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RostGroot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是一战之后欧洲政治格局失控的结果。假如没有希特勒,区域战争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但世界大战可能不会爆发。也就是说,希特勒的存在加大了战争的烈度。没有他,二战不会死那么多人。



首先说说当时的国际环境。一句话概括:欧洲政治格局完全失控。

“欧洲政治格局失控”是什么意思?

二战前,英法作为当时的霸权国家,它们在对面德国、苏联等竞争者的挑战时,没有碾压性优势,没有揍人的实力。

当老大的镇不住场子,这问题就大了。

并且还有更要命的一点:英法作为既得利益国家,只想多享受利益,却不愿意承担它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就导致问题更严重了。

既没有实力,有没有责任感,却一心只想当老大。英法这样的老大能长久?作为被打压的德国能长时间的被欺压?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战争一定会爆发。



但是不是说爆发战争,就一定会演变成世界大战呢?我觉得这也未必。

这里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二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当年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时,没人认为二战会爆发;

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也没有人认为二战会爆发;

当年德国武装吞并捷克时,依然没人认为二战会爆发;

当时的人都很乐观,他们并不认为二战必然会爆发。就连英国首相张伯伦这种站在世界权力之巅的人也是这么认为。岂不料,二战在第二年就爆发了。

那么,二战为什么就突然爆发呢?

因为,德国伙同苏联进攻波兰,英法两大列强对德宣战,于是二战爆发了。

那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为什么就是二战爆发的标志呢?

因为,英法对德宣战,使之前的区域战争转变为列强之间的大战。战争规模升级,变成了欧洲大战。

之后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德国出于同盟义务对美宣战、美国又对德宣战。这样一来,使得欧洲大战的规模再度升级,变成了世界大战。

所以,我们现在才会把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看成是二战爆发的标志。

也就是说,二战的爆发虽然有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没有希特勒,德国是不是就不会侵略波兰,不会导致英法对自己宣战,不会促发二战呢?

我觉得真的有这种可能。因为希特勒自打上台之后,他的每一步棋都在冒险,他在每一个阶段的选择都没有得到全体德国国民的支持。换而言之——希特勒如果在入侵波兰之前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败了,德国都太不可能掀起二战。

咱们从头开始捋。

一,1936年德军武装占领莱茵兰。

这个事件非常不靠谱,悬到连希特勒自己都承认当时他做好被推翻的准备了。他当时给军队的指示是一旦遇到法军的阻抗,就立刻掉头逃跑。而德国国防军也早有准备,一旦希特勒失败,就搞掉他。

从这个事件就可以看出,希特勒是个敢赌博的人。如果没有他,就凭德国国防军那帮容克贵族,根本没胆量挑衅法国。

二,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

关于奥地利如何被希特勒吞并的,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简单的说,希特勒又豪赌了一把。当时希特勒在没有任何策划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入侵奥地利的决定。不仅英法高层认为他疯了,就连德国国防军高层也认为他疯了。

这一事件和之前一样,一旦做的不漂亮,后果会很严重。希特勒被国防军搞垮台是分分钟的事。

三、1939年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这一事件和吞并奥地利一样,当时希特勒也是在没有任何策划的情况下,就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有一点不同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是英法的小弟,奥地利不是。动捷克斯洛伐克就等于挑衅英法。所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难度更大。

希特勒在做出这个决定后,不出意料,德国国防军的高层都认为希特勒疯了,并且还秘密商议,准备政变搞倒希特勒。当时德国大多数人也都不看好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因为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德国在西线只有12个师,法国有65个师。法国一旦开战,德国瞬间万劫不复。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希特勒在二战前的每一次决定都是豪赌,都在走悬崖。而德国国防军每一次都在准备灭火,打算趁希特勒失败的时候搞垮他。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希特勒每一次豪赌都赌赢了,这让他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收获了大量德国人对他的支持。使得他的欲望加剧,权力不受限制,直接导致了后来二战的爆发。

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希特勒,肯定也会有东特勒、南特勒、北特勒。但是这些山寨特勒必然都不如希特勒疯狂。而如果一个不如希特勒疯狂的领袖上台,爆发战争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太可能会变成二战那种死伤上亿人的地步。

这就好比,假如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领导人不是赫鲁晓夫,而是希特勒,那么核战争真的有可能爆发。但赫鲁晓夫不如希特勒疯狂,于是他怂了,没有发动核战争。

而假如赫鲁晓夫也如同希特勒一样,那么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依然会认为——核战争是必然的结果。

但这种必然论的观点真的对吗?我觉得“唯物主义史观”和“决定论”是两码事。过分的相信结果,用结果推断原因,未必是真理。



最后说说日本和意大利。日本侵略东亚,意大利侵略非洲,往往不能算世界大战。理由很简单:他们并没有挑战英法美三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假如德国不参战,就凭意大利和日本的那点实力,肯定不会闹出一个世界大战。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那倒是有可能衍变为世界大战。但是如果苏联、德国都不参加。意大利和日本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就好比如果印度挑衅美国霸权,这能叫世界大战呢?


Mer86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德国人实在太无聊,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找点乐趣,原本想着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没想到战争的火越烧越旺,直接停不下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迫签署《凡尔赛条约》开始,就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德国在美英法等战胜国的要求下,被迫签署了条件非常苛刻条约,因为在山东的权益原本要转给日本,中国没有签署条约,和德国另行签署的条约,zg没有要赔偿。


《凡尔赛条约》内容包括瓜分他的海外殖民地,同时向战胜国支付天价赔偿金,德国则不被允许进出口武器重武器,更加不能生产,废除义务兵制度,战列舰的数量要在控制范围之内,空军海军受到严格限制,重工业工厂也被占领,德国还要把领土割让出去,整个德国笼罩在悲伤绝望的情绪中。



德国人心中早就已经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二战势在必行。 德国的当时的情况,注定了必须得有一个强权人物出现,就算不是希特勒,也会是其他人, 这个人会把德国人心中的怒火激发出来,带领他们向曾经剥削德国的列强宣战,重新找回日耳曼民族的尊严,德国人心中的怒火已经达到了顶点,只不过是没有一个人把他们心中的愤怒宣泄出来。

此时希特勒的出现,他极具感染力的煽动言论正中他们下怀,他们复仇的怒火被点燃,所以对希特勒十分拥戴,无论是谁,只要能让他们复仇, 这个人就一定会受到全德国人的支持,德国国家元首代表的就是整个德意志人民的意志。


琅琊利剑


德国的历史,若没有奥地利人希特勒的参与,是否还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的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已给出了答案。一战结束之后为了惩罚战败国,巩固战胜国的利益并对战败国的殖民地,领土进行瓜分,于法国的凡尔赛召开会议,最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确定了一战之后欧洲大陆的秩序。福煦元帅听闻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此言可谓是一语成谶,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二十年,德国再一次令整个欧洲为之颤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倒不是福煦元帅真的有所谓的超能力,能“开天眼”预测到未来的事,而是根据一战后战败国和战胜国的关系,以及战争性质,战后的秩序等综合因素,做出了合乎历史逻辑的判断,可以说,福煦元帅的眼光是很犀利,很精准的。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战之后划定的世界秩序所带来的必然产物,至于希特勒,只不过是起到了历史代理人的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德国国内的矛盾,并果断出手,抓住了历史给予他的机会。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的社会状况,依旧会塑造类似希特勒的法西斯式的狂人,只不过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无论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那么,得出此结论的内在逻辑,究竟在于何处?

一战结束后,为了巩固战胜国的胜利,彻底消除同盟国成员,尤其是德国的战争能力,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压榨。以德国为例,《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制裁措施,包括:

承认波兰独立,将西里西亚,西普鲁士等地区割让给波兰;原属于德国的石勒苏益格北部经过公投,归属丹麦;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共管;将普法战争中获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割让给法国;同时萨尔煤矿的十五年开采权交给法国,主权归属在十五年后由该地区公投决定。

根据统计,德国因为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丧失了13%的领土。同时,莱茵地区成为了非军事区。可见,这份和约对于自俾斯麦以来战无不胜,将铁血精神熔铸进血脉的民族而言是多么屈辱。更令德国人不可接受的是,这还不算完,除了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的侵害之外,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完毕,且陆军人数被限制在十万,禁止发展重机枪等武器,且须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尤其是最后一项,不仅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更令德国人不服:战争是大家一起发动的,凭什么只有我们要赔款?就因为我们战败了吗?

《凡尔赛和约》的一些列不平等,在德国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渐萌芽,生长,最终爆发。

一战之后,德国在经历了一阵平稳期之后,不久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二十年代末,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成为了暴风雨的前兆,这场危机之中,所有的欧美国家都被卷入,受到巨大冲击。各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对于本国的影响,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设置高额关税,撤回海外资产。而德国战后的经济,极为以来英美的投资,经济危机一爆发,则德国的经济立刻受到影响,民怨再次沸腾。而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无力解决经济危机,共和制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抨击。

不仅普通百姓,即便是德国的垄断资本家,也对政府感到不满,他们希望出现一位极权领袖来恢复德国经济,带领德国走向强大。因此,当希特勒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走上竞选台之时,几乎德国所有的煤钢垄断资本家都明确表示了对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的上台已经势在必行。在民族仇恨和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德意志,这座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发动。

德国在磨刀霍霍的同时,英法则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英国在一战之后,实力大为减弱,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再,因此国内政治家极力避免战争,幻想通过和平局面来维持大英帝国残余的统治力;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对一战之中巨大伤亡触目惊心的印象,英国国内普遍存在悲观,反战的情绪,政治家的政策,自然是顺应选民的要求,极力避战;而法国在一战结束之初,极力寻求制约甚至瓦解德国,但由于第三共和国政府的更迭,右翼保守势力掌权,其对外政策日趋保守,同时,法国的经济危机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因而其根本无法应对战争,只能谋求和平解决一切争端。

德国国内的民众情绪激昂,复仇之火熊熊燃烧;而外部环境宽松,欧洲大国普遍对德国的“过分举动”采取妥协政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

故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对于二战爆发的结果而言,影响极为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一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积累矛盾的集中爆发,从一战结束的一刻起,二战便注定要爆发。


庭州行者


没有希特勒,二次世界大战依然会爆发!为什么?因为德国人不甘心当二流、三流的国家。要做世界大国,就必须扩张,必须打破英法对德国的压制和压榨。德国民众各阶层固然是受到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蛊惑,狂热的支持希特勒,但如果没有希特勒,还会有东特勒、南特勒,当时的世界格局,德国的政治、经济局势不变,战争难以避免。

德国的领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承载不了德国人的梦想,而且资源贫乏,生存发展空间有限。就算上吞并的奥地利,也不过增加8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英法领土面积虽然也不大,但是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情况优于德国。

当时的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墨索里尼也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热衷于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日本是个岛国,领土面积小,也缺乏资源,野心也非常大。所以这三个国家一拍即合,结成了轴心国。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也是要走战争路线的。即使德国领导人不是希特勒,战略上有变化,不打西欧那些国家,早晚跟苏联会有一战。

如果只是和苏联打,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英法美是不会帮助苏联的,但是日本也不会帮着德国打苏联,它有自己的小九九。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日本对中国、东南亚的侵略,是和美国的利益冲突的。美日战争早晚要发生。

意大利不是个安分的主,因为海外的利益,和英法早晚要发生冲突的。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是支持德国的。

从利益关系上看,如果爆发战争,没有希特勒,但是交战双方的成员依然差不多。如果一开始德国单挑苏联,苏联可能要扛不住,当时的美国不会给苏联提供援助的,苏联可能要完。

日本可能把美国拖下水,一旦美日开战,同盟的英法以及中西欧国家会参战,德国、意大利对英法美宣战,大战正式爆发。


龙涛的海阔天空


有没有希特勒二战一样会爆发,希特勒的出现只是相对来说将二战提前了,二战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一起的结果,二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战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被瓜分,奥匈帝国解体,英法两国被打成二等残废。


获利最大的就是美国和日本,作为胜利的一方,协约国集团制订了残酷的打压德国的政策,德国海军被撤销,只保留极少量的陆军,在赔偿问题上,德国要被迫付出316亿8000万美元的天价赔偿,这对当时的德国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此时的德国对付英法尚可,如果面临新加入的200万美国军队,德国人实在没有实力再做最后一搏了,虽然在巴黎和会上签署了《巴黎合约》,但是德国人在内心中反抗情绪非常强烈,认为这是对德国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后期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德国经济趋于崩溃。



希特勒趁此机会上台,德国民族主义情绪激涨,在希特勒纳粹党的煽动下,德国民族主义全面爆发,全面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始整军备战,要那些那些压迫者血债血偿,夺回德意志帝国往日的荣光。


最终1939年9月德国、斯洛伐克和苏联从东西两线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二战的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平等的战后秩序引起的,即使没有出现希特勒,当压迫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还是会点燃这个导火线,而希特勒只是一个助燃剂。


大飞哥爱历史


没有希特勒二战照样会爆发。

只不过没有希特勒的二战,爆发的形式、阵营、格局会和有希特勒的二战,区别非常大。会是完全不同的一场二战。

细节!咱们看书、看历史、政治国际,要仔细的品细节。细节品的透,也许你会看见另外一个世界。

这里咱们就先从二战的一个小细节谈起。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进攻苏联。而就在德军发起进攻前的几个小时,有两个德国士兵叛逃到了苏联,并向苏联报告了德军马上就要进攻的讯息。这两个德国兵不是俩人组团去的,而是不约而同,从各自的部队逃到了苏联一边。

实际上这个现象很反常,不合情理。

因为德军是优势一方,装备精良,几百万大军枕戈待旦,马上就要发起进攻。这时候叛逃到苏联,第一这是典型的叛国,是大罪。更主要的是苏联属于劣势一方,属于挨打的一方。背着叛国的罪名,逃到劣势敌人的一方去报信,这合理吗?

而且还是两个士兵没经过商量。这是冒死跑过去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也想过去,叛国,报信,只不过胆子不够或者是条件不允许而没过去的?这其实是一股潜藏的势力。

这两个士兵为什么做出了这么反常的行为?因为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德国共产党员。

德国共产党往往是被我们忽视了的一股势力,甚至是美化、弱化了的一股势力。

一战德国战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部发生了革命,导致前线没法继续作战。而一战末期在德国内部闹的就是德国共产党这些人。在战后,他们的势力发展的非常强大。

后来德国内部就产生了两股最强的势力,一个是德共,另一个就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

在很长时间里,德共和纳粹的势力不相上下。而且德共和纳粹一样,都是主张闹革命的,而闹革命也就是暴力夺权。所以在打砸抢、械斗方面德共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后期确实是干不过纳粹。

纳粹党当时最主要的对手就是德共。当时德国面临着在德共和纳粹之间二选一的局面。而最后,总统兴登堡选择了希特勒,选择了纳粹。兴登堡让希特勒当德国总理。他并不喜欢这个人,但他更不喜欢德共。为了不让德共执政,他只能选择纳粹。

纳粹党是在希特勒带领下崛起的,而在希特勒带领下的纳粹党也只和德共打了个半斤八两。最后是兴登堡让希特勒获得了优势。

如果没有希特勒,纳粹党就不可能那么强大,到时候,掌握德国政权的就是:德共。

这是必然的。

而德共、苏工,是一家!

首先苏联这套共产主义思想就起源于德国。苏联人拿着德国人的思想,跑到自己的国家里去实践。德国对于苏联而言,那是老师。苏联那边成功以后,德国这边的共产党也非常热切的想把这一套再引回德国。

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千丝万缕的,你不能说画一条线,这边是德国那边是苏联,双方是死敌。这边是美国那边是俄国,双方是死敌。这边是美国那边是中国,双方是死敌......世界不是这样的。哪怕是二战期间苏德打的那么惨烈,但在另外一方面,他俩之间也有着很深的交往,没断过,就像德共和苏共。

德国和苏联的交情非常深。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共掌权,那么苏德的结盟就是必然的。

现在是时代变了,共产主义也在改革。以前的共产主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意识形态高于国家主权。各国的共产党是一家人,在理论上是允许互相干涉内政的。这是当时的政治信仰,在这里咱也不用去探讨对策。咱们上面说的两个逃到苏联的德共士兵,按照他们的理论,其实这种行为是允许的,不算犯罪。因为他们认为党高于国家。

所以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共必然执政,苏德必然结盟。

这就和我们真实发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不同,会产生以共产主义苏德为一方,资本主义英美法为一方的两大阵营。到时候,美国还会不会继续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就不好说了。

苏德VS英美法,这样一个布局,也必然会打起来的。

德国还没经过二战的失败和摧残,应该非常气盛,再加上背后苏联的支撑,开战的欲望会非常强烈。而美国的崛起也已经不可遏制,非常想插手欧洲,再加上英国是老牌的海上强国,法国也自认陆军天下第一......

大家都有实力打,那就肯定会打起来。

最后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苏德还是迅速击败英法陆军,占领法国,甚至继续占领西班牙。占领全欧洲,中国最终很可能也会进入这个阵营。形成欧亚大陆一片巨大的共产主义大联盟。然后英美日的海军控制海洋,他们形成一个海洋大联盟,封锁欧亚大陆。

有些事细想会很有趣,如果当年有一次感冒、一次交通意外、一次转行、一次爱情、一颗子弹......没能让希特勒走上历史的舞台,我们现在的世界会极其不同。

当初希特勒考美院,院长没录取他,看看,闯了多大的祸事!


锐度何老师


如果没有希特勒,那么二战也一样会爆发;毕竟没了希特勒,还会有东特勒、南特勒和北特勒。只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仍然存在,只要经济大萧条依然会出现,那么德国是一定会走上战争之路的。只不过与有希特勒的那个二战不同的是,没有希特勒的这个二战的战争进程,有可能会和我们想的有些不太一样(毕竟希特勒是个极端民族主义者,而且他的政策一向是反俄,换作其他人则未必会将“生存空间”放在东欧)。
首先来谈谈凡华体系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其实是确立了英美法这三个资本主义老牌强国确立和维护了自己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最上层地位;这也就是说,这个体系是专门用来打压那些可以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上层地位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德国)。因此。处在这个世界体系框架内的德日等国的发展也就随之受到了这一体系的严重阻碍。所以,为了打破这个阻碍其发展的世界体系,并重新建立一个对德日等国有利的新世界体系,德日就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过,由于此时的德国经济还处在经济恢复期,而且还收到了不少来自英美等国的援助(当然是有条件援助),因此德国和英美法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并不明显(当然这跟当时德国国力和军事力量虚弱也有着很大关系),双方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缓和。虽然凡华体系这个战争的导火索一直存在,但由于局势还尚且乐观,因此并未有人去点燃。而接下来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则直接点燃了凡华体系这个战争导火索。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直接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而英法等国为了缓解这场危机,一方面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剥削,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德国战争赔款的追要。这直接导致本来就因为经济危机而元气大伤的德国再一次受到重创,通货膨胀现象在德国异常严重(当时甚至发行了一亿马克面额的纸币),许多人前一天的全部积蓄还可以买一辆小汽车,而现在连树皮都买不起了。这直接导致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高涨,民众从对英法的仇恨转移到了魏玛政府的身上,认为是现有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了德国的没落,之后又转移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随之而来的则是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德国的兴起;这直接导致德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即容克贵族和大资本家必须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势力结盟以继续保证自己在德国的统治地位,最后他们选择了法西斯势力,即纳粹党进行结盟(毕竟这群人再傻也不会傻到跟一个反自己的结盟)。


而在纳粹独揽大权后,便开始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混乱;但是这种缓解只是假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总有一天会露出真面目的。但是德国既没有英法遍布世界的殖民地,也没有美国那么雄厚的底子,而和平发展还受到了凡华体系以及《凡尔赛条约》的巨大阻碍。因此为了进一步缓解经济危机并摧毁凡华体系,德国才点燃了这个埋藏已久的“战争导火索”。正所谓时事造“英雄”,在德国国内法西斯浪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能够一枝独秀也是起源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即经济危机造成法西斯浪潮流行的影响。在凡华体系和经济大萧条的双重影响之下,即使没有纳粹党,照样会有其他法西斯政党上台并发动战争(当时德国共产党上台的可能性为0);这正如我们开头所提到的一样:“没有希特勒,也一样会有东特勒、南特勒和北特勒。没有纳粹党、也一样会有纯粹党、精粹党和翡翠党。”


二战吐槽君


纵观历史,其实没有几场战争是因为某个团体甚至某个人的一己私利或者疯狂而开始的,因为战争事关存亡,参与者成千上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确实是由希特勒发起的,但这是全体德国人民的决定,为什么全体德国人愿意与希特勒一道,把整个国家当做赌注,孤注一掷?究其原因,还是怪英法等国压迫德国太狠。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为了制裁德国等国,交战双方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领土,16%的煤炭产地和50%的钢铁产业,普法战争期间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回归丹麦,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



领土经济被剥夺一空,军事上只允许拥有十万人以维护边界,德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也不扩张了,忍辱负重专心发展经济行不行?

法国以实际行动告诉德国:不行。战后的德国一贫如洗,没钱还战争赔偿,法国二话不说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毫无反制措施的德国只能静静等着法军撤走。

哪怕只是一个常人,面对法国如此行径,又怎么能不想报仇?

根据战后解密的二战前德国资料显示,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就已经开始着手制定进攻法国的计划,只不过后来政局动荡,计划暂时搁浅了,由新成立的纳粹政府开始制定军事方案。

希特勒出兵莱茵兰,吞并奥地利,占领苏台德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来自于德国内部的反对,即使有也不是反对希特勒的侵略计划,而是担心希特勒太过冒进。

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发动二战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只是因为战争即将失败所做出的举动,如果战争持续胜利,没有人会反对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只是欧洲战场,早在1931年,日本就已经开始了侵略步伐,1937年7月更是将战争规模扩大化,直到两年后的1939年9月,欧洲战场才全面爆发战争。

战争不是一个人决定的,没有希特勒,战争仍在,但是犹太人的命运或许会好一些。


视野新观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同样会爆发,只是时间和国家可能不一样。

德国在经济危机后,国内动荡,德共的斯巴达克团和社会民主党对立严重,德国急需一个能重整国家经济的人,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但是,如果他不存在,也许,德共和社会民主党的冲突会延续下去,直到另一个和希特勒差不多的人组建民粹集团。

而期间最可能发生大规模暴动的国家,恰好就是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的实力在当时和达拉第所在的激进社会党差不多,如果德共鼓动法国共产党展开革命,那么,很有可能巴黎等地人民在公会的领导下在一起掀起第二次法国大革命,英国在工党的影响下可能也会掀起大规模罢工来响应,届时,全欧基本上到处都在进行革命。当德国出现了一位新的民粹主义领导人领导德国的时候,德国会面对什么呢?


一个实力削弱一半左右的法国,一个被国内动乱折腾的四分五裂的英国,德国的新领导人还是会发布梅福票积累金钱并且在短时间内和意大利,日本成立德-意-日三国轴心国集团,总体上来说,二战作为一战后战败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各项条约所共同引发的结果是不可能避免的。


战斗机解说家


如果历史上不曾有希特勒这个人,我觉得二战这场人类史上的最大悲剧仍然不可避免的将会发生。

要谈二战就不得不从一战说起,一战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组成的同盟国遭受了失败。但是大家可能并不清楚的是,直到德国投降都没有一个外国兵踏上德国的领土,相反的,德国的主力还在他国的领土之上作战。

而且在此之前,随着与苏联的媾和,德国从上到下对战争的胜利充满自信。可是由于水兵起义,导致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投降了,应该说德国投降的莫名其妙。

明明是占据攻势的一方,明明是入侵敌国的一方,明明战火还在敌国境内蔓延,可是他们却投降了。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德国人的心里是很不服气的,他们并不承认失败,他们时刻准备着在战场上炮火,洗刷一战战败的耻辱。所以说在德国国内就有不安分的土壤,这对于产生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有着极大的催化作用。

其次,对于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也是催生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最好的养料。凡尔赛条约是一个很不公平的条约,不仅德国受到了战胜国的肆意的切割,就算在战胜国团队之内也是大家勾心斗角,闹的不可开交。

意大利和日本作为战胜国,看着美国,英国,法国这三强,吃香的喝辣,自己在巴黎和会上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心中愤愤不平。于是一个国内军国主义兴起,一个国内法西斯政党诞生,都走向了武力扩张的道路。

就算是英法美三国,他们内部也是面和心不和,为了不让法国肢解德国,维护欧陆的平衡。作为补偿,英国人答应法国,如果法国遭受了德国的入侵,英国和美国一定会组成联军来帮助法国。

可是英国在这个时候又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后门,要等美国批准了该项协议之后,这项协议在英国才会生效。果然不出英国所料,这件事情在美国就没有得到通过,于是英国人也就不必兑现承诺。你看看巴黎和会就是这么个货色,所有人各怀鬼胎,没有人对最后的结果心悦诚服,更不要说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了。

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丢失了大批的领土,殖民地全部被收走,巨额赔款,军队规模装备受到了极大限制,这让德国人非常愤怒。要知道,德意志民族可以算是当时真正的战斗民族,作为前身的普鲁士王国,就是一个有国家的军队。为德意志战斗,是烙在每一个德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德国人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之下,就会产生极端主义。所以在对凡尔赛条约的愤怒,以及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纳粹党这个毒草,逐渐生根发芽,就算没有希特勒,德国仍然会走上复仇之路。

不仅如此,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也对德国法西斯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的人员以及经济损失,代表欧洲秩序的英法两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个厌战期。

而且随着国力的下降,英法两国对于德国的影响力,威慑力,在逐渐下降。为了迎合国内的民意,这两国政府还一味地对法西斯德国进行绥靖,这也促使了,德国在纳粹党的手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对英国,法国的反噬能力。

所以说,在多方面内因外因的作用之下,就算没有希特勒,二次世界大战仍然不可避免。差别只在于规模的大小和死亡的人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