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這次終於有人把外賣代運營的內幕都講出來了

原來如此!這次終於有人把外賣代運營的內幕都講出來了


看這篇文章前,建議先閱讀之前的外賣代運營系列文章。

早期代運營

現在你所熟知的規模較大的代運營公司,基本上是在2017年成立的。相較電商而言,高頻次、區域性強、剛性需求等外賣市場的特殊屬性,使得外賣代運營的想象空間被不斷放大。

回到那個時間點,在市場新興時期,如何向商家收費是個問題。

後來可以知道,按月收固定服務費的模式在那個時候勝出了,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種模式弊端很多,為什麼當時在市場上盛行呢?

首先得知道,其他收費模式在當時市場上所存在的優缺點。

1. 純扣點

純扣點模式,也被認為是最健康的收費模式,按效果收費,但這種模式其實是不健康的,代運營和商家之間容易扯皮,存在嚴重的配合度問題。代運營投入了很多精力出了一套方案,結果商家認為利潤低,不願出推廣費,不肯拍攝菜品圖等原因,使得運營方案泡湯,這對代運營來說損失較大。

不過這種模式在當時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平臺代收機制,什麼意思呢?扣點只能通過代運營向商家催收,如果商家扯皮拒交,錢就收不回來了。

2.押金+扣點

既然純扣點模式,商家容易扯皮,不配合方案,那就採取押金+扣點模式,商家交了押金,就不怕不配合,也不怕不交佣金。但這種模式有個缺點,回報週期長。

因為收入完全依賴於扣點,沒有效果,就收不到佣金,浪費運營資源;就算有效果,也不能保證接下來一直有效果,需要長期投入運營精力。因此,這種模式沒人願意做。

3.基本服務費+扣點

每個月幾百塊錢的基本服務費,再加上扣點,能保證代運營的利益。不管效果有沒有,代運營的資源投入,有基本保障。這種模式的缺點是,一旦店鋪的單量上升,商家會不續約,撇開代運營。當然原因不止這些,導致單量上升也會出現很多商家不續約的狀況。

因為代運營和商家之間扯皮問題實在太多,有商家的問題,例如不願出推廣費,不願意讓利,不配合菜品圖拍攝,好評卡制定等,有代運營的問題,價格亂定,不關注店鋪,一昧付費推廣,讓利...下次會專門寫一篇關於商家和代運營之間扯皮的文章。

加上大家對外賣代運營市場的普遍看好,易收賬、回報週期短、能一次性透支未來運營提升溢價的固定服務費模式,在眾多模式中勝出了。

那最早從事外賣代運營的是哪些人呢?

主要是兩撥人,從事電商代運營、餓了麼美團系的人。

做電商代運營的,熟悉代運營的基本流程,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換了一個後臺而已,上手比較快。早期的這批人,帶有濃厚的電商思維,流量從全國性範圍轉變為區域性範圍,玩法的改變,對他們來說,短時間內還無法適應。

餓了麼美團系的人,比如做點評的,市場BD,口碑的,包括一些高層,他們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擁有更多的商家資源和平臺資源。這波人創業有先天的優勢,很多人誤以為平臺內部出來的,對平臺規則很瞭解,其實他們也不懂規則的,更不用講有多深的運營經驗。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一下他們的工作內容,有負責物流的,負責交易額的,負責轉單的,負責市場開拓的,負責商業化的,沒有一樣是做店鋪運營的,內部也沒有運營的培訓。但這些人在平臺接受的工作強度大,出來後,在工作抗壓上,團隊配合上,工作效率上,都是不錯的。

早期的代運營融資公司裡,都有他們的身影。(配圖)

原來如此!這次終於有人把外賣代運營的內幕都講出來了


那時候的運營確實好做,只要你會定價,上活動,讓美工修一下圖片,再充一下推廣,效果能立竿見影。我記得剛開始自己去店裡陌拜,答應商家有效果收費,沒效果不收費。我也是抱著試一下的心態,因為那家店月銷只有5單,店鋪質量也很差,一看就是死店。沒想到,我就做了大額滿減,把能上的店鋪活動上了一遍,第二天開始,單量就6單,15單,25單的上升了。

很快,外賣市場進入了2.0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外賣店鋪數量急劇上升,有人開始做純外賣,找那些落敗的商場、冷清的街道、城中村等房租窪地,房租便宜至少一半,訂單又能輻射整個商圈。大量的廉價外賣出現,價格戰開始興起,外賣的競爭上了一個臺階。

邁入外賣市場3.0階段的標誌,是大量品牌店開始入駐。品牌店瓜分走了很多流量,相應地,普通店鋪攬新的成本將被抬高。原本在一個商圈有1萬個人點外賣,假設這樣的一個情況,這個商圈有200個店鋪,平均每家店能獲得50個訂單。好,現在肯德基、西貝等品牌店入駐到平臺,這些店不可能一天只有幾單吧,你進餓了麼美團看看,可以發現品牌店雖然客單價高,但單量也是有幾千單的。這些單量不是憑空產生的,就是在1萬單的盤子裡瓜分的。

外賣相較堂食最大的一個優點,是翻桌率能夠無限增長。

以往的餐飲加盟,主做堂食,利潤很好計算,清楚客單價,毛利,翻桌率,一家店能賺多少錢就能算出來,很簡單,因為營利的天花板就是店裡坐滿人。

而外賣不同,只要出餐能力可以,能夠接遠超堂食數量的單子。這使得很多老闆願意壓低利潤衝單量,再者,代運營對於做不起來的店,都會選擇壓低利潤。如果是堂食,壓低利潤,老闆肯定不幹,因為利潤一低,接單數量還是一樣的,總利潤下來,房租、水電、人工開銷就難以維持了。但外賣壓低利潤,商家是會願意配合的,只要爆單,總利潤還是可觀的。

外賣市場的發展,使得加盟發生了變化。以往的加盟,門店的營業數據造假空間很大,外賣就不同了,數據是真真實實的,一家店生意好不好,看外賣銷量就可以了。

外賣數據就不能造假?造假成本很高,給你算一筆賬:刷一單,佣金和配送費是必須給平臺的,至少7塊錢,月售6000+的店,你算算要多少錢,這還不是成本高的,最高的是你要能找到這麼多人來刷,中間被平臺監測到刷單,門店還會被置休幾天。

所以,外賣數據相對門店堂食來說,造假空間小很多。

大家也可以看到,今年的加盟大多都是外賣驅動型的。外賣月銷只要達到五六千,就開始加盟,迅速複製。隨著外賣加盟模式的火速發展,外賣市場進入了4.0階段。

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嚐到了外賣加盟的甜頭後,大量開店的商家一開始就奔著加盟,註冊公司,養運營團隊。外賣更加精細化的同時,也大大加劇了競爭,從簡單的菜品,延伸到供應鏈,包材,私域,短視頻。

從外2.0階段到4.0階段,時間持續了不到3年。在這短短几年裡,一家店光光靠後臺做活動,滿減定價,店鋪裝修,能運營起來的概率越來越小。低階運營已經滿足不了,外賣需要向更高層次的運營發展。

而市面上的代運營,絕大部分做的都是低階運營。因此,每月收固定服務費的模式越來越難走,面對低成功率的外賣代運營,商家不願意交幾千的服務費。隨著平臺開放代收扣點(手續費一個點),基礎服務費+扣點模式開始興起。

低階運營的屬性沒改變,代運營的成功率還是很低的。店鋪銷量高的,不願意做這種模式,因為本來營業額高,就算代運營做的沒起色,還是需要交很高的佣金;店鋪銷量低的,願意做,因為代運營沒有做到很高的增量,能抽的佣金是很低的。

拿某洋代運營公司案例來說吧,高質量店鋪很難談,簽單的只有低質量店鋪,公司手上的客戶基本上都是銷量很低的。抽的佣金難以維持員工的工資,只能不斷消耗初期的投資資金。後來,公司開始聘請資深的外賣運營人員,一段時間下來,發現運營也沒有多大起色。面對資金的壓力,公司決定壓縮員工的成本,不招老鳥,就招小白,培訓幾天就能上崗,薪資只用3.5k。

大量低質量的店鋪,給帶來了另一個巨大的負面作用。商家看不到單量沒有起色,就會不斷去找運營人員,直至互罵。本來扯皮就多,單量沒起色就更加了,關於商家和代運營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多扯皮,之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的。運營人員一旦和某個商家長時間溝通,就沒時間和其他商家溝通,其他商家覺得運營人員不來主動找自己溝通店鋪問題,心態更加不好了,如此惡性循環。工資低,壓力大,客訴多,導致公司員工離職率很高。

最後,公司倒閉了。那麼哪些店好做,哪些店不好做呢?請參考外賣代運營系列七:商家的智商稅——銷量能保證嗎?

基礎服務費+扣點的模式很快就消亡了,只有一些規模大的代運營公司還接著做。接下來市場開始盛行押金+扣點模式,以極低的扣點和起扣單量吸引著商家。


什麼是起扣單量?原來店鋪月銷是500單,合作後,起扣單量為800單,一年到期,如果月銷低於800單,就不扣點,超過800單,超過部分扣點,比如說是1200單,那扣點的基數就是增量的400單。

低成功率,低扣點,導致公司收入無法覆蓋員工開支。再者,銷售的提成是跟商家交的押金掛鉤的,你說合作到期,公司會全額退押金嗎?事實上,押金會被以各種理由扯皮,不退還。

押金+扣點模式的代運營公司,對運營技能要求是不高的,上面已經講過,現在的外賣市場,資深運營失手率也是高的,因此,考慮到員工的性價比,公司往往會選擇小白,培訓幾天,熟悉了基本規則,就直接上崗了,對外都是宣稱運營總監。

現在很多餓了麼美團出來的,還有象撲、食亨出來的,搭上銷售出來創業,除非手上有積累的ka資源,否則也是會走上押金+扣點道路,理由很簡單,他們要養活公司。

平臺發展

不僅僅是外賣代運營難做,平臺也一樣,為盈利而發愁,美團到今年才開始盈利。

外賣平臺的盈利模式很簡單,抽傭和推廣費,物流配送基本上是不掙錢的。

對於抽傭,如何增大收入呢?兩個辦法,一是增加訂單數量,二是提高客單價。很顯然,第二種辦法是不行的,人均客單價目前還比較低,平臺還需要不量地補貼紅包,而且顧客在外賣消費從低客單到高客單,受宏觀因素影響,不是平臺能控制的了,平臺唯一能做的是引品牌店入駐,使部分顧客點高客單價的菜品下單。

增加訂單數量,分三個層面:第一,轉單,把友方平臺銷量高的店,單簽到自己平臺,那麼,這家店的忠實粉絲會跑到自己平臺來下單;第二,拓展品類,例如生鮮、醫藥等品類,儘量把本地生活品類做全,用戶想買的東西,平臺上都能點到;第三,培養外賣消費習慣,一二線的用戶外賣消費習慣已經培養好,消費頻次在不斷上升,四五線城市,包括小城鎮,他們的潛力尚大,培養好消費習慣,能帶來不少增量。

再來講講推廣費,最常見的推廣是競價推廣cpc、發券、鑽石展位。推廣的本質是流量重新分發,在自然排名中,流量的分發是最原始的,依據店鋪的銷量,評價等因子,但周邊有這麼多店,一個用戶頂多瀏覽20家店,如果沒有流量的重新分發,會導致強者愈強,看不到的店就永遠看不到了。這對平臺和用戶都是不利的,於是出了最早的競價推廣、發券、鑽石展位等付費推廣工具。

後來陸續出了其他付費推廣工具,例如津貼聯盟,它就是一次流量的重新分發,點進津貼聯盟的入口,裡面的店鋪都是重新排名的。如果流量池是固定的(不增長),平臺推出再多的推廣工具,只是對平臺有利,對商家來說是變相盤剝。在零和博弈中,一方增長,必定導致另一方減少。

還有像袋鼠店長一類的付費工具,它其實是收回一部分權利,再開放更多的數據給商家,餓了麼的商情參謀之後開放,會和美團的袋鼠店長差不錯。

此外,平臺還在不斷開發其他業務線。

原來如此!這次終於有人把外賣代運營的內幕都講出來了


我分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講,橫向的做生態,例如取送件,貸款,辦信用卡,衍生服務(開放商標註冊、社保公積金服務等入駐);縱向的做供應鏈,食材供應,如快驢、美菜,加盟,如招商薈,開放代運營、餐盒、設計等入駐。美團更狠,搞了外賣運營師的培訓證書,外賣代運營的市場也要分一杯羹。這張證書有點水分,對於個人來說,沒多大作用,但對代運營公司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宣傳點,可以向商家展示,公司的運營人員是官方認證的,非常專業。

內憂外患

天眼查上搜了一些行業裡知名的代運營公司,發現高層人員變動比較大,內部矛盾嚴重。原因呢也簡單,如今亂象叢生的代運營市場,錢越來越不好掙,行業裡攪屎棍多,代運營的名聲被搞得越來越臭。面對慘淡的業績,跟其他代運營公司一樣,走押金+扣點模式呢,還是發展新業務,或是說縮減員工開支呢,內部會出現很嚴重的矛盾,背後有資方的,矛盾會更加激烈,資方只會催著你前進,把盤子做大,儘快盈利,或是讓下一輪投資接盤。

在低階運營的範疇內,代運營僅僅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請參考系列三:資本被套牢的外賣代運營市場。

今年雙十一,餓了麼引入了直播,意味著外賣運營還會進入5.0階段,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多次看衰代運營行業,但只是當下的,外賣代運營行業永遠不會死,邏輯很簡單,人們以後點外賣是剛需。至於,外賣5.0階段會是怎麼樣的,我們下篇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