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雙百”風采錄」她在抗擊“非典”中獲得英雄勳章,帶領這個小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雙百”風采錄」她在抗擊“非典”中獲得英雄勳章,帶領這個小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雙百”風采錄」她在抗擊“非典”中獲得英雄勳章,帶領這個小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當時,‘非典’的到來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是經過專業的分析後,我們知道怎樣去防護這個傳染病,就不會感到害怕。”時隔多年,談起抗擊“非典”的那段經歷,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比較醫學中心主任秦川教授仍然印象深刻。

2003年,突如其來的一場非典災難降臨中國,給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秦川正因參與並組織抗擊“非典”的藥物和疫苗研究隊伍,被國家授予抗擊“非典”英雄模範勳章。

揭開“非典”病原體面紗

在這次抗擊“非典”的戰鬥中,秦川帶領研究所科研人員承擔了科技部“非典”研究的攻關項目,全力開展病原體分離、發病機制、動物模型製作、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科研工作,在P3實驗室(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裡擺開了抗擊“非典”的特殊戰場。

這個實驗室也是猴子的“非典”病房,科研人員面對的是被感染上“非典”的猴子和裝在各種器皿中的冠狀病毒。秦川和同事們進入實驗室,要像一線醫務人員一樣穿上3層防護服,帶上眼罩和3層口罩,然後為猴子量體溫、接種病毒、抽血化驗、拍X光片,進行病理穿刺和病理解剖等實驗。

「“双百”风采录」她在抗击“非典”中获得英雄勋章,带领这个小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只要走進實驗室,最少6個小時不能喝水、進食和上廁所,有時為了完成一個完整實驗,得到一個完整數據,一干就是十來個小時。”秦川回憶說,實驗室的氣壓要保持在負40帕特,相當於海拔3000米的高度,再加上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人在裡面感覺胸口發悶,透不過氣,走上幾步就氣喘吁吁,渾身冒虛汗。

“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我們是輪班倒,有次我還發了低燒,但作為負責人就覺得自己必須要挺住。”秦川說,為了儘快出成果,大家放棄了所有的節假日休息,就連按時吃飯、按時下班都成了一種奢望。由於缺乏一線醫護人員的休息條件,每天下班後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而且經常是在深夜。

“那時我愛人還在國外,我也沒敢告訴家人,直到最後表彰我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我參加了抗擊‘非典’,現在想起來覺得最虧欠的就是家人。”採訪中,秦川動情地說,那年適逢兒子中考,但每天披星戴月的她每次回到家,幾乎都是倒在沙發上就睡著了,根本無暇照顧家庭,反而是兒子會起來煮碗麵條給她吃。

功夫不負苦心人!秦川領導的課題組從所能得到的中成藥中篩選出了對“非典”有緩解作用的藥物,成功地製作出了國際第一個“非典”動物模型,並評價了第一個“非典”疫苗。至此,抗擊“非典”的戰役才取得全面勝利。

後來兒子跟著爸爸出國讀書了,但秦川的工作性質讓她連去國外探視的時間都沒有:“非典”走了禽流感又來了,然後是甲型H1N1,然後又是H7N9……她總是“鬥爭”在一線,利用比較醫學、病原學、病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對幾乎每一種重大病原都進行過系統研究,充分發揮了重大傳染病實驗動物研究平臺的作用。

目前,通過比較醫學研究,秦川研究團隊針對每種疾病均建立了多物種動物模型的比較醫學分析技術體系。經過近20年的積累,她創制並積累了豐碩的實驗動物資源:包括國際最大的遺傳多樣性動物資源庫、亞洲第一大的基因工程大鼠資源庫、國際最大的傳染病動物模型資源庫、國內最大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

小學科做出了大學問

實驗動物學科被譽為“生命科學大廈的地基”“人類戰勝疾病的試金石”,是國家科技體系不可或缺的“支柱”:從條件反射規律的發現到大腦半球分工原理,從遺傳物質的發現到基因打靶,從抗原抗體反應發現到疫苗研製,近百年來人類每一次認識生命、戰勝頑疾,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在幕後的默默奉獻。

「“双百”风采录」她在抗击“非典”中获得英雄勋章,带领这个小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秦川指導學生實驗

秦川作為我國這一支柱性工程的“總建築師”,將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作為自己的科研使命,用33年的潛心耕耘,把一個國內零基礎的小學科做出了大學問,並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上世紀90年代,秦川從日本學習回國後,面對國內實驗動物學科全面落後的現狀,她沒有抱怨、沒有等待,更沒有到國外尋求更好的專業發展條件,而是鑽進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狹小的實驗室裡,沒白沒黑地進行科研探索。

很快,秦川敏銳地發現老年慢性病,尤其是老年痴呆症將會成為未來人類健康的焦點。而彼時,我國作為全球該病症增速最快的國家對此的研究卻遠遠落後,其根源之一就在於動物模型的缺乏。為此,她利用轉基因技術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老年痴呆症小鼠模型,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此後,她還填補了我國動物生物安全實驗室保障技術和管理體系的空白,為未來的傳染病防控奠定了科技基礎。

在實驗動物學科為醫學提供支撐時,秦川將目光轉向了交叉研究領域。在全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秦川帶領團隊推動了我國比較醫學學科的成立,成為該學科的奠基人,為實驗動物學開創了新的基礎研究領域,使我國首次在實驗動物學科理論創新上走在了國際前列。

「“双百”风采录」她在抗击“非典”中获得英雄勋章,带领这个小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秦川在三八婦女節表彰大會上領獎

秦川以比較醫學為指導,首次解決了突發傳染病爆發時病原的動物溯源問題。在突發疫情爆發時,有效縮短了動物模型供應週期:在項目實施前,“非典”病毒動物模型研製耗費了數個月的時間,而到對抗甲型H1N1病毒時就縮短為了2個月,隨後的H7N9、MERS、寨卡等幾乎都是一個月內完成研製和供應,為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今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因“完成多種傳染病動物模型攻堅,為醫學——比較醫學學科發展作出突出理論貢獻”,秦川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為未來培養科學家

“知識能克服恐懼,要減少因傳染病帶來的恐慌,需要大力加強科普工作。”採訪中,秦川說,對於她而言,科普是一份責任,是一種將自己所學分享給更多人的舉動。參與其中,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促進自身對醫學的思考,推動自身的提高和進步。

作為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的理事長,秦川總是利用這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帶領科學家走進學校、醫院開展科普活動。除此之外,她也會積極參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服務基層的活動,為邊遠地區帶去科學知識,改善邊遠地區落後的醫學觀念。

「“双百”风采录」她在抗击“非典”中获得英雄勋章,带领这个小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多次參加過科協組織的科普活動,感覺每次都挺受歡迎的。當孩子們用亮晶晶的小眼睛看著你時,你就會覺得當老師可幸福了。”秦川認為,“特別是青少年需要好的導引,這是在為未來培養科學家,也是為我們學科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為此,她積極呼籲在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裡建個青少年科普基地,“給孩子們講講這些動物的犧牲對人類的貢獻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每一個老鼠其實都是一個故事”。

目前,除了教授、科學家的身份,秦川還是《中國比較醫學雜誌》《中國實驗動物學報》和《Animal Model &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期刊的總編。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專業的醫學知識,當發現報紙、電視對一些醫學概念的解釋有誤時,秦川也總會在雜誌和書籍中進行更正,以此達到科普的目的。面對社會一些突發事件,也能夠從科學的角度給予專業解讀,並以科普的形式進行宣傳。(科協改革進行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