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雖然很多觀眾會覺得《落葉歸根》的故事相當離奇,但它其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南方週末》在2005年刊載了一篇報道,講述了一位農民工歷經千難萬險,將一起外出打工的同伴的屍體運回家鄉落葬的故事。

農民工叫李紹,而死去的工友名為左家兵,由於左家兵患有高血壓,在喝酒時突然暈倒,形成腦溢血並因此死亡。

當天夜裡,李紹便和幾個工頭將左家兵假扮成酒鬼,坐火車來到廣州換乘,但到了廣州後,被站臺的保安攔住了,於是幾人決定改乘汽車,結果第二天李紹等人在打包屍體的時候,被巡警發現,並通知了左家兵家屬,事情才告一段落。

背屍回鄉的話題本就十分獵奇,主人公這一路歷經辛苦卻始終不曾放棄的一諾千金的可貴品質,又為這份獵奇增添了一絲溫暖,這篇報道面世後,便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動容,其中就包括了張揚導演。

在看到這篇報道後,張揚導演隱隱約約地捕捉到了什麼,在當今社會,交通便利發展迅速,卻依然有人用這樣的笨辦法來運送屍體回鄉,然而正是這種“樸素”的品質吸引了他,讓他看到了其中“單純”的部分,也由此引發出了更多的可能與意義。

張揚對這一故事做了很多戲劇化的改編,讓它變得更加豐滿曲折,但人物刻畫與中國傳統樸素道德的故事內核仍然是保留的。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海報

繁雜的外界發展與人內心的歸屬,冷硬的生活外貌與不放棄的倔強態度,苦難與希望,漠然與溫暖,麻木與執著……張揚導演將這些內容勸都一一揉碎並加以重塑,然後請來了小品演員出身的趙本山,兩人一搭夥,就給觀眾帶來了這麼一部《落葉歸根》

影片講述了南下打工的農民工老趙因為酒後的一句承諾,在工友老劉死亡後,帶著工地老闆給的五千塊“補償金”,踏上了帶著老劉的屍體回鄉安葬之路。

因為故事講述的是老趙一路上發生的事,所以,影片的類型是一部公路片。

什麼是公路片呢?

二戰過後,美國開始出現了一種以汽車和公路為典型敘事元素的電影,公路片的誕生之初是以反映青年人內心的失落與孤獨為主題並開始兼容幷蓄,結構模式與意義指向均不斷地改進,成為一種獨立於其他片種之外的新電影類型,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以一段旅程為背景,公路汽車等元素佔據絕大篇幅,而主人公則在這段旅程中完成著自己的生命體驗。

我國的公路片其實並不是很多,再加上如今是商業當道,整個行業都傾向於商業片,而國產公路片只能寄託於文藝、喜劇等類型片進行雜糅,新奇難見的影視元素和電影人試圖傳達的主旨相輝映,一些電影倒也廣受好評,比如徐崢導演的《泰囧》,不過張揚導演的《落葉歸根》要比它早許多,可以算是中國公路電影的開山鼻祖吧。

電影集齊了趙本山、郭德綱、宋丹丹等喜劇演員,並有胡軍、廖凡、夏雨等影帝的友情客串。

影片聚焦於小人物,雖然披著喜劇的外衣,但卻道盡世間的辛酸和無奈,直擊人心。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再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它依然不過時,甚至可以說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

怎麼說呢,它是一部承載在主人公老趙行走之路上的民族情感迴歸與反思之作。鄉土的傳統化國民親切感,包裹上了村鎮、鄉間公路的外殼,老趙揹著工友屍體一路回家的歷程,反應了整個時代在大發展下人們的思想變化,也揭示了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在歷史的車輪輾轉中愈發耀眼的可貴品質,譬如溫暖,亦如堅韌,以及希望。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落葉歸根”的這一念想也許只是傳承了數千年的鄉土情思所感染的,但即便是在今天,那些為了生活在外拼搏的打工者們,他們也在害怕有一天再也回不去自己心心念唸的家鄉。

其實,人都擁有故鄉情結,而且並不只是數千年傳承而來。

若說遊子是風箏,那麼毫無疑問故鄉就是那根牽動著風箏的線,它不偏不倚,剛好每一根線都纏繞在主幹之上,只需輕輕一動,風箏就搖擺不已,就會想要回到那個叫遠方的故鄉。

生命的浩蕩讓人心生茫然和生畏,而漫長的時光中我們總得需要一份安寧來做倚仗,於是便有了對內心的滿足的孜孜追求。

當所有的情感在時代的變遷中受到變化,而“歸根”的這個根本,毫無疑問是會讓人何在的動容。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因為一句醉酒承諾,老趙揹著工友的屍體千里獨行,只為了能將他送回故土安葬。

他揹著是一具屍體嗎?不,更像是揹著一份沉甸甸的死後歸故土的期望。

於是,一人一屍,就這樣在天地間艱難地啟程了,他們穿過逼仄曲折的巷子,穿過蜿蜒無盡頭的公路,穿過茫茫的山村平原,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世間眾生,邂逅了不盡相同的人間百態,張揚導演用一種異乎尋常地冷靜來講述鏡頭前發生的一切,讓我們在屏幕前的一片寂靜中細品沉思。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在這場旅途中,老趙最開始是選擇了搭乘汽車,大巴車上坐著一群“光鮮亮麗的好人”,她們先是汙衊死去的老劉偷窺他們上廁所,接著在大巴車遇到了劫車的“壞人”,但是這群“壞人”在聽了老趙的如實相告後,敬重他的為人,並且將所得的財物都還給了他,緊接著這些“光鮮亮麗的好人”拿走了老趙手中的錢財,並且以車上有死人不吉利為由,將老趙和老劉的屍體都趕下了車。於是老趙只能步行,揹著工友一步一步走上了回鄉之路。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這醜陋的人性,道盡世間之“惡”,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用有效卻有失道德的方法來解決,然而老趙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只是他不願這樣去做,他不願意麻煩別人,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不容易

他認命般地低著頭開始趕路。

正如無數憨厚熱忱的先人們一樣,哪怕被深深地傷害,也依然保持著內心堅持了大半輩子的溫柔與善良,並在歸鄉歷程中讓我們收穫著無言的感動。

貨車司機心愛的女孩離他而去,他當年愛得義無反顧,並對自己承諾開足三十萬公里就把女孩接走,可現在他已經開夠了三十萬公里,人卻不見了。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他因此覺得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自己已經無路可去,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

老趙不善言辭,但他卻用最樸素的話鼓勵了貨車司機:“你既然都已經開了三十萬公里,那就再開三十萬公里把她找到。”

貨車司機最終大徹大悟,好似重新找回了希望。

道大則至簡,民族性的樂天與堅韌於此可見一斑。

無兒無女的富家老翁想著自己孤苦伶仃一輩子,死後一定更冷清,於是便想趁活著的時候辦個喪事,提前感受一下自己死去時會有人為了自己的離世而傷心。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而老趙混在奔喪的隊伍中,原本是想假哭混口飯吃,但卻聯想到了自己和工友的經歷,有感於世事無常,反而成了葬禮上哭得最真實、最傷心的人。

騎自行車去西藏的少年,拾荒女人,深愛妻子的養蜂人,開發廊的東北小妹和那個喜歡她的警察等等,形形色色的眾生,年齡與階級各不相同,但他們卻在老趙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了幫助,並在短暫的同行中感染了彼此。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和老趙一樣,都是經歷過苦難的人吧。

所以,他們可以彼此理解,相互依靠。

然後重拾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前路的信心。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老趙終於發現了原來工地老闆給的5000補償金是假鈔,在那一刻他終於精疲力竭,只能選擇將老劉的屍體就地埋葬。他挖好了坑,躺在裡面試了一下大小,突然之間,他感覺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的寧靜,比起路途的艱辛,人心的險惡,躺在這裡簡直再舒服不過了。

頭頂的樹那樣好看,陽光那樣溫暖,清風撫摸著他粗糙的臉,他笑著留下了眼淚,恍惚之間他似乎尋覓到了自己的安身所在。

老趙下定決心,打算和老劉一起留在這裡。然而就在他綁好了石塊準備永遠地躺下時,在風聲襲來那一刻,他卻本能地躲開了。

也許在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想到了自己的承諾,哪怕自己現在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內心的那份沉甸甸的東西,卻已經足夠支撐著他繼續踏上前行的道路。

那份沉甸甸的東西,是他這個沉默寡言沒什麼文化的農民工所無法形容用言語來形容的東西,我們可以叫做使命感,責任心,又或者:

民族底色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老趙、老劉這對普通的農民工和途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在他們的身上,有時代發展浪潮下人們為了生活而背井離鄉的窘迫,有被生活無數次刁難依然闊步前行的堅韌,有自以為正義卻選擇旁觀的麻木漠然,也有毫不猶豫伸出援手的溫暖。

影片最終試圖呈現的民族底色依然讓人動容

:時代在發展,人心在思變,一輪高過一輪的浪潮讓人心猿意馬,但總有人在堅守著自己內心中的道義,可以為了一句承諾不惜跋山涉水,踏遍山河。

也正是因為這抹底色,才讓我們這個民族在歲月的無情的變遷中變得愈加地昂揚挺拔。

關於影片的結局,當老趙在警察的幫助下,捧著骨灰來到老劉的“家”中時,只看到了一片廢墟,這讓很多觀眾在看完後有些低落,甚至不能釋懷。

因為,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講究的是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由於建立三峽大壩,老劉的兒子搬到了湖北,這片養育他的故土,也沒有地方可以埋下他了,但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還是給了觀眾一份希望。

老趙發現他兒子留下的信息,雖然家沒了,但老趙卻知道了他兒子的下落,只要七個小時的車程,他還是能把朋友的骨灰送還給他的親人。

而老趙自己,也有人在等著他,也是他最終的歸宿。

《落葉歸根》:我們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

《落葉歸根》劇照

那就是在西南財經大學附近謀生的拾荒女人。

其實在影片中,每個人都缺少內心的歸屬感,老劉雖然在外地打工,卻想要落葉歸根;貨車司機漂泊在外,卻想要與愛人度日的安定;孤苦老人希望能得到親人朋友的愛;年輕的騎手,渴望找到心靈的歸宿;養蜂人想與妻子擁有一片安寧的樂土;髮廊女孩一聽到鄉音,就產生了對家鄉的思念;拾荒女人在養大自己的孩子後,最想唱的歌就是《我想有個家》。

而老趙更是如此,在歷經長途跋涉後,他發現最舒服的地方是自己給老劉挖的長方形墓穴,只是自己不可能在這裡住下去,而這形成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悖論。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途,有著各種精彩的畫面和風景,它們都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疲於應付,於是人會覺得辛苦,想找個地方安定下來,只是,人生中可能沒有這樣的地方,因為安定的終點,是一種不會再改變的狀態,而唯一不會改變的時候,那就是隻有入土為安時。

電影結局,隨著三峽大壩的建設拆遷,老劉不再有自己原來的家,老趙也將重新踏上旅程,但他明白,等一切事情塵埃落定後,自己有還能去的地方。

不是回到南方繼續打工,也不是找個土坑把自己埋了,而是回到拾荒女人的身邊。

因為他們有一個約定,會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

所以,雖然電影以一個“家的實體已經不再存在”的低落情緒作為結局,卻又通過老劉兒子的信,點出了一個隱藏在背後的帶有希望的內在上揚感。

即使原來的家看起來沒有了,但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那裡是可以帶來安定的地方,是溫暖的休憩之所,也既落葉要回歸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