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打开陕西省地图,你会发现陕西南部宽、北部窄,像一把巨大的钥匙,榆林,就处于钥匙的顶部,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明长城,横贯榆林七个县区,把沙漠、草原、黄土、黄河串接了起来,成为长城沿线独一无二的景观。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村东流过,岸边矗立的一段黄土城墙,就是榆林明长城。和山西一样,在陕北,长城也称作边墙,所以,墙头村的村名就来源于长城,至今,村里不少上了岁数的人还把村子叫做“墙头起”,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这里就是陕北明长城开始的地方。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明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四万军士,历时4个月,修建起东起府谷,西抵定边的延绥镇长城,后称榆林镇长城。榆林长城多为夯土结构,别看是土砌成的长城,可它的功能、作用照样不容置疑。

墙头农业产业园区副主任杨波:

这个是用土做的,夯实了以后浇一层米汤,然后再夯一层,这样就比较结实。刚开始修起来的时候,老百姓对这个还是比较质疑的,它到底能不能抵御蒙古的铁骑,后来在1482年的时候,蒙古铁骑进来以后它就出不去了,很坚固。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如果把榆林比作钥匙的顶部,府谷墙头村就是钥匙的尖尖儿,不仅长城、黄河在此交汇,晋陕蒙三省区更是鸡犬声相闻: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墙头村,一鸡鸣三声

榆林明长城有两条边墙,一条是“大边”长城,一条为“二边”长城,“大边”用于隔外,“二边”用于限内,两条边墙同向并行,中间相距不一,多在20至30公里之间。据考证,墙头村的长城是“二边”长城,“大边”长城在墙头村北面的大辿(chan)村,与对岸山西河曲县灰沟营长城隔河相望。大辿(chan)村内的保河台为榆林长城东起第一台。作为府谷八景之一的莲花辿就在大辿(chan)村村西。据府谷县志记载,莲花辿这一名字还是康熙皇帝御赐。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在明代,府谷境内的“大边”长城有的地方设有“关口”,长城之内称为关内,俗称“口里”,长城之外称为关外,俗称“口外”,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被叫做“西口外”,简称西口。


墙头村原村支部书记王清玉:

咱们这是“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女人挖野菜,男人走口外”口外就是蒙古地,生活维持不了,非得到口外打工挣钱,在走西口的时候,从麻镇出去,(到)古城,再到沙圪堵准格尔旗,就从内蒙上去了(出去了)。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一鸡鸣三省” ,陕北长城墙头起

交错的山梁沟卯,横亘的黄河天堑,并行的“大边”“二边”,曾经阻碍了人们的脚步,为了活命,先民们历经千难万险,不得不走西口;今天,为了繁荣发展,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当年作为陕西省“一号工程”的沿黄公路,把原本交通闭塞的墙头村和陕西全省连接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