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里相當幾公里,如何算?

東飛50


1海里(Nautical mile)等於1.852千米(Kilometre)或1.15英里(mile)。最早“海里”的值並不固定,在航海圖中以子午線上的緯度改變來度量,但是地球並非標準球體,1度的距離並不完全相同。1929年國際水道測量會議上宣佈,國際標準的1海里等於緯度44°子午線1分的長度。1954年美國決定採用這一國際通行標準,1972年英國才使用該標準。

圖、從上之下為1公里、1英里和1海里的對比

早在1800年前,就出現了海里和裡格(200~300年前使用的海上測距長度單位,1裡格等於3海里)。最初1海里等於1.828千米,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圓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略扁的橢圓球型體。所以在不同緯度的子午圈1分弧長並不一致,海里在赤道上最長,1海里為1.961千米。

我們看到海里會隨著緯度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採用這種技術方法,會造成很多混亂。在沒有統一標準之前,大家各自為政。英國就將48°05′緯度線1分的距離定為1英國海里,它的值是1.853千米。

此外還有“赤道海里”和“地理海里”的說法,前者是地球赤道1分的長度,1海里約等於1.855千米。後者將地球考慮為圓球體,將赤道1/15°作為1海里,它的值為7420米。海里並不等同於英里,兩者之間的比值為38:31。通常航線中會使用海里單位,航天、航空會使用英里單位。計算船舶行駛速度或潮流的速度時,通常會使用“節”(Knot)來表示(1節等於1海里)。


航空之家


從長度上說,1海里約等於1.852公里。所以就會有人覺得比較奇怪,為什麼好好的公里不用,要用海里呢?

很簡單,因為海上是個非常特殊的環境。你就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時候,茫茫大海,什麼參照物都沒有,你要怎麼才能夠知道你在什麼位置、在往哪裡航行、又走了多遠呢?這個時候我們只有藉助兩樣東西:羅盤和六分儀【就是上面這張圖裡面的兩樣東西】。

羅盤是讓船知道自己在往哪個方向上走,而六分儀則是用來讓自己知道走了多遠。

六分儀的原理可以看下面這張圖,但凡看到太陽,那麼不管在什麼地球的什麼地方,都是可以知道“正午”是什麼時候,就是太陽處於最高位置的時候,測量一下太陽到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然後再配合一定的轉換,就可以得到自己在地球維度的位置。

所以說,在大海上,只知道昨天正午我們在維度x的位置,今天正午我們在在維度y的位置,那麼顯然,我們走過的距離就應該用這兩個緯度的差來表示。

但是角度就是角度,角度怎麼變成長度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走過的角度只要乘以地球的半徑就可以得到走過的長度。而六分儀上最小的角度單位是一分【圓被分為三百六十度,每一度有六十分,每一分有六十秒】,所以六分儀上每走過一個刻度【也就是一分】,就是走了:

l=2*pi*R/(360*60),其中R是地球半徑,實際值為6371km,帶進去之後就可以知道,l=1.852公里。

一海里,就是六分儀上船走過了一個刻度所對應的距離。由此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是多麼足智多謀。


SilentTurbine


海里,或浬(雙音節字,讀作“海里”)、海浬、海哩,是一種用於航海或航空的長度單位,通常等於國際單位制1.852千米。沒有統一符號,通常是nm(nautical mile; nm亦為納米符號),NM或nmi。《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所用的符號是n mile。1977年7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計量局聯合發佈的《關於部份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規定僅用“海里”,淘汰“浬”和“海浬”;中華民國方面,根據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內容,僅有“海里”及“浬”用法,惟媒體仍習慣“海浬”。


簡要介紹

海里:航海上度量距離的單位。沒有統一符號,通常為nm(也可以是納米),NM和nmi。《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所用的符號是n mile。它等於地球橢圓子午線上緯度1分(一度等於六十分,一圓周為360度)所對應的弧長。泰國海里的魚

海里

由於地球子午圈是一個橢圓,它在不同緯度的曲率是不同的,因此,緯度1分所對應的弧長也是不相等的。

1海里=子午線長度÷360÷60≈1852.25-9.31cos(2δ)(m)。δ是緯度。當δ=0度,即在赤道上時,1n mile的長度最短,為1842.94m;在兩極最長(δ=90度),為1861.56m。

約在44度14分處,1n mile的長度等於1852m。

這是目前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的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會議(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通過的海里的標準長度。

1海里=1.852公里(千米) (中國標準)

1海里=1.85101公里(千米)。(美國標準)

1海里=1.85455公里(千米)。(英國標準)

1海里=1.85327公里(千米)。(法國標準)

1海里=1.85578公里(千米)。(俄羅斯標準)

最短的海里是在赤道,l海里=1843米。

最長的海里是在南北兩極上,1海里=1862米。

地球平均半徑為6371300m,以地球平均半徑算出的1海里為:

1海里=2*π*6371300/360/60=1853.3m

相關單位

中文舊時以一個雙音節漢字浬(讀音:lǐ或hǎilǐ)來代表海里,現已廢止,但臺灣地區仍有使用。

節(Knot)

節(Kt)以前是船員測船速的,每走1海里,船員就在放下的繩子上打一個節,以後就用節做船速的單位。


測量船

1節(kt)=1海里/小時=(1852/3600)m/s 是速度單位

1海里(n mile)=1852m 是長度單位

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千米(公里)

陸上的車輛,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計量單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時,而海船(包括軍艦)和空中的飛機的速度單位卻稱作“節”。

早在16世紀,海上航行已相當發達,但當時一無時鐘,二無航程記錄儀,所以難以確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聰明的水手想出一個妙法,他在船航行時向海面拋出拖有繩索的浮體,再根據一定時間裡拉出的繩索長度來計船速。那時候,計時使用的還是流砂計時器。為了較準確地計算船速,有時放出的繩索很長,便在繩索的等距離打了許多結,如此整根計速繩上又分成若干節,只要測出相同的單位時間裡,繩索被拉曳的節數,自然也就測得了相應的航速。於是,“節”成了海船速度的計量單位;相應地,海水流速、海上風速、魚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計量單位,國際上也通用“節”。現代海船的測速儀已非常先進,有的隨時可以數字顯示,“拋繩計節”早已成為歷史,但“節”作為海船航速單位仍被沿用。


“節”的代號是英文“Knot”的簡寫,採用“kt”表示。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千米(公里)。航海上計量短距離的單位是“鏈”,1鏈等於1/10海里,代號是英文“Cable”的詞頭,用“Cab”。此外,艦船上錨鏈分段製造和使用標誌長度單位也用“節”通常規定錨鏈長度27.5米為1節;中國艦艇的使用標誌以20米為1節。

鏈(Chain)

十分之一海里。


震旦講武堂


1海里=1.825公里。有時我們會聽到:船艦的航速為多少多“節”。其實就是每小時多少”海里”。如報:航速30節,那就是船以每小時航行30海里的速度航行。換算成公里速度也就是相當於54公里/每小時的行航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