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新冠:十七年,兩封信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可我總覺得過得太慢。”65歲的他寫道。

“那是因為您在想我。”40歲的她回覆。

“兒女情長是小事,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要積極奉獻。”他說。

“人一生中有一次這樣被國家和人民需要,義無反顧。”她回覆。

……

這是一段父女的文字對話,紙短情長。

這是一份跨過1700公里的牽掛,暖如細流。

他叫王慶友,每天守在電視前關注著湖北疫情的一點一滴;她叫王河,是遼寧援襄醫療隊的一員,正在襄陽日以繼夜地與病魔搏鬥。和大多數中國傳統家庭的父女關係一樣,他倆把面對面說不口的話,書寫在信紙上。

2月29日,在湖北襄陽駐地的王河收到父親的信,把自己鎖在屋裡失聲大哭。她說:“上大學前一直在他們身邊,上大學時已經有了電話,我長這麼大,爸爸就給我寫過兩次信,一次是2003年非典時期,一次便是自己身在湖北時。”

跨越17年的兩封家書,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沒吃上父母的“上車餃子”

2月14日下午1時30分,在遼寧金秋醫院工作的王河接到單位通知:2小時後集結完畢,前往機場出發趕赴襄陽。很早前就報名馳援湖北的她,這一刻終於等來了出戰的號令。

“我打小就有一股武俠夢。醫院報名的事之前從來沒向丈夫、父母和女兒提過。只有兩小時的準備時間,要交接工作、資料、物品,再火速回家取個人用品,根本沒時間和他們當面告別。”王河說。

但王河還是第一時間給父親去了一個電話,她故作輕鬆地說是一個“好消息”。獨生女兒要去湖北一線,對王慶友來說卻是別番滋味,支持卻又不捨。

在出發之前,因為工作繁忙和有意自我隔離,王河已經有十天沒上父母家了。王河媽媽特別希望孩子能回一趟家,她想親手給孩子包一頓餃子,因為“上車餃子下車面”,代表著老人樸素的願望:平安。

此時此刻,王慶友知道不能左右女兒的決定,他在電話中囑咐女兒三句話:一是家裡有老爸,儘管放心;二是保護好自己,多報告情況;三是服從組織安排,盡己所能幫助當地患者。

王河說:“其實爸媽的身體都不好,父親在信中信誓旦旦保證能照顧好家,是不想讓我分心。因為他是有著近40年黨齡的黨員,我們都懂得此刻需要我們衝鋒在前。”

“長大後我也成為你”

“17年後的今天,再看到您熟悉的字跡,只有對您的無限敬佩和感動……”王河在給父親的回信中這樣說。

一封家書,將王河的思緒回溯到2003年6月。那時,正在中國醫科大學上學的她,因為非典的原因被困在宿舍不能回家,父親的來信猶如一杯涼茶,讓煩躁的自己平靜下來。

王河說:“當年爸爸給我寫信,還有一個背景:當時因非典一線醫護人員比較缺,而我的夢想是當戰地軍護,於是向家裡提出休學入伍的想法。他寫信給我,提出了他的建議,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了我引導。”

17年前的那次書信,王慶友同樣印象深刻。他說:“女兒一直很自立也求上進,之前已經入了黨,但我告訴她,無論在哪裡都需要有真本領,學醫護更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後來,她接受了我的建議更加努力學習,但她這次瞞著我們報名去湖北一線,現在想來並不意外,我也能理解。”

提起這次給女兒寫信,王慶友坦言確實是因為太掛念孩子。“最近的十天,女兒才主動給我們發過兩次信息,我們知道她忙,又不能打攪她工作,乾脆就寫信吧。”他說。

17年裡,爸爸先後寫給自己的兩封信,王河稱會終生難忘。“17年前非典肆虐時,自己是被廣大醫護人員保護的對象,現在自己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接過棒參與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來”。  

暑假帶女兒去襄陽旅遊

“累是真累,從進入重症病房到換班出來,自己每天基本都是10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王河告訴記者,這是她工作在一線的常態,卻是不想和父母談論的話題。

在廣大醫護工作者的努力下,當地疫情防控形勢大為好轉。看到一個個患者治癒從醫院隔離區出來,王河表示那一刻特別有成就感,也對自己的醫者身份有了一份敬意。

王河自詡為“漢子”,但女兒始終是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臨別時女兒接她電話只說一句話就跑開了,王河知道女兒一定是躲進小屋哭了,“她說過不想要英雄,只要媽媽。”

“哭並沒有不對,在機場被別人問及孩子多大時,我也哭了。但你要知道,媽媽這是去救人,短暫的分別是為了讓更多的家人團聚。媽媽希望你長大後也能用善良去幫助他人,用你的大愛溫暖別人。”信中,王河給女兒留下這樣的話。

寒假前,王河曾與女兒約定春節後去旅遊,但突發的疫情中斷了她們的旅行計劃。她在信中向女兒保證,這個暑假會帶她去襄陽旅遊,“那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也是媽媽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王河坦言,因為有了女兒,現在她更能體會到爸爸信紙背後的想念。她在信的結尾這樣寫道:“謝謝爸爸,我一定會保護好自己,全心為患者服務,讓他們精神上有支柱、生活上有幫助,他們全部康復之時便是我平安回家之日,我相信不會太久了。”

信源:遼寧省衛生健康委

非典—新冠:十七年,兩封信

非典—新冠:十七年,兩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