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孩子更強大,聰明的父母是如何做的?

黃益坦


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的過於強勢和完美,給孩子造成壓力的最大影響就是,孩子認為他是不行的。讓孩子看到父母也需要幫助,也有不足的地方,會讓孩子看到是他能行。聰明的父母在“示弱”上通常採取這些方式:

1、 邀請孩子一起來合作做事,並在事情做完後對孩子表示肯定。

每次家裡買了需要組裝的傢俱,爸爸第一時間就是邀請孩子一起來組裝。從小書櫃、移動書桌、移動架子等等,邀請孩子一起看說明書,一起準備材料道具,然後分工合作,最後一步一步的把櫃子給搭建好啦。這個過程裡孩子和爸爸的合作越來越默契,孩子動手能力和自我價值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每次看到小傢俱,他就會很自傲的說:“這也有我的功勞!”

作為爸爸每次搭建完一個傢俱,都會給兒子一個大大的肯定,他總是會說:“兒子,你的動手能力真不錯,爸爸有了你的幫助速度更快,搭得跟好了,看來真是沒你不行啊”現在孩子越拉越大,越來越對自己的動手能力有信心,做了再說更不怕錯。

2、 遇到問題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問問題,每當這時候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還會開玩笑說,自己孩子拿自己當辭海,如果不趕緊多學點給了孩子錯誤答案就不好了。其實大可不必這麼焦慮,當孩子提問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說:“這個爸爸媽媽也沒有學過,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哪裡可能有答案?或者你想想這個問題會有什麼可能?”

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去尋找答案,同時也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孩子就會一步不從依賴轉變為自己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

3、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有很多做不好的過程。

孩子從成長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錯誤中學習,我們也是如此,時不時跟孩子分享我們成長路上的“錯誤”,這可以放鬆孩子因為害怕犯錯的緊張感,害怕做不好而不敢做的心態。當他知道爸爸媽媽也是這麼長大的,就會敢於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比如孩子經常會打破東西,常常受到訓斥的話可能孩子下次對拿杯子就會有牴觸感,但是如果我們跟孩子說:“媽媽小時候也常常打破杯子,這是很正常的,後來媽媽想了一些辦法來避免總是打破杯子……”類似這些“童年醜事”分享給孩子,他們就會正確的看待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會有比較積極的心態。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我是六十年代的生人,那個年代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爸爸媽媽都非常的忙,早晨很早就起床,忙著做早飯,吃完飯把孩子送上學,送託兒所,然後去上班,晚上很晚下班,接孩子回家,然後做飯吃飯,晚上還要給孩子們洗衣服……

在我們眼裡,媽媽就是大力士,每天不停的幹活,我們該玩玩,該幹啥幹啥,皮的恨不能上房揭瓦,什麼都不想。

但是如果有一天媽媽牙疼或者頭疼了,甚至躺在床上,不願意幹活了,我們就很害怕,怕她有病了,我們怎麼辦?忽然就都很懂事了,又給媽媽倒水喝,又給媽媽按摩頭部,去幫助媽媽幹一些家務,來減輕她的負擔,忽然間就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幫家裡承擔一些事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適當的“試試弱”不要太過於強勢,在你最弱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懂事,最乖。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會向你證明他們長大了,懂事了,能幫家裡做事了,只是家長要給孩子這個機會。

我發現,父母越是多病的家庭,孩子越立事,越能幹,父母強勢,事事都親力親為的,孩子會更不立事。

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會做,你只要放手,會驚奇的發現,孩子忽然間就長大了。


墨緣怡情


親子關係中,我覺得不一定會是你說的那種,有時候是要針對事而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適用。

示弱不是貶義,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為了讓孩子更自信而做出的表現,但是在一些孩子還沒有經歷過的事物面前,父母更多要做的應該就是強大,讓孩子打心底裡認為父母很強大很厲害,因為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充當的角色大部分也都是引導作用,因此我覺得父母要強大,而這個強大不是壓制孩子的強大,而是讓孩子感受父母的不一般的強大。


小木新鮮事


兒子現在28歲了,海歸,暖男,責任心強。記得小學六年級一次作文公開課,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懶媽媽教出勤快兒子》,內容介紹了我是如何在他面前裝懶示弱,結果讓他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養成了自立自強、關心他人的好習慣。

示弱於孩子,特別是示弱於男孩子,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有許多宜處。


鳳城教育網


父母對孩子“示弱”只是在其特定的情景下的自然行為,比如說孩子某方面的天賦確實表現了出來,而且比我們做得更出色,就應讓孩子有強大感。

而父母更多的需要從全方位去做好自己,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在自身不足處也敢於向孩子坦誠,而不是濫用“示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