也让曹丕不胜其烦。

山阳公献给曹丕两个美女,郭氏、李氏,她们经常在曹丕面前说甄宓的坏话,还诬陷说甄宓与曹植有苟且之事,其实是妒忌甄宓在后宫中的超然地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经过很多人不厌其烦地告状,曹丕竟然真信了,其实,曹丕虽然贪恋甄宓的美色,但是有一件事始终令他耿耿于怀,那就是甄宓曾经嫁给袁熙,他将这事当做甄宓的污点,又以甄宓有所怨言为名,赐死甄宓。

下葬时,将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

以糠塞口。曹丕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让甄宓闭嘴,不要再口无遮拦,说些他不爱听的话,更不能忤逆自己的意思。(也有无处伸冤的意思)

被发覆面。让甄宓无脸见人。

当初在袁府明明是曹丕抢人,仿似失了魂一般,现在倒打一耙嫌弃甄宓曾经嫁给袁熙,等到甄宓陪伴他15年后,为他生下儿女后,为他孝敬公婆后,当她容颜衰减年界40后,曹丕毫不犹疑的将甄宓一脚踢开,忘记了曾经的痴立落剑,也忘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忘了曾经的浓情蜜意,这些都被曹丕置诸脑后。

不久后,害死甄宓的郭氏成为皇后,或许曹丕知道甄宓并未与曹植私通,这只是处理掉她的一个借口罢了,他一直耿耿于怀甄宓曾嫁袁熙,自己称帝后,他觉得甄宓不配做他的皇后,所以弃之如敝履,对曹丕来说,少了甄宓,宫中也并无不同,只是少了个碍眼又啰嗦的麻烦而已。


古今通史


甄宓(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出生在当朝贵族家庭,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她三岁时丧父。甄宓从小就聪慧,喜欢读书。有一次甄家让相士刘良给甄家子女们看相。刘良指着甄宓说:此女贵乃不可言。


甄宓最先是被袁绍之子袁熙娶为妻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袁绍的次子袁熙看到甄宓长得非常的漂亮,于是就让自己的父亲前去下聘提亲,把美人甄宓娶了回家。在建安三年(公元199年),袁绍打败公孙瓒,就让甄宓的丈夫袁熙留守幽州任刺史,而甄宓则留在了邺城侍奉婆婆刘氏。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领大军攻破了冀州邺城,袁绍在邺城的家眷全部被曹操所俘虏。曹操之子曹丕是第一个进入袁府之人,当他看到面容俊俏的甄宓时,心里顿时就想把她据为己有。


曹丕在得到曹操的允许之下,迎娶了甄宓

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曹丕见到甄宓后就跑去告诉他的父亲曹操,说在袁府看中了一个美人,希望自己的父亲能成全他。曹操也让甄宓过来给他看看,他把关过后,就让曹丕和甄宓两人成婚。

甄宓嫁给曹丕后,独得曹丕的宠爱,为他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东乡公主)。甄宓的孝顺是出名的,因此不但曹丕独宠她,就连曹操和卞夫人都非常的喜欢她。



甄宓在曹丕称帝后,就逐渐失去宠爱,最后还被赐死

《资治通鉴》:及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曹丕登基称帝后是为魏文帝。退位后的刘协还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了曹丕为妃,另外曹丕还同时宠爱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甄宓已经失去了曹丕对她的宠爱,因此对曹丕会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

这个时候得宠的郭贵妃就趁机向曹丕吹枕头风,让他把甄宓给废了,其实郭贵妃心里面是想着让曹丕把甄宓去掉,她就少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曹丕也是在听信谗言之后,派遣人去赐死甄宓。


曹丕赐死甄宓后,下葬时为什么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汉晋春秋》记载: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

曹丕在派遣人前去邺城赐死甄宓的当天晚上就一连做了好几个怪梦,因此第二天早上就让解梦高手周宣帮他解梦。周宣听完曹丕所说的梦,告诉他:“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

曹丕听到周宣的话后很是后悔,当时他已经派人去给甄宓送赐死诏书了,于是就派人快马加鞭的去追赶使者,希望可以能在甄宓接到诏书前赶到,但是可惜的是已经来不及了。





曹丕见甄宓被冤死,就听信了身边谋士们的谗言,让甄宓在下葬时,让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为什么曹丕要还要这样对待死后的甄宓呢?其实这都与古人的迷信思想有关。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得死者的冤情无处申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