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為什麼傍著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

於無聲處34


作為古代中國無比重要的人工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一樁十分有趣的特點,就是“傍著湖”走。

怎麼“傍”?京杭大運河全程1794公里的航線,更經行大小湖泊68個,諸如“太湖”“蜀山湖”“微山湖”“鑑湖”“洪澤湖”等著名湖泊,都分佈在京杭大運河沿線兩側,還有460多條水渠,將它們與大運河牢牢連在一起。更有各類人工水庫湖泊,一路“伴”在大運河身邊。可以說,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歷史地位,就是這些湖泊“託”起來的。

如此奇特形態,自然也叫一些後世讀史者嘖嘖稱奇:既然京杭大運河靠著湖泊這麼近,那麼直接打通幾個湖泊,用湖面做航道豈不是更好?為何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寧可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挖掘維護大運河,卻沒想過利用現成的湖泊?

這想法,乍一看去很美,但仔細看看,卻是嚴重的不現實。

因為京杭大運河的意義,並非是旅遊觀光,卻是扛起中國曆代南北地區的物資輸送。這個關乎國運的大事裡,航運更不能有半點馬虎。倘若直接利用湖泊搞運輸?就算將幾個湖泊全打通,不靠譜處也是一抓一把:首先是水文條件,別看大運河這條線上,各個湖泊都水量充沛,但只要季節氣候不對,枯水期就難免到來。哪怕有一處枯水,整個航線就要癱瘓。“斷供”的王朝,這年就得喝西北風。

同樣不靠譜的,還有安全問題,古代的造船技術有限,趕上風大浪大的時節,湖泊上搞運輸,就是嚴重的“不可抗力”。船毀人亡的悲劇歷代都不稀罕。而且茫茫湖泊,更是“水匪”們的最愛。中國幾大著名淡水湖泊,古代時常是“水匪”“水賊”的出沒處。單看幾大古典名著裡,水匪們殺人越貨的故事,就衍生出不少“勁爆”劇情。放在真實的古代史上,大批運送物資的船隊,常年在湖泊上穿行,幾乎就是給水匪送肉,風險性十分高。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各地風調雨順,而且湖面上風平浪靜。但這條航線的目的,既然是為了物資輸送,那就首先要講效率。航線上的每個地點,都必須是位置最佳的物資中轉地。整條線路的距離設定,更需做到極度高效。可只要看地圖就知道,倘若只是簡單粗暴的把各大湖泊連接起來,就算其他一切條件都是最佳,這航線,也是白走了太多冤枉路,運輸成本滾雪球增加。

所以,修築一條大運河,看似是“笨辦法”,卻是古代的中國人,做出的極其智慧的選擇。

但雖然“用湖泊搞航運”不現實,但在京杭大運河的整條航線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卻是大運河安全運轉的最重要依靠。

湖泊的一大重要意義,就是給大運河提供充足的水量。這一點,也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千年歷史上,一樁從來燒腦的難題。作為一條人工運河,只要管理者稍一疏忽,斷流就是常見事。戰亂時代大運河的癱瘓,更是史不絕書。而在運河的開鑿與修復過程裡,湖泊就是運河最重要的依託。歷代的工程牛人,只要碰上“開河”的大事,無不為“傍湖”絞盡腦汁。

典型的,比如元朝科學巨匠郭守敬。他在受命重開京杭大運河時,就撞上了“沒水”的難題。彼時的元大都缺少地表水源,走遍燕山山脈的郭守敬,好不容易發現了白浮泉,可海拔只有55米的白浮泉,怎麼引到元大都的河道里?郭守敬的辦法是,先開闢水路,把白浮泉水引入大湖甕山泊(後世的昆明湖),然後從甕山泊向東南開出航道,終於令京杭大運河再度貫通。

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開闢的這條河道,到20世紀五十年代時還發揮了大用。當時的北京至密雲水庫的引水渠,幾乎與郭守敬開闢的河道完全重疊,成功解決了北京老百姓的吃水難題。一個“傍湖”的智慧,造福後世數百年。

但在京杭大運河的航運裡,僅“傍”個甕山泊顯然不夠。比如在會通河河段,由於地理條件惡劣,縱是靠近汶水,河道也時常斷流。於是明朝永樂年間,“傍湖”的技術再次升級:明朝工部尚書宋禮率領三十萬民夫,在會通河沿線依據地理形勢,修築堤壩水庫,以三十八處水閘,操縱整個會通河的水量。同時掌督漕運的陳瑄,也在南旺湖加築長堤,增設47處水閘,運河流量從此大增,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量,一口氣突破五百萬石。

更重要的意義是,從此之後,這種依託湖泊儲水引水,以水閘操控運河流量的“傍湖”技術,就成了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的法寶,不但結束了大運河“靠天吃飯”的歷史,更是人類工程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明末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就以生動的筆墨,記錄了京杭大運河沿線繁華的經濟與富庶民生。以及這繁華背後的科技力量:那一處處操控水量的水閘,讓船隻“藉助其所產生的流力運行。”

甚至,乾隆年間訪華的英國馬噶爾尼使團,將大清方方面面吐槽個遍,卻還是對京杭大運河讚不絕口。那些操縱運河流量的水閘“構造非常簡單,容易控制”。對會通河的“傍湖”技術,他們驚歎之餘,還做起了科學測試,將木棍投入水中,測定水的流向與運河的操控原理。在那“康乾盛世”的晚期,卻還有這依舊強大的“傍湖”技術,撐著大運河的繁榮,也撐起封建末世的大清,一抹別樣的餘暉。

但無論盛世衰世,掩映不住的,卻是“傍著湖”走的京杭大運河,在古代科技條件下,那偉大的智慧與心血。無論興衰,無論歲月滄海桑田,只要正視歷史,只要懂得傳承,一個能夠造就如此偉大工程的民族,必然,是一個充滿著智慧與力量,擁有美好明天的民族。

參考資料:晁中辰《明成祖傳》、蔡桂林《中國運河史傳》、胡夢飛《明清時期外國人視野中的京杭大運河》 、李玥,張金池,林潔《京杭大運河沿線湖沼溼地變遷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