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三光”政策為什麼失敗了?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殺光、燒光、搶光”絕非字面含義一樣簡單,答主想以三個成語來解釋三光政策的核心內涵:涸澤而漁、兔死狐悲、殺雞儆猴。

日軍的“三光”政策為什麼失敗了?

1、涸澤而漁對游擊隊活動的村落全部實施徹底的“三光政策”,日軍能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日軍會這樣做嗎?答案是否定的。

可以滅村,可以清鄉,也可以屠城,但日軍不是蒙古騎兵,只要有草原就能生存。日軍需要糧食、牲畜、煤炭和鋼鐵,這些資源僅靠掠奪是根本無法滿足要求的。日軍需要青壯年勞力參與生產,源源不斷的提供戰略物資,而非殺光他們。涸澤而漁,不符合日軍以戰養戰的總體戰略。

2、兔死狐悲或許有知友會說,日軍可以只在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實施三光政策。很抱歉,游擊隊本身就是兵民結合的產物,誰能確保哪裡是絕對的安全區呢?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放過一個的濫殺無辜,無助於日軍穩定地方統治。

況且,稍有反抗就滅人滿門的暴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三國曹操一怒而屠徐州,結果導致日後荊州百姓聞得曹軍兵至,扶老攜幼跟隨劉備逃亡。日軍若每至一地都片瓦不留,那麼無論根據地還是佔領區的百姓別無選擇,除了逃亡就是反抗。兔死狐悲,將導致日軍在華統治的全面崩潰。

3、殺雞儆猴因此,三光政策在推行中,日軍通常以摧毀根據地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沉重打擊根據地糧食生產,以經濟封鎖遏制抗日武裝的活動;同時,將黨政幹部和抗日積極分子及其親屬列為主要屠殺對象,震懾當地百姓,使之不敢同情和支持抗日活動。

日軍三光政策罪行累累,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但通過屠殺製造大面積的無人區,並不符合日軍的侵華利益。

日軍的“三光”政策為什麼失敗了?


在三光政策的打擊之下,各根據地面積緊縮,部隊減員嚴重,糧食布匹奇缺,抗日形勢遭遇嚴峻挑戰。
各根據地被迫採取應對措施,經過艱苦奮戰最終粉碎三光政策:
1、各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生存條件;
2、通過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手段同日軍周旋,維持戰略空間;
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游擊隊和武工隊重點剷除漢奸、打擊偽軍,將日軍殺雞儆猴戰略化解於無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