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西方海軍艦隊,解決木製戰艦的船底問題,甲殼動物與蛀船蟲

對於18世紀的西方海軍艦隊來講,木製船隻的底部容易出現兩大問題。

18世紀西方海軍艦隊,解決木製戰艦的船底問題,甲殼動物與蛀船蟲

木製戰艦

其一是船底滋生的雜草和附著的甲殼動物會使得船隻速度下降,一艘快船每隔4個月需要做一次船底清潔。為此,船隻需要一個幹船塢,而這些船塢只在本土海域的皇家造船廠才有。要麼就要將船向一側拖倒然後再向另一側,但這個過程比較困難,對於大船來說還有一定危險性。

另一個問題是船蛆或蛀船蟲,這些煩人的小傢伙起初只在熱帶水域才有,但後來通過船隻擴散到一些造船廠。它會蛀穿木料或厚木板,以察覺不到的速度弱化船體直至整個船體變得非常危險。這些問題大大限制了戰船的作戰範圍,特別是那些在地中海和西印度群島作戰的軍艦。

18世紀西方海軍艦隊,解決木製戰艦的船底問題,甲殼動物與蛀船蟲

附著在船底的甲殼動物

18世紀初,通行的做法是通過在船體覆蓋有毒成分,其中包括黑色物質(主要是焦油)和白色物質(主要是松香、油脂和硫黃)。通過在船體外附上一層薄薄的、與其它船體隔離的、味道極差的木料,蟲子的問題得到了緩解,這種補救措施基本上是有效的。

早在17世紀70年代,去往地中海的船隻被覆以含鉛的片材,但是後來發現船體的鐵製品和關鍵的船舵腐朽得非常快。1761年,海軍部起初嘗試在“警報”號護衛艦的船體上包銅,但最終出現同樣的問題,認定結果是兩種不同金屬發生電解作用。

當桑威奇伯爵和米德爾頓在1780年決定為整個艦隊鍍銅時,努力的方向是用油氈紙將銅與船體上的鐵螺栓隔離。這足以讓艦隊堅持到美國戰爭結束,但此後需要開發銅合金以使得它足夠堅硬地釘入螺栓。艦隊中的每艘戰船在進入船廠維修時都替換了水下鐵螺栓,這個過程總共耗時10年,而且及時完成以備下一年派上用場。

18世紀西方海軍艦隊,解決木製戰艦的船底問題,甲殼動物與蛀船蟲

為所有皇家海軍戰艦底部鍍銅的決定大大推動了採礦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