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埔寨火龍是廣東梅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豐順埔寨火龍是廣東梅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由燒火樹、燒禹門、燒火龍三項組成,至今有300年曆史。

“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紮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炮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數不勝數。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

廣東省豐順埔寨鎮每逢元宵或盛大慶典均有“燒火龍”、“燒煙架”、“燒禹門”等民俗活動,以慶豐收、迎新歲、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五穀豐登。 這個燒火龍廣東豐順、興寧、五華、河源等縣均有,但以廣東豐順的最具特色。臺灣火龍則在1998年開始,由苗栗市長邱炳坤倡導,做為該市元宵節重要慶祝活動,臺灣的火龍用稻草編成。


埔寨火龍是廣東省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

每逢元宵節,埔寨鎮村民便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歲歲平安,祥和吉利。火龍舞動時火花四射,場面壯觀,吸引周邊幾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2008年6月豐順埔寨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3月,張世鑽同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順埔寨火龍的代表性傳承人;

埔寨火龍這個具有濃郁民間風情的傳統藝術,始於清乾隆六年,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神話。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東海龍王的第21今孫子叫濁龍,被父派到南粵蓮花山脈管轄赤嶺。濁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個地區搞得烏煙瘴氣。群眾忍無可忍,只好向老龍王告狀,於是龍王命其小女清鳳,佩上龍劍趕趕南粵。

一日,清鳳趁濁龍醉酒如泥時殺死了他,將其斬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段,然後帶回斬下的龍頭向父王稟報。留下其餘三段,變成現今埔寨的“龍身”崬、揭陽的“龍尾”、揭西的龍頸。於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這古老的民間故事,巧妙地通過“燒火龍”的形式,作為鬧元宵的文藝活動,代代相傳。


“火龍”的製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裱上白紙,塗上顏色,就成一條簡單的龍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製成的火藥,做成“土火箭”,還有吐珠、轉花、大犁等不同式樣的煙花,安裝在龍的全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