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哭到吐血?

史学达人


李鸿章,安徽人,晚清名臣。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执行者之一,是晚清淮军及北洋水师的最早创始人及最高统帅;在电视《走向共和》当中,当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慈禧带着光绪逃跑,留下了处理后事的李鸿章独挡一面。结果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9个月后,便在北京城病逝。当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时,当场崩溃。这是为什么?下面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从国家角度出发,他是晚清最后一根稻草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大清几乎已经病入膏肓。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想要保住大清王朝,在当时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于是,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通过卖国的方式获得了列强的支持,并且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以牺牲小利为大清王朝获得了续命的机会。

其次,他派遣学员到日本学习建立了北洋水师,淮军,他以夷制夷的手段将其高明的外交手段更是展露无遗。在晚清,他当数洋务第一人!如果不是李鸿章,恐怕大清早就被取而代之。

2.英雄断臂的悲哀

李鸿章自上位以后,可谓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几十年来任劳任怨地为慈禧分忧解难。不管是在面对国内的危机,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他都挺身而出,站在第一线。

成了慈禧名副其实的代言人,也为她背了不少的黑锅,并且签了多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以至于慈禧对他也是极为的依赖,所以,当她突然听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就好像英雄断臂一样的难过。

3.出于政治目的,安抚群臣

李鸿章也算是元老级大臣,曾经为了慈禧担下“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更为其挡下了敌人的子弹,数次将困境中的慈禧转危为安。

对于李鸿章的鞠躬尽瘁,很多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慈禧自然也是。这样的晚清重臣死了,慈禧自然要伤心一番,越是情真意切,越能说明她对臣下的爱惜,同时也借此收买更多的人心。

综上几点,慈禧太后之所以会在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时崩溃,一是她对大清未来的担忧,二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没了,最后她也想借此收买更多的人心为大清续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先还原一下标题的这个场景是出自于某瓣评分相当高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戏份,走向共和这个剧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一场大戏,当时还原的场景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时局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跑路了,留下了处理后事帮慈禧擦屁股的李鸿章,在万难的环境下,李中堂与庆亲王代表清廷签了《辛丑条约》,这才把战事稳定了下来,而慈禧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当慈禧带着小傀儡光绪做火车到达直隶的保定府站时候,慈禧还饶有兴致的下车检阅新军将领袁世凯的新式西洋乐队,正在这载歌载舞之时,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着一份万急的电报,当慈禧拿着电报在车厢内看完的时候,脸色大变,精神恍惚,腿脚不稳,只见两行热泪从双目喷涌而出,这个时候李莲英带袁世凯进来觐见,慈禧已然失神,过了好一阵才和袁世凯一字一顿的说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热泪演绎,正史上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几点原因与各位聊聊

这第一点,于人情,一个身边的老朋友,经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死了,你再也见不到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心静如水,难免会唏嘘,这第二点,李中堂号称是大清的裱糊匠,于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几十年,可以说清末的这些国际大事,李中堂都参与其中,兴洋务,办实业,办海军,兴新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慈禧分忧了极大部分,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撑,大清早挂了,这样尽心尽力的辅佐,可以说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经是友情大于君臣之情了,这样的中兴之臣,亲密战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伤。

这第三点,慈禧毕竟是一个女人,心里有最柔软的那部分,一个能为她背锅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实属罕见,那些皇族王爷们更是欺上瞒下,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庭做着打算,能贪一两是一两,而李鸿章则忠心耿耿的背锅挡箭,来了洋人,我谈,合约我签,就算是谈判也是李鸿章一人顶上,能做到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数。

慈禧心中认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难找一个这样的人为她支撑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伤心备至。所以慈禧的崩溃是内心的真实反映也不足为奇了。


老猪的碎碎念


慈禧太后在听到了李鸿章的死讯后,确实是哭了,而且老泪纵横,但没有“哭到吐血那么夸张”。李鸿章死于1901年,在这一年中,大清朝经历了太多太多,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便是清廷和列强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是这个条也象征着中国完全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条约的名字叫做《辛丑条约》。

李鸿章的无奈

李鸿章的后半生一直在为清朝做事,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很好,这是因为他懂得如和处理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如何为国家做事。他为这个国家承受了太多太多,在甲午年间,狂妄的日本国对大清国公然挑衅,并在后来发动了震惊万万中华心,震惊全世界的“中日甲午海战”,人们都以为这是日本和清国之间的较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日本人和华人之间的较量,不过,这两个相博弈的力量,一个代表的是日本国,一个代表的是北洋水师。没错,甲午年的那场海战,实际上便是日本举国之力和北洋水师之间的战争。在听到北洋水师失败的消息后,清廷中一些李鸿章的政敌,不仅没有觉得惋惜和难过,居然第一时间的去弹劾李鸿章,去拆李鸿章的台,到最后他们便都去指责李鸿章,指责李鸿章为什么没有拿下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李鸿章也想拿下这次海战的胜利,他也想利用此战消弱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可是他做不到,他所能发动的力量只有自己的力量。

慈禧太后为什么哭

慈禧太后对于李鸿章的不容易,是打心底知道的,她也明白李鸿章的难处。可是这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慈禧太后之所以哭,是因为清国所能依靠的人没有了,在洋人入侵中华以来,清国的所有外事都是李鸿章负责,和那些洋人的周旋也都是李鸿章包揽,久而久之这些洋人便觉得李鸿章是清国最为有力的代表,这也就是在俄国皇帝登基的时候,直接点名让李鸿章去访问俄国的原因了。也正是因为李鸿章负责了这么多的外事,才使得他在后来被国人漫骂,被国人骂为卖国贼,本国人骂为汉奸。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李鸿章的背后是大清,这一切政策的决定不是他李鸿章,而是李鸿章身后的清廷,那个自以为“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李中堂不过是一个办事的人。

替罪羊李鸿章

李鸿章在晚晴的这么多年来,一直为清朝遮风挡雨,一直将清朝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修修补补,这里漏了补哪里,那里漏了补那里,一直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堪称为人臣的典范。但是因为他朝廷需要一个替罪羊,才会使得他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代替清廷背漫骂的对象。

自古以来,在一个朝代中,君主朝廷是没有错的,这是因为他们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威,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威严。所以他们不能有错,即使有错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例如就拿李鸿章而言,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都是清廷的所作所为,可是在这个时候清廷不愿出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只能让一个具有代表的大臣去,在晚晴中李鸿章很好的演绎了这个角色,挡住了清朝皇族所应该承受的压力和舆论。毕竟在中国古代的习惯中,从来都有骂臣子不骂君主的习惯,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统治者的权威。

也正是因为慈禧欠了李鸿章太多太多,再加上李鸿章的离世代表了她失去了可以挡箭的肉盾,从此的一切都要看她自己去做了,所以才会痛哭,这里面不仅有对李鸿章的亏欠,也有对自己生死未卜的悲伤。(因为在辛丑条约中慈禧被列为头号战犯)


木剑温不胜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明臣,在晚清尤其是曾国藩去世以后发挥了国之重臣的作用,是清廷在大厦将倾之时能够仰仗的主要人物,没有了李鸿章,大清国也连个破帽遮颜的人都没有了,而慈禧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慈禧会伤心欲绝。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省合肥人,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李鸿章自追随老师曾国藩以来,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运开始受到重用,组建了淮军,成为绞杀太平军的重要军事力量。而后又成功追剿捻军,从此受到重用。

李鸿章的一生,毫不客气地说,他就是为清朝平事而生的。先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又在内忧外患中作为主要角色安抚列强,让清朝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他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也倍受屈辱,但仍通过各种斡旋,让清廷和慈禧在亡国之时再续上一口气。

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大臣中有李鸿章这样的见识的已是凤毛麟角,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1901年,慈禧向八国宣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西逃,这种情形之下,乱局无法收拾。 慈禧指定李鸿章来收拾残局,李鸿章拖着病躯与诸国进行谈判,诸国答应撤兵,但要清政府进行赔款,最后讨价还价,赔款从10亿两谈到四亿五千两,最后代表清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李鸿章咳血不止,最终而亡。

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慈禧的眼泪不是对李鸿章的死的怜悯,而是对自己命运跌入谷底的一种哀怨,她清楚的知道清政府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这根稻草虽不能图强,但仍能让这艘破船在沉浮中尚存一息生机,现在稻草都没有了,慈禧和她的大清国也就该行将就木,寿终正寝了。


华竖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享年79岁。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在李鸿章去世的前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在这些国人今日谈起来仍面色肃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李鸿章身处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针。风暴铺天盖地压过来,慈禧就指望着李鸿章去挡。  

李鸿章最初的跳板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太平天国全盛时曾占领清朝的半壁江山,势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强也都一度转向支持;李鸿章组建了继曾国藩以后晚清为数不多有战斗力的部队——淮军,因其治军有方,这支初到上海穿着破烂衣服和大褂的新军队一战成名。

此后淮军边打边建,在平掉太平天国后,先后转战皖、鄂、豫、鲁、苏数地平息捻乱,到1868年后,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晚清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军。 


 

李鸿章凭此势力,先是做了湖广总督,后来又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正式进入晚清的政治舞台。而1861年辛酉政变后掌权清廷的慈禧,在经历南有太平天国北有英法联军的战乱以后,觉得国家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求富图强,所以任用了许多汉族能臣,包括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领导了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这场运动持续数年,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才正式宣告破产。在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当中,在李鸿章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既没有触犯清朝的统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权力,而且确实引进了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产物,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前,慈禧和洋务派都将其视为中国恢复国力和声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这几十年里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他认为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可能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所以规避战争,即便出让国家利益也要争取和平,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约》签订后痛批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中国不败而败。

然而,在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慈禧与主和求时的李鸿章在策略上奇异地达成了一致。  

这样的战略一致延续到甲午战争。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舰队的战舰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检,战时起火;即便如此海战时为六十大寿大办庆典的慈禧还在挪用海军经费。甲午战争战败以后,国家自强天下太平的大梦一碎,慈禧太后终于忙不迭地担心会不会有外国人打到京城皇宫里来,把一向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李鸿章任命为全权大臣推了出去;李鸿章在用“争取和平”战略麻痹自己几十年以后,不得不明白自己“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于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并倾向于变法。  

可惜的是,李鸿章因为替太后承担了国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战后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他与孙中山的会面也因为互存戒心而并无成效。

这期间义和团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图镇压,发现无人可镇压后就招安以对抗打来的八国联军,结果还是无法对抗,又想通过处置义和团来平息战争。

然而义和团被歼灭了,八国联军还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鸿章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来谈判。并连续电催其北上。

原本李鸿章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后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时值暮年的李鸿章身心皆衰,联军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烂摊子,于是加紧催促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此后八国联军撤兵,天下将李鸿章与秦桧并称,慈禧才又从西安逃了回来。  

纵观这四十年,本应该是中国决定未来的关键四十年,却大部分在这两人联手的求和战略中耽搁了过去。

早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开始为消除种族歧视而奋斗;俄国废除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而在以求和为国家战略的三十年里,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在进行从里到外的工业革命……这些变革没有不伤筋动骨的,而认为不能够“伤筋动骨”的慈禧与李鸿章所达成的政见一致之下给中国带来的表层、缓慢的变化,就中国自身来看是进步,就全球而观,反而是与前线越退越远。但这和谐的三十年为这对君臣建立了相当的政治信任,这是无法否认的。  

于是在大梦初醒的最后十年里,慈禧与李鸿章所维系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李鸿章成为了慈禧对内对外的挡箭牌,而慈禧给予了他以地位财富,这样互利的关系确实维系了清政府最后的稳定。


慈禧的最大底限是保全自身和清廷,在这之前什么都可以让步的她发现只要、也只有把李鸿章推出去,就可以实现这两样,所以视其为救命稻草。  

李鸿章死后十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不复存在。在此前慈禧最后挣扎了一番,决定实行新政,然而手下再无一个李鸿章可用,这场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最终引导了其自身的灭亡。 

慈禧为李鸿章之哭,其实不过是提早为无可救药、无人可救的清廷哭一哭罢了。


历来现实


关于李鸿章,有人说他是罪人,也有人说他才是真英雄,李鸿章确实是晚清政府的肱骨之臣,如果没有李鸿章,晚清政府只会崩塌的更快。

如题中所说,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的确是大受打击,但绝对没有到被打击到了疯癫的程度,最多是掩面痛哭。


对于慈禧而言,李鸿章的确是其最大的依靠,包括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都是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签订的。

当初经过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晚清政府舰队一败涂地,这一战让世界看到了晚清政府的昏庸腐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晚清政府几乎成为了人皆可欺的软弱政权。

当初慈禧仗着义和团有钢铁之躯,纵容义和团烧杀抢掠列强驻华大使馆,这一件事惹怒了列强,这时候,慈禧偏偏要对十几个列强直接宣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经爆发,八国联军进军之势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天津,进军北京,京都震怖,因此慈禧也只能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仓皇出逃。

慈禧逃走的时候,裹着头巾,一副村妇打扮,最终才躲过了一劫,一路西行,向西安进发。

慈禧出逃的时候,还不忘叫上李鸿章,让其全权负责与列强的谈判事宜。

这次签署卖国条约,最终清政府要大出血是跑不了的,当时的李鸿章不过是很不幸的正好就要去背这个黑锅。

在李鸿章出发之前,其实李鸿章的家人都是百般不愿意的,一是当时李鸿章的确已经身体大不如前,二是这一趟浑水,不管谁去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区别。

李鸿章当时身染重病,有时候还会吐出鲜血,但他却仍旧不顾家人阻拦,赶赴北京与洋人谈判。

与洋人谈判的时候,李鸿章据理力争,但最终却是仍旧无法逃避赔款割地的结局。

本来洋人要求清政府赔付九亿两白银,但李鸿章却不同意,等到李鸿章病重,看起来奄奄一息了,洋人为了获得既有的利益,草率的答应了李鸿章的要求,将赔款改为了4.5亿两白银。


这件事不久之后,李鸿章就去世了,去世之后,慈禧听说了这件事,痛哭不已,大呼以后再也没有能够替自己分担压力的人了。

李鸿章之后,清庭的确没有人能够站在他的高度,替慈禧解忧,而这,正是慈禧痛哭的最大原因。


魏青衣


慈禧和李鸿章都看到了清朝最大的问题所在,可是两人却是都下不了决心去修正,也可以说两人都是在修修补补,从来不敢推倒地基重建。

因为清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其最高的权力时在满人手上,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立宪改革推行不下去。


百日维新的时候,慈禧看到汉人臣子占据了高位,立时便果断的停止了变法,原因何在?

这就透着满清封建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满人利益至上,可以说清朝将近三百年,基本都是汉人养着这些满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权力不能下放,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才不得不启用汉人臣子,因为满人已经没有能人了。

李鸿章便是这个时候走入了朝堂,其代表着汉人地主和读书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李鸿章可以搞洋务,但仍旧是依托于清政府。

这一层利益不破除,李鸿章的洋务永远都是清政府在背后操纵,叫你停就得停,不能有太大自主权。

李鸿章这一生是小媳妇做人两头难,可他也是有才6和远见的,没有他近代中国的命运会悲惨很多。


正是因为李鸿章堪用,慈禧才会器重,甚至可以说李鸿章是慈禧的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满人,一刃对着汉人。

没有李鸿章,任由慈禧再怎么厉害,也不能将清朝这艘破船多开几十年。所以李鸿章死后,慈禧明白平衡被打破了。

此后摄政王载沣同隆裕太后又是开始了用满人当朝,清末朝堂之上,再也没有汉人掌权的大臣。袁世凯都被罢免了。

所以李鸿章死后,慈禧痛哭到失态,明白她再也找不到像李鸿章这般忠心又有能力的臣子了。


小司马迁论史


在晚清时期,当时李鸿章作为臣子一直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虽然李鸿章并不是一个完人,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他的存在确实对延后晚清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晚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一直是背锅侠,虽然这些条约的签订不是他的主观决定,但是他却背负了骂名,愿意做慈禧太后的替死鬼,他还十分提倡洋务运动,提出了很多对于当时晚清政府有益的政治举措,这些都是李鸿章的功绩,在他离世后,当时慈禧太后老泪纵横,一度崩溃。

慈禧太后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伤心欲绝,是因为李鸿章是一个对晚清政府有着突出贡献的忠臣,这样为晚清卖命的人物不仅慈禧太后心知肚明,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们也都心中有数。如果在李鸿章离世后,慈禧太后表现得云淡风轻,那一定会让众人心寒,哪位臣子还愿意给清政府卖命呢。所以慈禧太后表现得越伤心,对于慈禧太后的掌权更加有利,这样在场的大臣们都会认为慈禧太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统治者,自己的付出也可以得到她的认可,所以慈禧太后的伤心欲绝有这个层面的含义在其中。

当然慈禧太后也不是冷血动物,虽然她是一个自私的统治者,也不顾晚清千疮百孔的现状一直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但是对于一直陪伴着自己走在政治生涯的战友慈禧太后还是难掩悲伤情绪的。从李鸿章得到重用开始,他已经和慈禧太后共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而且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都有李鸿章的陪伴,虽然在朝堂上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在慈禧太后的心中,想必早就将李鸿章看做是朋友了,一个在政治领域中一直无怨无悔协助自己的朋友过世了,慈禧太后怎么能不伤心难过呢。

李鸿章对于晚清政府的付出慈禧太后是非常清楚的,在李鸿章和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损失,为大清减轻负担,与此同时还要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替慈禧太后周全,这样尽心尽力的大臣今后不会再有了,慈禧太后当时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李鸿章的死十分难过,虽然其中不乏表演成分,但是也一定是有真情实感的。


历史课课代表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在1901年临死前留下的一首绝命诗。其中可以看出这位一生为大清王朝呕心沥血了五十多年的老臣内心的煎熬。





李鸿章于1900年从广州启程,拖着78岁的残躯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才从广州到了北京,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一改以往作风,舍出一张老脸不要,与八国套近乎压低条件,最终让《辛丑条约》以未割一寸土地,赔款4.5亿两白银结束。在签字时,庆亲王奕劻提笔难下,李鸿章夺过笔来,在条约上签下了一个肃字。

这是李鸿章代表大清王朝签署的最后一分外交文件,也是李鸿章这一生签署的最后一纸不平等条约。据说李鸿章签完字后即大口吐血,不久后就病入膏肓。此时,已是79岁的李鸿章自知来日无多,他给慈禧太后写去最后的遗书,这个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小心翼翼的裱糊匠于这一年的九月阖然长逝。





接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还在从西安回京的途中。按电视剧《走向共和》所演,慈禧太后刚到保定火车站,袁世凯组织西洋乐队在车站欢迎,此时,李莲英飞速跑到慈禧身前跪倒,呈上电报。接过电报的慈禧立马脸色一沉,几近晕倒。慈禧踉踉跄跄返回车厢,眼泪就已经止不住了。据《清史稿》记载,帝后痛哭失声。

慈禧一生经历过很多悲痛的时刻,丈夫去世,亲生儿子去世甚至很多大臣的离世都不曾让慈禧有过这样的伤心。唯有李鸿章这位大清王朝的裱糊匠死了,慈禧是真的伤心难过了。因为,这25年来,如果没有李鸿章在前面遮风挡雨,也就没有慈禧的大权在握,大清王朝恐怕还会经历更多的打击,慈禧的命运如何更难以预料。





慈禧孤儿寡母支撑一个内忧外患的危局,若不是李鸿章的忠心耿耿,她断难撑得起来。所以在慈禧心里,李鸿章就是大清最后的擎天柱,如今这个擎天柱倒了,大清又该何去何从,老太后的悲伤不仅是为李鸿章,也为了已经支离破碎的大清,因而那些压抑在心里的委屈也随着这封电报一起涌出来,导致慈禧几近崩溃。


傅斯鸿


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嫔,清朝晚期实际是她在把握政权。那她为何在李鸿章死后会崩溃?李鸿章,他是晚清比较重要的大臣之一。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多次为国家尽心尽力。当然更多的是为慈禧做了不少事,她听到李鸿章去世之后,慈禧会有惋惜。

但她更多的是收买人心,她向大臣表明自己爱惜臣子的一分心。面对慈禧的表现,别的大臣也会愿意追随慈禧太后。其实慈禧和李鸿章的关系比较的默契,慈禧不光光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伤感,他们之间已经凌驾于主仆之上。

他们一同携手,经历了风风雨雨。两人私底下的交情还是比较深厚的,面对突然失去李鸿章,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一般,慈禧太后比较痛惜。可见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心中地位。不是所有人都能替代李鸿章,慈禧失去了可以支撑晚清大局的人,李鸿章对国家也是比较忠心的。当时慈禧太后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李鸿章用尽一生都在挽救大清,他不断花费自己的心血,为这个晚清残败的国家修补着漏洞。鞠躬尽瘁了很多年,国家的衰亡,李鸿章更是十分的痛心。李鸿章损害了洋人的利益,但对于慈禧太后确是别样的意义。这样一个人,慈禧更悲伤于晚清之后的江山。

再也没有人会像李鸿章那样,冒着危险,一心为国家着想。李鸿章为了救国得罪了很多权势,还能有谁像李鸿章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