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摧毀“OPEC+”聯盟?國際油價恐跌破30美元

 當地時間3月5日和6日,在維也納召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178次(特別)大會、第18次部長級聯合監督委員會(JMMC,Joint Ministerial Monitoring Committee,負責監督各產油國執行減產協議的情況)會議、以及第8次OPEC和非OPEC部長級會議(OPEC+,或“維也納聯盟”第8次會議),比以往更能吸引全球油氣市場和業界人士的眼球。一月底以來在中國和全球陸續爆發的“新冠疫情”無異於2020年全球油氣市場的“當頭棒喝”,在需求出現驟減的情況下,大家都在翹首以待,作為代表全球油氣供給側的“維也納聯盟”,到底如何反應。

  道理很簡單,人們都在關心2020年的國際油價到底往何處去?而5-6日的這三場會議,尤其是6日的第8次“OPEC+”部長級會議達成進一步減產協議與否,將會是2020年上半年乃至全年的國際油價走勢“風向標”。於產油國、消費國和石油公司而言,油價的走勢將分別決定各自的生產政策、消費策略和投資節奏,也將間接影響煉油加工和成品油市場,從而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表現。

  遺憾的是,“壞消息”還是來了,6日下午的第8次“OPEC+”部長級會議上,進一步擴大減產的談判以失敗告終。沙特親王、石油大臣薩勒曼(現任王儲默罕默德·薩勒曼同父異母的哥哥)未能說服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接受“在2019年12月6日達成的170萬桶/日減產額度基礎上,再減產150萬桶/日,直至2020年底”的提議。雙方不歡而散。受此影響,倫敦商品交易所布倫特5月期貨價格和紐約商品交易所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應聲下跌10%左右,分別收於每桶45.27美元和41.28美元,創下2014年11月這一輪油價下跌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全球油氣市場等來的是一個新的“至暗時刻”。

  面對異常慘淡的油價下挫形勢,我們不禁為2020年的全球油氣市場捏把汗。加上肆虐的新冠疫情的拐點尚未到來,2020年的油市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新冠疫情摧毀“OPEC+”聯盟?國際油價恐跌破30美元

  

(3月6日的油價走勢圖)

  第一,產油大國沙特和俄羅斯就此會分道揚鑣嗎?維也納聯盟的“韌性”幾何?讓我們回到“OPEC+”減產機制上來,有三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一是2016年12月,2016年12月10日,為應對當時全球石油市場的“寒冬”和“跌跌不休”的國際油價,以沙特為首的11個OPEC國家和以俄羅斯為首的11個非OPEC國家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達成第一輪減產協議,減產幅度180萬桶/日(其中OPEC減產120萬桶/日,非OPEC減產60萬桶/日),減產基準是2016年10月的產量水平,至此,“維也納聯盟”橫空出世。二是2018年12月,減產協議經過三次延續後,“維也納聯盟”達成新一輪減產協議,減產幅度調整至120萬桶/日(其中OPEC減產80萬桶/日,非OPEC減產40萬桶/日),減產基準是2018年10月的產量水平。三是2019年12月,“維也納聯盟”第7次會議決定對減產幅度繼續加碼,追加減產50萬桶/日,使得“OPEC+”的減產幅度達到170萬桶/日。而後來的執行情況是,沙特自我加壓、“不用揚鞭自奮蹄”,使得減產幅度一度超過200萬桶,達到210萬桶/日。

  可以看出,過去三年,“維也納聯盟”前七次可謂次次成功,效果非常好,而且沙特對減產配額的執行率超過100%,一度達到130%左右,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狀況重回“緊平衡”狀態,油價企穩回升並逐步穩定在65美元/桶上下,這是一個“喜聞樂見”價格水平。“維也納聯盟”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國際石油合作機制,其戰略意義可以上升至大國關係和國際政治的層面,是一種全新的國際能源治理模式。

  然而,3月6日召開的第8次“維也納聯盟”會議無果而終,使得人們對該聯盟的“韌性”(resilience)產生了懷疑,沙特和俄羅斯就此會分道揚鑣嗎?綜合各方面情況,筆者認為:

  “維也納聯盟”短期會實效,但長期而言會繼續發揮作用。即便此次未達成新一輪減產協議,但去年12月份的減產協議在今年3月依然有效。如果今年第二季度油價持續大幅下挫,實質性傷害到美國緻密油(頁岩油)生產商,導致美國的原油產量水平出現顯著下滑的的話,則“維也納聯盟”的默契和影響力將自然延續,因為這將推動油價觸底反彈,於沙特和俄羅斯等產油國而言均是“福音”。如果美國緻密油(頁岩油)生產商對超低油價的抗壓能力較強,保持現有的生產水平的話,國際油價會進一步下挫,則OPEC和非OPEC產油國不得不因為各自面臨的經濟壓力而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以更大的減產幅度推動油價復甦,而“維也納聯盟”也將展現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面對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的挑戰,2020年的國際油價可能會跌破每桶30美元嗎?一月底以來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謂2020年伊始飛出的一隻大大的“黑天鵝”。當前,與中國國內的疫情逐步好轉相比,全球的疫情有蔓延和惡化的態勢,特別是中東伊朗等產油大國、歐洲意大利和東亞韓國日本等石油消費重點地區面臨著嚴峻的疫情挑戰。

  二月以來,全球油氣市場受需求側消費能力“陡降”的影響,油價步入下行通道,最近兩週一直在50美元/桶上下晃盪。再加上6日的維也納聯盟減產協議沒有達成,國際油價出現了單日跌幅達到10%的“斷崖下滑”。而這種下跌的勢頭預計還會延續,如果全球新冠疫情在三月底前仍然沒有出現好轉的話。這樣一來,疫情帶來的消費水平下降與沙特、俄羅斯、美國頁岩油生產商的“不作為”疊加在一起,導致油價將在三月份乃至第二季度繼續大幅下挫。如果沙特和俄羅斯改變策略,由當前的聯手“限產保價”,轉變為“各自增產保市場份額”的話,則油價未來1-2個月內不排除跌破30美元/桶的可能。這將重現2016年第一季度的情景,彼時,正是由於沙特等產油國採取“增產保份額”的策略,導致油價一度跌至26美元/桶。

  當然,中國目前的疫情形勢正在好轉,如果四月份疫情徹底結束,加上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作為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第二大油氣消費國、第一大油氣增量消費國的中國,極有可能在油氣需求上迎來一波“V”字型反彈,這對“跌跌不休”的全球油市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國際油價到時將會迎來一波強勁反彈。

新冠疫情摧毀“OPEC+”聯盟?國際油價恐跌破30美元

  第三,沙特、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四大家族”何去何從?石油公司該怎麼辦?沙特、美國、俄羅斯、中國目前堪稱全球油氣市場的“四大家族”,其中沙特、俄羅斯、美國是供給側“千萬桶俱樂部”三大成員(即生產能力1000萬桶/日以上,年產5億噸石油以上),美國和中國是需求側“千萬桶俱樂部”兩大成員(2019年,美國和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分別接近9億噸和7億噸,兩國的消費量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30%以上)。美國兼具兩個俱樂部成員身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美國頁岩革命成功以來,美國在全球的石油霸權實際上在強化。看看美國動輒對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等石油大國發起制裁,可見一斑。

  未來較長一個時期,全球油氣市場的走向,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沙特、俄羅斯和中國這四個國家各自的油氣生產調節能力和消費復甦能力,以及它們之間的縱橫捭闔和協同協作的程度。當然,印度作為後起之秀,其油氣消費潛力不可忽視。隨著美國離真正意義上“能源獨立”的目標愈加接近,美國在石油政策上的“孤立主義”傾向愈加明顯,獨善其身將是其顯著標志。這就意味著,作為供給側代表的沙特和俄羅斯,與作為需求側主力的中國和印度,需要加強協調與合作,構建一種新型的國際石油治理機制。唯有這樣,才能避免供需失衡,導致油價大起大落和全球油市大悲大喜的局面。

  而且,於大多數石油公司而言,目前45美元/桶左右的油價,已經在“盈虧平衡點”以下。這意味著,如果當前的油價水平繼續走低的話,石油公司將無利可圖、無錢可賺。這於剛剛擺脫了2015至2016年低景氣週期的苦楚、日子剛剛好過一點的石油公司而言,將不得不再次進入“寒冷的冬季”。石油公司除了“坐等”油價反彈之外,必須保持靈活和高效,採取大幅度的投資壓減和各項成本削減舉措,否則,這個“冬天”比上一個冬季還難熬。

  最後,油價若持續處於超低水平,將會影響既定的“能源轉型”步伐。整個國際社會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轉型的節奏將會放緩。道理很簡單,現有的以油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太便宜了。因為價格才是決定能源轉型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


新冠疫情摧毀“OPEC+”聯盟?國際油價恐跌破30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