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所作,此時的詩人正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詞的上闋敘事,著意渲染詩人醉態,下闋抒情,主要敘述其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全詞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暢達,不飾雕琢,尤其是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句。

由於剛剛經歷過一場政治風波,此時的蘇軾可以說是劫後餘生,但他並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了一種超然與曠達。時而竹杖芒鞋遊走于山水之間,時而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這首詞也正是他寄情山水之間所體悟出的哲理。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生命本就源於自然,生活也應該復歸自然。蘇軾的詩詞源於生活,融入生活,又高於生活,蘇軾的偉大也就在此處。蘇軾的一生中並非沒有對功名的熱切追求,然而世事無常,在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後,他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從容的放下。

浮世萬千,塵海茫茫,縱使金玉滿堂,卻抵不過一個人心靈的遼闊與豁達。正如《道德經》中所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大道至簡,只有收斂起鋒芒,解開外物的糾纏,才能達到“和光同塵,無慾無求的淡然境界。這一點,蘇軾真正地做到了。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蘇軾的豁達是對紅塵榮辱的釋懷。如蘇子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外物的好壞所帶來的喜樂終究是短暫的,生命的常態本就應當是平靜。

所以,當他看破了世俗紅塵的蠅營狗苟,當他從虛幻的追求中解脫出來之後,便可在塵世的彼岸找到一個永恆的心靈家園。從此,無論陰晴風雨,都將讓他以如蓮的心,靜看世間花開花落。心如止水,方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歸隱於心,方能“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的豁達,是以一顆平常心去待人處事,從容地面對困境,坦然地去擁抱生活。正如《道德經》中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世間一切過於激烈迅猛的事物都難以持久。

其實,人生的煩惱就好比一勺鹽,倒入杯中水會很鹹,倒入水塘裡就沒有味道了。所以,我們對煩惱的感受,最終取決於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中。如果因為這短暫的煩惱便陷入到無限的困苦中去,那人生的天地就窄了。而蘇軾的豁達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也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與從容。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在自然之中,陰晴風雨皆為常事,在人生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命中的得與失都是在不斷交換,只要以淡然之心對待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