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太悲觀是病,太樂觀也是病,“雙相病”需要每個人警惕

知識:太悲觀是病,太樂觀也是病,“雙相病”需要每個人警惕

9年發作8次,一位雙相患者如何看待疾病

本文是本書編者和一位患友的筆談,最後的共識是:命運是很難違背的,面對命運,有人選擇放棄,有人選擇面對和博弈。一種有益的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盡力,你就不會後悔;認命,你就學會了寬恕。

小橙子是我的舊友,一位雙相患者。我和她相識,緣於她在“陽光論壇”上發的一個帖子——《反覆數次發作的頑固性抑鬱症》。這篇文章一度傳播甚廣,也許很多患友還有印象。9年間,她8次復發,飽受折磨、苦不堪言,但她從未放棄。

那是2012年夏,我剛從嚴重的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發作中臨床治癒,對抑鬱症一無所知,正處於強烈的求知狀態。讀到這篇文章,我如獲至寶,逐字逐句研究。後來輾轉聯繫上她,惺惺相惜,彼此交流。

4年過去了,我的情況持續穩定;她卻沒那麼有運氣,繼續處在循環狀態。原因大概和她發病早且缺乏對雙相的認識有關。

她從小性格內向、柔弱、好勝心強。首次發病是在2007年,表現為抑鬱相。經歷了最初的茫然和慌亂後,她懵懵懂懂地走進精神專科醫院,毫無懸念地被誤診為抑鬱症,由此開始了9年抗鬱歷程。

起初,服藥很快見效,但迅速轉向輕躁。從未有過的體驗讓她新奇而興奮,她以為自己病好了,輕率停藥,沒多久即復發了。隨後,再服藥、再好轉、再復發,多次循環,且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兩年後,醫生終於診斷她為雙相Ⅱ型——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據歐美國家統計,雙相患者從首次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要8年。

自2009年起,她採用情緒穩定劑規範治療,漸趨穩定。可好景不長,2011年,為了備孕,她自行減藥,再次復發,不得已又重新服藥。

其後至今,她再也不敢斷藥,但情況越發複雜,波動頻繁,不能長時間穩定。總起來算,9年間,她復發8次,病情慢性、遷延化。近兩年甚至帶藥復發,飽受折磨,苦不堪言。

目前,她仍然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力,堅持治療,摸索合適的藥物組合,以求長期穩定。

近日,我和她網上間斷性交流,陸陸續續形成以下文字。這是一位浴火尚未重生者的原創性思考,讀者若有興趣,不妨用心體察。

關於認知

問:我們都知道,抑鬱症患者在病復發和好轉時,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是大不一樣的。你應該多次體驗過這樣的情況。你現在能準確識別什麼是扭曲的認知、什麼是正常狀態嗎?你在復發時如何處理扭曲的認知?

答:對抑鬱和輕躁自己是很難控制的,必須靠藥物。所以這才叫病,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內去調整。

我是這麼做的:主觀與客觀相分離。以抑鬱為例,主觀上感覺悲觀、絕望、恐懼、自卑……但理智上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症狀,客觀情況並不是這樣的。轉移注意力,找一點兒事情做,去行動,去休息,儘可能讓自己舒適就好了。當然也不必硬逼自己。特別要注意防止自己做出極端舉動,最嚴重的就是自殘、自殺。

輕躁則相反。比如,太自信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現實未必那麼樂觀,不要得意忘形,等等。但是輕躁的時候一般顧不得那麼多,都去享受了,不加節制的情況居多……當然要考慮社會規範,不要逾越。

【點評】每一位患者大概都曾這樣艱難地自問:我是病了,還是在逃避現實、逃避責任?我對自己的評價是正確的,還是扭曲的?我所處的環境是真的糟糕透頂,還是自己的錯誤認知?結合小橙子的回答,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絕大多數是病態。只要好起來,一切悲觀的想法,都會自然而然地煙消雲散。

問:很多人一聽說誰得了病,就會問受到什麼壓力了?你覺得你這麼多次反覆,和壓力關係大嗎?

答:我覺得這個病,易感基因是基礎,壓力外源是誘因。很多狂人精力特別旺盛,壓力再大也不會發病。一般我們這類人,本身體質上就具備這種弱點,加以環境刺激,可能就會發病。

假如生活在原始社會,大家都耕田打獵,我想即使具有這個易感基因也可能不會發作。所以和環境壓力也有關係。這麼說,情感障礙是一個現代病,發作率恐怕會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