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六兒萬軍踏破即墨營 高允中率眾堅守即墨城

即墨古城東撙以後的1400 多年間,發生的大小戰亂到底有多少次,因為年代久遠,都被歷史煙雲湮沒了,極少留下文字記載,即墨地方誌記載的第一次城池攻防線,發生在明朝正德七元1511 年)的春天上。

劉六兒萬軍踏破即墨營 高允中率眾堅守即墨城


劉六兒萬軍踏破即墨營 高允中率眾堅守即墨城


劉六兒萬軍踏破即墨營 高允中率眾堅守即墨城


中國老百姓俗稱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一任主子,這是一個吃、喝、縹、賭、玩全佔的賴蛋,他的祖宗給他留下這麼一份好家業,到了這時由他說了算,他不折騰個烏七八槽那才一怪呢!千年的國家政治史,名目繁多的各種社會形式都是家天下;就是老子打下天下,子子孫孫無論能耐如何,就是痴廝膘子,也要一代代的繼續下去當皇帝,由不得平民百姓說一個不字,你說這樣行嗎!所以這種獨裁專制歷朝歷代都是明君出的不多,無賴敗類昏君可真出了不少,多少混蛋皇帝連個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可就人模人樣的坐在了金鑾殿上,試想一個數口之家攤上這麼一位置全家人死活於不顧的主子當家,遭殃的只是一個家庭幾口人罷了,如果一個上千萬、億萬人口的國家攤上這麼一位踢、蹬、摔、砸大事不幹的萬歲爺,下面的大小官員們也緊忙活著向自己家坐摟,其廣大老百姓悲慘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狗尿苔子不濟長在金鑾殿上”,人家是龍子龍孫,正宗嫡傳啊,所以英明聖上的所作所為由不得百姓半點埋怨,只有逆來順受的份了… …

劉六兒萬軍踏破即墨營 高允中率眾堅守即墨城


有什麼主子就有什麼奴才,這不,在壞太監劉瑾和姦臣錢寧的引領卜,這位正德皇帝專幹一些偷雞摸狗、踹寡婦門子的下流勾當,妓院賭館成了他經常出入的場所,酒樓歌妓他一玩到天明,而一上金鑾殿辦理軍國天下大事,可就蔫裡巴卿打起了盹兒,一點兒精神頭兒也沒有了,你說有這麼一位英明偉大的聖上給天下百姓當家作主,天下安能無事!自從這位皇帝登基後,從北京城到全國各地,大小官員那可真是雷厲風行、上行下效,一時間吃喝嫖賭、貪汙受賄成風,放官賣爵上下風行。國家政體混亂到這個份上,你說還有幾人為民真心辦事!?所以在這個兔崽子坐殿的十六年裡,全國各地是無時不亂,沒有一年不發生災荒,廣大飢寒交迫的貧民百姓賣兒賣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華夏大地猶如一捆乾柴,只要一碰上火星,就會熊熊燃燒起來,當時發生在山東北海的“劉寇劉六兒之亂”,也就在情理中了。

正德五年底上,今河北省霸縣人劉六兒聚合了十八騎人馬,劫掠行人,侵犯村落,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繼之,發展到數百人,一路東來襲破了高密縣城,一位就是十五、六天,而鄰近州、縣卻一無所知,你說奇也不奇?這時的人馬已發展到數千人,一發而不可收拾,便索興大弄了起來,一路東進連破昌邑、平度,攻膠州不克後,便前來即墨地界掃蕩。當時的情況是省府派出進剿的官兵,皆不敢與之交鋒接戰,只取觀望之勢跟在劉六兒人馬屁股後徉裝進剿,實則擾民。

劉六兒人馬七窺即墨地界,沒敢對即墨城下手,這是因為當時即墨城北八里有即墨營(今營上),為明朝初年山東所設防倭三營之一,哪三營?這就是山東和江蘇搭界的安東營,即墨營、文登城北的文登營,各相距四百里,長年駐有精銳步、騎步1200 多人,負責沿海四百里內防務,即墨營和即墨古城近在咫尺,遙相呼應,戰時可以互相救援,劉六兒攻取怕有閃失,所以多次試探一直沒敢輕易下手。

經過多次試探的劉六兒,時日一長不覺焦躁了起來,這位綠林好漢對部下嘍羅們大發脾氣:“一座小小的即墨城有什麼了不起的,它不就是仗著有即墨營給它做保鏢嗎!今天弟兄們一起努力,首先拿下即墨營,然後再來踏平即墨城不遲,弟兄們!向即墨營進發!”公元一千五百一十一年的舊曆三月十七日這一天天還沒亮,劉六兒集中了手下的五萬多人馬,把即墨營圍個鐵桶一般,一場惡戰迫在眉睫。

當時。即墨營的指揮官是登州衛(蓬萊)指揮使正四品武官李勳,副指揮官是正五品武官楊繼宗,他兩人一看劉六兒人馬趁天還沒亮鋪天蓋地前來偷襲即墨營城駐軍,急忙把營中兵馬集中起來到西門外列陣禦敵,你說這一千多人馬比起五萬來相差數十倍,列的什麼陣勢啊,應該堅守城垣抗擊才對,那樣才能保存自己不受損失。只會正規作戰的官兵倉促之間還沒等列好陣勢,就被劉六兒的馬隊從左右兩側夾擊,一頓橫衝直撞把陣列給衝了個亂七八槽!劉六兒仗著人多勢眾,步、騎人馬把營兵團團圍在核心,這一千多官兵猶如飛蛾撲火一般,時間不長,主將李勳被數十敵騎圍攻力戰身死,副將楊繼宗受傷逃跑,部下死傷殆盡,營城被劉六兒大軍一踏而平。

營城即平,猶如撤去了即墨城的屏障,剪去了即墨這隻大鳥的翅膀,再下即墨城,可謂囊中取物了。劉六兒人馬把營中軍械糧草一掃而空,把搬不動的房屋放上一把熊熊烈火,然後乘著大勝一鼓作氣前來攻打即墨縣城。霎時間,那漫山遍野疾走突奔的數萬聲馬,喊聲震天,呼聲動地,真個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大有一口把即墨城吞掉之勢。

時任即墨知縣的高允中是山西太原人,“自古名將多雁代”,歷史上山西大部地處和西北少數遊牧民族的結合部,常年戰事不斷,廣大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的漢族人民為了抵禦外來侵略,人們習武成風,歷代許多武將世家均出自這裡,如李淵、李世民家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楊繼業、楊延昭家族等。高允中的先祖也多是武將出身,他出生於這個武將世家,自小受家風薰陶,也是一把騎馬、射箭、使槍格殺的好手,練就了一顆大敵當前處事不驚的雄心壯膽。允中不但武藝過人,還是學堂裡的優材生,正德初年在省城鄉試時,以優異成績高中舉人,被時在山西巡按任上的即墨藍章發現是一個優秀人才,足可任一方守土之官,便向上一力舉薦,初放任福山(煙臺)教諭,份內工作乾的卓有成效,正德四年上,升遷即墨知縣。

事發之前,高允中在即墨三年任期屆滿,正進京述職,這三年上他在即墨幹得不錯,政績可佳,朝廷又連放他一任即墨父母官。在回即墨的路上,他看到沿途數座州、縣被劉六兒攻掠,大批進剿官軍望敵生畏、畏足不前,養得劉六兒勢力一天大似一天,眼看波及到即墨縣界上,他策馬疾返即墨城後,緊急動員城中各行各業鄉紳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日夜加緊修治城池牆柵,郭樓吊橋,趕造各種守城器械。不出倆月,高知縣把個即墨城修治的壕闊水深、牆高樓偉,儼然一座禦敵雄城!在修城的同時,他又嚴令城中駐軍嚴加把守道口城門,盤查過往行人,嚴防奸細混入城中刺探城防虛實。這時城中的青壯年都被編組為伍,上操訓練,熟悉使用各種守城器械。又把城牆按輕重緩急分成數片,每片都有軍人、衙役和百姓若干人白黑負責防守,城門、吊橋均山官兵重點把守,閒雜人員一律不得靠近,外出幹活的百姓們晚出早歸,嚴禁出入劉六兒人馬活動地區。由於高允中採取了以上諸多防禦措施,劉六兒的細作無隙可乘,所以大隊人馬一直未敢近城窺視。

這次劉六兒趁夜偷襲一舉踏平了即墨營後,那可真是軍威大振,瘋狂極至啊!那黑壓壓的五、六萬人馬卷地而來,轉眼之間把即墨城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鐵桶一般,只見城下萬頭攢動,嗷嗷直叫,讓守城軍民趕快開門獻城,可免一死,如若不然,餘火沒滅的即墨營城就是榜樣,何去何從,速作選擇,如頑抗到底,城破之時,定殺得城中雞犬不留!

這天午夜過後,正在城牆上巡查的高允中和駐軍守備官聽到北面即墨營一帶喊殺連天,繼而火焰丈起,大火映紅了半邊天,接著劉六兒人馬鋪天蓋地而來,料知大事不好,營中官兵不濟事了。為了穩定城中軍民共同禦寇的決心,披掛全副鐵盔堅甲的高允中手執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渾鐵大刀,在西門樓上對守城的軍民發誓說:“即墨城和即墨營唇齒相依,營已破,城也危在旦夕,在這危難時刻,大家不要驚慌!有我堅固的城池和眾多軍民百姓的共同守禦,只要大家風雨同舟、患難與共、萬眾一心,一定會守住城池的!我高允中身為一縣之長,身負朝廷重任,願與大家同生死,共患難,誓與城池共存亡!當時城中的情況是:常駐官兵不過三百,加上縣衙人員和營破逃來的官兵,總數不足千人,城中常住的百姓加上躲亂住進來的四關百姓,也不過萬人,並且老弱婦女佔了多半,城中就憑這點人馬,和劉六兒四、五萬人馬對抗,要想保住城池談何容易!高允中又對站在城牆上嚴陣以待的軍民大呼道:“大家不要驚慌,要沉著應戰!營兵沒有防備才招致失敗,我場中軍民早有防備,難道還怕他不成!”說完從鼓手手中搶過槌棒,親自敲擊大鼓,激勵守城軍民的戰鬥意志,奮起英勇殺敵。

劉六兒見城內軍民拒不開門投降,敢於和他們對敵,頓時大怒,立即下令一起向城上射箭,箭簇落在牆頭埤諜之間,厚厚一層堆積的如刺猾皮一般!開始的時候,城上軍民見劉六兒人馬鋪天蓋地而來,大有一口吞掉即墨之勢!自從唐賽兒起義至今一百多年來,久無戰事發生,哪個見過這種陣勢?許多人嚇得屁滾尿流,膽子更小的禁不住嚶嚶哭了起來。後來大家見高縣令豪氣沖天,置生死於度外,在城上冒著箭雨來回疾走,指揮大家殺敵,人們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眾口一致大呼殺賊!箭矢石塊、滾木擂石、青磚大瓦像雨點一般向城下砸去,一時間城下哭爹喊娘,攻城人馬死傷無數,那股兇焰頓時被挫了下去。

就在城內的青壯人等都在牆上戰鬥的同時,城裡的老弱婦女和孩子們也在加緊向城上運送武器彈藥和磚瓦石塊,把熱氣騰騰的飯食送到每一位守城軍民

的手中。城中所有軍民抱定一心:有高大人帶領,一定能守住城池,免遭劉六兒的燒殺蹂躪!就是自己流血戰死,也在所不惜!

自早晨七時至下午五時,攻城人馬一無進展,看著城下的大片死屍和哀叫不止的眾多傷號,劉六刀下一個被稱為“大王“名叫朱輔的頭領不禁勃然大怒,數萬人馬竟然攻不下一座小小的即墨城,真是一群廢物!憤恨不己的這位大王騎著高頭大馬,穿著華麗綢緞袍服冒著城上的銃炮矢雨,親自指揮攻打東門。一時間東門上下喊聲震天,炮石之聲撼地,中彈著石者慘叫之聲不絕於耳,城下大有在所不惜用死傷者墊起登上城頭之勢!高允中一看東門打成了白熱化狀態,急忙提槍挎箭登上東門樓去親自指揮戰鬥,他向城外一看,一眼看到那個穿著錦袍的朱大王騎在馬上正在狂呼亂叫指揮嘍羅門攻城,一幅驕橫狂妄的歹毒面目躍然城下,高允中看得肝火倏起,他斜倚窗壁,引弓搭箭,咬緊鋼牙,掄圓雙臂,扯滿弓弦,使足氣,”嗖“的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中這個大王門面,這一箭好準好狠啊!深深的扎進了朱大王的腦殼中去,只見他兩手一拃挲,當即栽下馬去一命嗚呼了。城上軍民見狀,群情振奮,高呼殺敵,勇氣倍增。

劉六兒數萬大軍從日出到日落忙急了一天,不但沒有拿下城池,還損失了一位得力干將和數千嘍囉,再看城池固若金湯,繼續糾纏下去也不佔半點便宜,這時的劉六兒像個池了氣的皮球,灰溜溜的領著挫盡銳氣的嘍羅們向北撤去,偷襲打開了萊陽城來解對即墨的忿氣。

高允中英勇無畏率領城中軍民禦寇保城、一時被傳為佳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即墨的父老鄉親為了表示感謝之情,在時任陝西巡按的藍章回鄉省親時,特請他撰寫了一篇《禦寇記》的表功文章,鐫成碑文立於衙前,以示後人永世不忘高大人帶領軍民禦寇保城的英勇壯舉。

那次戰鬥至今己歷經五百多年,石碑雖然早已仆倒消失,但《 禦寇記》 一文卻收入了即墨的縣誌中,使後人知道那場戰事的來龍去脈……(選自李知生《即墨古今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