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明建國之初,華夏大地田疇荒蕪,榛莽叢生,百姓生活艱苦,國家財政匱乏。出身貧寒的朱元璋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精心治理大明帝國,期盼朱家皇朝能夠萬世長存。他愛惜民力,安置流民,教民農桑,輕徭薄賦,推行屯田,發展邊疆,凡二十年,經濟發展,社會安定,食貨充而國用足。

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朱元璋畫像

“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貨幣政策

明初在面對長期戰亂導致田疇荒蕪,為快速恢復農業生產,必須抑制“棄農經商”之風,但這並非要真正的打擊商人。實際上朱元璋與朱棣採取了許多“恤商”的措施,以促進明初商業的發展,或者說名為抑商,實則恤商。

朱元璋曾說:“商賈之士皆人民也”。朱元璋認為元末商稅太重,改二十稅一為三十稅一,並擴大免徵稅商品的範圍,“軍民嫁娶喪葬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並撤銷稅課司局364處,到明成祖朱棣時,又進一步擴大免俗範圍,“凡嫁娶喪葬時節禮物、自織布帛、農器、食品,及買即稅之物、車船運己貨物、魚蔬雜果非市販者,皆免稅”。朱元璋與朱棣體恤商人的減稅措施,為明初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大明寶鈔

《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七年,設寶鈔提舉司,並與次年重新發行鈔票,“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斬之”。

隨著生產的恢復與快速發展,為了保障商品經濟的良好運行,改變元末時期由於濫發紙幣,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擾亂了商品秩序的情況。朱元璋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頒行大明寶鈔,嘗試以改革貨幣制度的方式來規範商品交易,同時以商稅、官員祿米、軍士月鹽採取以鈔付給的方式來維持寶鈔信用。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幣值穩定,對商品流通起到一個促進的作用。但由於明中央對鈔幣的發行規律不甚清楚,後期導致了新的通貨膨脹,洪武末年大明寶鈔急劇貶值。

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南都繁會圖卷》

恤商政策下的明初商業發展與繁榮

明初實行了一系列的“恤商”政策,使元末期衰敗的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城市的繁榮與農村貿易的活躍,在宣德時期達到了巔峰。以南京為例,這個大明王朝的首府,在當時人口達到了119萬,14條水陸運輸線,可謂“北跨中原,瓜連天下,四方輻輳,萬國灌輸,天下商賈爭赴。”從《南都繁會圖卷》上所觀各行業幌子就達109種。南京城中從米糧到百貨無不齊全,商鋪林立。就連在元末遭受破壞的歷史名城,如開封、洛陽、西安等都在洪武初年恢復經濟,由下府升為上府。除此之外市鎮經濟也是大為發展,如瓷業中心景德鎮、盛產鐵器的佛山鎮,成為了著名的大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各地區也陸續出現不少新的中小集鎮。

洪武中期,江西地區還出現了這麼一首民謠,描述當時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的景象:“山市晴,山鳥鳴,商旅行,農夫耕,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囂隳突不聞聲。”

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朱元璋以移民墾荒、興修水利、減稅免賦為前提,以養活更多人口為經濟結構調整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國家的稅糧隨之大幅度增加,洪武二十六年達3278餘萬石,比元朝一年的稅糧收入增加了近兩倍。手工業和商業也因此發展起來,內、外貿易水平顯著增加。全國人口數量迅速上升。據洪武二十六年統計,全國共有1065萬戶、6055萬餘口,比《元史》所記載元代最高人口數增加了近200萬戶,700餘萬人,而且這其實還遠遠沒有統計出當時全國真實人口規模

在洪武年間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在之後的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繼續前進,從而形成明初社會穩定發展的良好姿態。

淺談明初“重本抑末”下的恤商政策與商業的復興

結語

明初為恢復凋敝的經濟,實行移民墾荒、興修水利、屯田減稅免賦等措施,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商業恢復和發展的基礎,加上明初對商業採取寬鬆的政策,對商業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朱元璋採取的一系列“恤商”政策,也帶來了相應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和農村貿易的活躍,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礎。他親手製定的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不僅為他的後代子孫所遵循,也多為清朝所繼承,這一切也使得大明王朝享偶276年的綿長國祚,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僅次於唐的皇朝。

清康熙皇帝更是稱頌朱元璋說:“朕觀《明史》,洪武、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我朝見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無女後預政、以臣陵君等事”。並未朱元璋陵墓題詞曰:“治隆唐宋”,銘刻這一題詞的十倍,至今仍屹立在南京明孝陵前,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明史·食貨志》、《明史·太祖》 、《明太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