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現中國畫的畫勢魅力?

藝蟲爬牆


中國畫有“氣勢”一說,氣勢雄偉,氣勢磅礴,氣勢是畫面博大深遠的代名詞,在中國畫來說,泛指山水畫,狹義來講,是指北派山水畫。


我們都有這樣的認知:北派山水氣勢雄偉,磅礴大氣,是指山水的構圖,咫尺之間,一覽眾山小;北派山水畫的用筆剛勁有力,如刀削般的斧劈皴,筆筆見力,夯實了山形的張力,從構圖,從用筆,引導出中國山水畫的氣勢,既畫勢。


要表現中國畫的畫勢,追蹤中國畫裡的北派山水,從大山大水構圖出發,加以雄姿的筆墨,畫勢自然而來。


中國畫的畫勢蘊含深邃的氣韻,“勢”既“韻”,有氣才有勢,有勢才有韻,有韻才有味,畫面的開合之間,畫面的筆墨點綴之間,無不帶出一個“勢”。畫勢是有動態感覺的“韻”,受制於中國畫家的運筆運墨之“氣”,有氣才有勢,有畫才有勢!


陳莊水墨畫家


古人講畫時強調:“畫之氣韻有發於筆者,有發於墨者。發於筆者最上,發於墨者次之。”

畫家在下筆時是用心使腕運動,以一種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驅使筆墨,運筆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筆的力度有兩種內涵:一是功力;一是氣力。就繪畫而言,功與氣是畫面主體生命力的擴張,從而形成一種勢。

勢使筆墨線條具有能動的力量,它潛在或外在地表現出力的形態及流向,並使其在繼續間隔的交錯中體現出韻的節奏情致,使畫面超越物象的某些特徵。

古人說,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就山水畫而言,佈勢在於造險,陸儼少說:“四平八穩,則不見氣勢。破平之法,是在險絕。”那麼“險絕”相比平穩狀態,就是畫面張力的衝擊,是千仞之山的險峻氣象。

筆墨呈現“勢”的藝術形態與客觀物象的表象有著巨大的差異,勢不僅僅體現物象形象的結構、姿態,它超越物象的一般性,是物象之外的生命擴張力。








陳星席


在實踐中多摸索,多用心思考,利用橫線,豎線,斜線在畫裡的作用,去構圖,疏密,去調整畫面,我的實踐經驗,和大家分享,謝謝。











張完平972


國畫所謂的“勢”,是指在繪畫中描寫對象的氣勢,是繪畫中一種飛揚的、躍動的態勢,呂鳳子在《中國畫法研究》中稱之為“力的奮發叫勢”。但是,“勢”不是畫面中的具象,是蘊含於“象”中的富有美感的神理。歷代畫家都十分重視“取勢”、“得勢”。唐吳融《壁畫折竹雜言》有“枯纏藤,重欹雪,渭曲逢,湘江別。不是從來無本根,畫工取勢教摧折。”之句。畫折枝竹,原來是為了取勢,古人即使是畫枝折枝,也必須取”勢”,說明勢在畫中的重要性。近代陸儼少的《學畫微言》專列“取勢”一節,他論述構圖時說:“第一要注意取勢,一眼看去,聳神驚目,就能抓住人。”

在國畫創作中,無論是山水,人物或是花鳥,首先要注重取“勢”。

比如在山水畫中的虛勢,畫出遠山迤邐,留出大片水面。圖虛實結合,繁密中見空靈,即極有遠勢。山水畫家又往往假雲煙吞吐以追求“勢”的美學效果。比如描畫連綿不斷的群山,畫出雲霧瀰漫、峰巒若隱若現的景象,畫出煙雲吞吐之勢,這便是取勢的美學特徵。

花鳥畫家也很注重“取勢”。比如畫墨竹在風中掀舞之勢,或用折枝之法,畫出松、竹的枝葉和梅的疏花,著意表現它們秀雅、清韻之勢,充分體現“畫工取勢教摧折”的妙處。畫人物也須“取勢”,沈宗騫《人物畫法》說:“夫行往坐立,向背顧盼,皆有自然之態,當以筆直取。”便是人物畫取勢之道。








雲壑聽泉


“置陳佈勢”(顧愷之)涉及的是章法,就是“經營位置“(謝赫)的問題。西畫叫構圖。

一幅畫形象好,且安排得巧妙,色彩、位置、虛實、疏密恰當,自然相融相映,氣韻生動, 讓讀者遠看動心,近觀心動。

置、陳、經營的能力,關係作者的學養與人品。

吾師談構圖說到“九朽一罷”,很多作者對喜愛的畫材,往往一題多畫——好的構圖不易得到。

無論人物、山水、花鳥要感動人,形象、筆墨、題款、印章都要一併思考,從而形成“勢”,讓讀者感動。








塗之人995


大寫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