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土匪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老百姓提起他們都是深惡痛絕,為什麼土匪不搶劫書生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什麼土匪不搶劫書生?


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當普通人遇上土匪的時候,往往只能自認倒黴。而讀書人不同,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很清高的,他們打心底裡看不起土匪!常言道“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有的讀書人遇見了土匪不僅不害怕,反而可能會給他們講道理,並試圖勸他們迷途知返,當然這種行為大部分都是痴人說夢。


有時候遇上脾氣比較倔的土匪,可能會大打出手,最後一個簡簡單單的搶劫事件,可能演變成為一個殺人越貨的大事,發生這樣的事兒,不但土匪內心感到不安,連官府也會高度重視,最後很可能變成剿匪的誘因,土匪這作案風險也是比較高的。


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在古代,有錢人家的子弟習文學武,而那些家境貧寒的人,才會想著靠讀書這一條路來改變命運,所以會去走科舉這條路的人,往往家境貧寒的人比較多,許多人為了讀書趕考,早已是家徒四壁,甚至進京趕考的路費都是東拼西湊而來。土匪打劫也是一個需要眼力勁兒的活,搶劫這種窮書生這種活就是既費馬達又費電!

古代社會階層分明,“士農工商”的等級一直深入人心,所以讀書人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一直很高。

有句古話說的好:“寧欺白頭翁,莫欺少年窮”,這句話用在讀書人身上最合適不過,特別是進京趕考的學生。如果他們一旦高中,那就是前途似錦,將來被朝廷重用,成為一方大員。如果他們之前曾經被土匪冒犯過,那將來還不得可勁兒揍,往死裡打擊報復這群土匪。


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畢竟土匪也是人,在這種大環境下很難擺脫內心的恐懼,就像老百姓害怕當官的一樣,所以在他們的心中,對進京趕考的書生也是很尊敬和牴觸的。

大家都知道十年寒窗苦讀,一朝中舉,全家的命運都會因此而改變,所以書生趕考是他們人生中的大事!古代考試總共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而且是每三年才舉辦一次,由於考試是層層遞進關係,所以能進京趕考的學生都是在鄉試上榜上有名的,他們此時的身份已經可以算作舉人範疇了!所以土匪也不敢輕易搶劫書生。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以外,官府也會對進京趕考的學生進行保護。


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進京趕考參加殿試的學生,朝廷為了他們的安全考慮,會讓當地的官府給他們分發一面寫著“奉旨會試”的小旗子,這和欽差大臣的“代天巡狩”是同一個意思。有了這面旗幟,就等於有了官府的保護傘,一般土匪看到他們也不敢動了。


而且考生進京趕考的路上,通常都會選擇驛站,驛站都是由朝廷經營管理的,沿途也會很安全。


眾所周知山賊無惡不作,為什麼他們不搶進京趕考的書生?


都說土匪無惡不作,但土匪也是有職業道德的,春秋戰國時期盜賊的鼻祖盜蹠提出“盜亦有道”的說法。唐朝時期東北的土匪曾立下“七不搶、八不奪”的規定,具體為盲、啞、瘋、癱、僧、道、尼不搶;娶媳嫁女、送殯、搬家、山溝、碼頭、鰥寡、孤獨、醫生不奪。

雖然說書生沒有在這個行列,畢竟古代還是很尊重讀書人的,所以漸漸地,不搶劫讀書人也成了江湖上約定俗成的規定!畢竟進京趕考的學子身上肩負著改變全家人命運的希望。說到底,土匪也是一群走投無路的可憐人,若是有一點機會,他們也不願意落草為寇,這大概也是他們為自己保留的最基本的良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