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滯銷,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粵農號


歡迎大家閱覽《農大知事》欄目,本欄目會為廣大讀者朋友持續不斷地提供“三農”相關常識,歡迎關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農產品滯銷,是什麼原因?如何才能避免滯銷?

農產品滯銷也是比較傷農的一件事,農民產出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就產生不了經濟價值,尤其是一些新鮮類蔬菜、水果等,發生滯銷不僅僅只是積壓的問題了,就很有可能面臨著腐爛變質,全都毀掉的風險,這種現象在農產品滯銷當中,還真是屢見不鮮。


農產品滯銷不是“點背”,是不做市場判斷

農產品常有發生滯銷的問題,也讓不少農民是摸不清其中因由,總感覺自己種什麼就什麼滯銷似的,有的農民還自責自己運氣差,說什麼“趕背集,攆背會”,自己總是趕不對點,其實這也不是某個人運氣差的問題,而是農民在生產上沒有掌握好節奏,沒有調查好市場等諸多原因造成的。

由於不少農民對市場消息並不做調查,更別說研究了,通常在農業生產上有著隨大流的習慣,看著別人種啥也就盲目跟風種啥,看到別人養殖掙錢了也就跟著別人進行養殖,有時候確實能夠碰對點賺到錢,但更多的時候是很難賺到錢的。


市場不斷變化,盲目跟風導致滯銷

現在的農貿市場並非就是一成不變的,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也許當你看到某種商品價格走好了,再去生產,等生產出來了,市場已經變了,一旦出現了供大於求的時候,肯定就會發生滯銷的,這種情況在農業中常有出現。這也是農民對市場信息不夠了解,無法做出對市場發展的判斷所造成的。

最近兩年,大蒜價格出現的大幅度震盪,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前兩年大蒜由於價格一直偏低,種植大蒜的農戶逐漸縮減種植面積,當市場上大蒜越來越缺乏時,就激發了大蒜的價格上漲,當農民看到大蒜價格上漲了,就開始大批量種植,於是大蒜又出現了供大於求,大蒜價格下降,甚至滯銷。


及時淘汰老舊品種,跟隨市場需求

農產品滯銷除了是供大於求的原因,還有就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低質量的農產品相比優質農產品而言,就容易出現滯銷。這一點尤其是水果較為明顯,低質量水果已經不在適應人們的需求,優質的新品種在口感與外觀上,都比老品種更勝一籌,所以有些低質農產品種也容易出現滯銷。

當然,農產品發生滯銷也有環境的人為因素,就象今年突發的疫情,或是因雨雪等惡劣天氣等,造成道路交通受阻,有的農產品原有訂單減少,市場無法經營,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難以銷售出去,從而導致滯銷,不過,這種情況還是比較例外。


因此,農民要想減少農產品滯銷,首先要做到對農產品市場的預判,不應該盲目跟風種植或養殖。另外,要跟隨市場,跟隨人們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淘汰老舊品種,更換新品種,保證質量與品質,對於銷售方式也不要總是抱定一種模式不放鬆,要採取多渠道進行營銷等,方可減少或杜絕農產品滯銷的現象發生。

更多關於三農的文章,請點上面的“關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轉發與收藏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麼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本欄目會盡力幫您解答,謝謝!(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

農大知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我認為農產品之所以滯銷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農產品滯銷品種種植面積過大。市場消化不了。

第二:一般所謂的滯銷農產品都是地域性的產品。比如說蘋果。有的產地賣的很好。但是有的地方就是賣不出去。這主要是當地蘋果的性價比有點低。同樣的價格消費者會為品質好的買單。

第三:一般滯銷的農產品比較多的都是那種不耐儲存的。比如說青菜類。全國大面積上市造成了滯銷。這就涉及到運輸成本。當地有同樣的產品肯定不會捨近求遠去外地採購。

第四:就是一些國家政策的干預。比如說因為環保問題土豆出現的滯銷。很多加工廠不能開工導致庫存積壓。

第五:信息差。中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但是信息流通不及時。產地滯銷。異地沒貨。這也有一定關係。



圍場飛哥


產品沒有特色

為什麼說眾籌環節出了錯呢?因為根據現在的市場消費情況來看,品質好的農產品永遠不夠賣,但是你卻還在滯銷,主要就是因為你的產品沒有特色,你現在在種植的時候已經需要追求品質了。所以首先你的種植環節就有問題。

跟風擴種供大於求

近期來農業上跟風擴種的現象極其嚴重,,以柑橘為例,前幾年的時候感覺盈利很多,然後就出現了大面積的跟風擴種現象,造成了第二年的柑橘滯銷賣不上價的現象。所以在種植的時候,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的跟風擴種。

該出手時不出手

農產品在上市的時候,時間會很集中,一股腦的這類農產品全部都上市了。你就想著你再等等,等果子少了,價格會不會就會提高了?所以在收果商大量收夠的時候,而你不願意售賣。而最後因為供大於需,和品質等的一些問題,你的果子賣不出去了。

產品的滯銷可能會有很多的原因,不僅僅只是這幾點。但這幾點是比較重要的,希望農民在種植的時候能夠理性思考。









羌山小強


你好!很高興回答農產品滯銷問題。

一是因疫情封路封村封市,影響了農產品的外運流通,造成農產品短暫性積壓滯銷。

二是因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量及生產效率提高,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是因城市防疫,人們短期購買力受阻,正常供需及消費模式轉型線上及社群團購,阻塞了部分農產品的傳統出口。

四是因人們消費逐步轉型,影響了未形成規模化品牌、安全綠色品質效應的農產品的銷售,這個因素可能會長期存在的。

五是因農產品流通渠道,沒有與線上電商、直播、平臺、視頻流量連接,失去大量的線上優質客戶。

六是少數農戶農產品只追求產量,甚至沒有保證質量的技術監測力,且缺乏抱團取暖,只是單兵作戰,造成市場競爭力下降,未有效形成農戶+合作社+農業公司集團的團隊作戰優勢。

我們山東濰坊昌樂的庵上湖果蔬,從近期的銷售來看,反而逆勢增長,得益於長期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品牌建設,得益於生產過程的安全管理,得益於線上線下結合推廣,得益於較先進的生產安全管理及檢測追溯技術,得益於大量客戶的信任、粘性、裂變。

總之,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需要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綜合治理、長期作戰。否則,這個難題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解決的,你說是嗎?

老兵秦長興的分享,請交流、評論。謝謝


秦長興


要探究農產品滯銷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農產品的銷售方式,而後再根據銷售具體環節的主體查找出現問題原因。


第一種是直接銷售方式,即農產品從農戶手中,通過集貿市場等渠道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方式出現問題只有農戶和消費者。農戶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有農產品產量大,扎堆上市;因空氣、水質的汙染,農藥的使用等農產品品質差,如大小參差不齊、農藥殘留超標等。消費者方面消費能力下降;消費觀念變化,對農產品品質要求提高等。這些問題容易成為農產品滯銷的原因。

第二種是農戶➕銷售商➕消費者方式。銷售商成為連接農戶和消費者的中間環節。除農戶和消費者方面問題外,由於銷售商的介入因素,更加劇了農戶對消費需求信息的斷檔和了解,增加了農戶方面因素的百分比。

第三是農戶➕加工企業➕銷售➕消費者方式。這裡加工企業又成為農產品滯銷的一個因素,如企業的生產能力、銷售能力等。

第四是電商銷售方式。這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的銷售方式,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是新生事物,還不太熟悉,一旦電商的任何一個鏈條出現斷裂,都有可能成為造成滯銷的原因。


貳零貳零111


看了這個問題,回想了下,年年都有很多地方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出現,那麼農產品滯銷,是哪裡出了問題?

首先,很多農民跟風種植,不考慮市場行情以及自身情況,盲目跟風種植前面價格好的物種,導致供大於求,競爭大;

其次,市場飽和,市場的大小程度,造就了這個城市每天能消耗多少農產品,城市小的就消耗的少,而面對突然多起來的農產品供應,導致市場飽和,飽和之後勢必有一些農產品滯銷;

再次,銷售鏈路的問題,傳統的銷售鏈都是弄收時節,由中間商到地裡面收購農產品,在經過各種渠道最終進入市場;這是一個單鏈,市場飽和勢必帶來中間商優先處理手上的貨,而不是去收購農民地裡的農產品,而農民呢?沒人來收購,自己能處理的量很少,勢必造成滯銷;

該怎麼解決?

首先、從自身角度出發,而不是跟風種植,種植自己覺得適合的,避免出現無人收購的情況;

其次,開拓營銷鏈路,避免出現中間商不收購農產品情況出現,有多條營銷線路,總有人會收購的,而且是面對不同的受眾,有可能你前面面對的中間商只是在一個鎮有渠道,而其他人可能在更多的城市有渠道,人群的增加會很大程度稀釋根帶來的風險;

再次、開拓線上營銷,跳過中間商,跳過菜市場,直接面對網上觀眾,網上觀眾的帶貨能力不比中間商差,已不會由於中間商原因造成局部飽和帶來的影響;

所以,農產品滯銷,是銷售鏈路上出現了問題,市場飽和直接導致自己的貨沒地方出,這是現在傳統銷售帶來的弊端,畢竟中間商不可能說是我虧本去收購,又轉不了手;


豬豬壹號


農產品滯銷問題,這幾年經常出現,這不是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農產品滯銷,這是個綜合性的問題,現在就來分析下:

1.產品品種問題:農場品的品種選擇很關鍵,有的農民朋友看到今年的某個農產品好賣,明年就一窩蜂的上馬種植,造成供大於求,市場飽和, 價格下跌,產品滯銷,爛在田間地頭,血本無歸。

2.農產品質量問題:有的農民朋友片面的追求農產品的產量, 忽視了質量,造成產量上去了,質量卻下來了,市場不買賬,收購商、經銷商不採購,造成農產品滯銷。

3.地域問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各個地方的農產品又不一樣,有的地方單一農產品品種產量大,而有的地方又沒有,但是要想運輸出去,成本又太高,不划算,造成農產品滯銷。

4.觀念問題:有的農民朋友對市場把握不準我,農產品剛剛上市的時候惜買 ,把價格抬高,後面產品大量上市,價格下跌厲害後連採收人工費用都賣不出來,虧本了,產品就滯銷了。

農產品滯銷問題,給農民朋友帶來巨大損失!現在國農業部也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隨著智慧農業的普及、農業大數據的到來,給農民朋友進行指導,我相信以後農產品滯銷問題會越來越少!


老段侃農


農產品滯銷問題越演越烈,特別是疫情之下,交通運輸不便,各地的水果、蔬菜出現不同程度的滯銷,給農民帶來不小的損失,一次滯銷可能讓農民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農產品滯銷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農產品滯銷,既有生產方式或產品本身的問題,又有產品加工、營銷模式的問題。農產品滯銷,也可以說是整個產業鏈不夠完善,農民無規劃、不按市場需求種植導致產量過剩,當地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產能低,致使銷售不暢,產銷不對稱,農產品難賣時常出現!

農業相比其他行業而言,農產品市場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災害、種植結構不合理、交通不便等,均會對農產品的銷售帶來影響。同時,除了不可抗力的因素外,大多是小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按傳統方式種植且抗風險能力弱,一些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品種更新慢難以取得市場優勢(如近幾年南豐蜜桔因沙糖桔的出現而年年滯銷)。



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民只顧生產,對市場需求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不足,導致選擇品種時較為盲目,有的農民年年換品種,有的守著一個品種不放。

如何科學合理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發展新農業,創新和探索不可缺少,我國互聯網電商發展較快,可建立電商營銷網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產品品質,提升銷售效率。像農產品品牌“褚橙”,他們有標準化生產基地,從種植到採摘,都用了嚴格科學標準去量化,跟電商平臺合作,完善整個產業鏈。



訂單農業是解決農產品滯銷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有兩個關鍵核心點:一是以需求推動農產品生產,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從而確保產品品質穩定,生產效率提高;二是要有更為高效的銷售平臺,可依託於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也可利用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直供直銷,提升農產品的銷售效率。

但在訂單農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農產品價格高於訂單價,農民往往不直接將農產品出售給訂單企業;農產品質量難保證,沒發按合同給價。所以要想做好訂單農業,需在合同中加強雙方的保護和約束。

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農產品滯銷有很多因素導致,1:農民盲目跟風,供大於求,導致滯銷。2:不可控因素導致滯銷(比如現在的疫情影響,積極倡導居家,不要出門)市場不景氣。3:農戶/種植戶不注重產品品質,導致外貿吃緊,18年大連油桃,鞍山南果梨,熊嶽的葡萄,就是很好的例子,外貿訂單量吃緊。





鮮豐農場


農產品滯銷存在多重因素。

首先要看農產品影響力,客人接受程度高不高,要做到市場普遍接受,自然不愁賣,如果是小眾產品,很難有銷路,所以在選擇上很重要。

其次要看市場大方向。不能盲目跟風,例如前幾年生姜價格買到幾十塊一斤,第二年大家都扎堆去種生姜,次年生薑豐收,價格跌至三五塊一斤,所以我們不能盲目跟風,理性看待市場經濟,不要看到那個掙錢就去做那個,前面人家先做的吃肉了,後做的可能只喝到湯湯。

滯銷最重要的是沒有好的銷售渠道,看到商販賣某種商品掙錢了,就想著去大批量生產,豐收的時候卻發現當地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產品,想外銷也找不到老闆,如果在生產前就找好渠道,何愁賣不出去,結果造成農民想賣賣不掉,客人想買買不到。

還有我覺得上市時間也很重要。同種農產品,早上市的肯定比後上市的產品價錢要賣的高一點,而且不愁賣,因為農產品大多都是季節性的,客戶都有償鮮的心裡,越賣到後面越不好賣,會導致銷量下降。

農產品能買出去還得當地政府牽頭,統一生產,統一品控,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做到一體化,幫助農民解決銷售的問題,相信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增加農民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