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元代文学家在其所著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大意就是,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但在古代时期,人们相对兵灾,更加恐惧的却是瘟疫。从人类进入到以聚居形式生活之后,战争和纷争充斥在人类进程中,甚至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战争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造成的破坏更加之大。而相比于战争的破坏力,瘟疫疾病的破坏性显然要更大。瘟疫这个东西不分区域和人种。早在中世纪时期,欧洲曾经爆发过一场影响甚深的鼠疫。也就是当时所称的黑死病。当时鼠疫夺走了欧洲30%—60%人口的性命。整个欧洲一片死寂,西方文明也差点灭绝在鼠疫之下。后来欧洲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得以恢复元气。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在中国历史上也同样不缺乏瘟疫。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在这2632年之间,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几乎每一次的瘟疫都是伴随着战争而来。但由于古代中国医疗水平相较于西方来说要强很多,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瘟疫并没有给中国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有一次瘟疫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场瘟疫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大瘟疫。此次瘟疫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如果没有那场大瘟疫,明朝还真不见得会败给李自成。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明朝时期瘟疫并不是在崇祯时期爆发,早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明朝的瘟疫就屡屡不绝了。明末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记载,天启三年,明军平定彝族土司奢崇明的叛乱时就遭遇了瘟疫,当时军队被瘟疫困扰,导致战斗力下降,平叛反复”。而在更早的万历年间,大同太原等地就爆发过一场规模巨大的瘟疫。史料记载“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由此可见明朝瘟疫之频繁之盛。到了崇祯年间,更是爆发了一起对于明朝来说是毁灭性的大瘟疫。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这场大瘟疫席卷了整个北方地区。从明朝西北地区一直蔓延到河北之地。崇祯六年开始的瘟疫同样是由山西开始爆发的。由于当时山西百姓逃亡各地躲避瘟疫,这就导致瘟疫随之被传播开来。也正是因为这场瘟疫导致明朝北方百姓饿殍浮尸千里,才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之后明朝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本身以明朝的实力,镇压农民起义军那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危及明朝的大规模瘟疫让明朝朝廷难以双方兼顾。毕竟剿匪需要粮草物资,而大规模瘟疫导致明朝北方十室九空,良田荒废,粮草极度短缺。朝廷还需要安抚地方百姓,救济灾民等工作。明朝实在是分身乏力。最关键的是,瘟疫影响的不光是百姓,明朝军队中受瘟疫影响的也很大。崇祯八年,镇守潼关、朱阳关等隘口到总兵龙世威曾经上表朝廷“

露宿凡十旬,皆患疫疠不能军,闯贼大至,遂溃。”这就证明明军因为瘟疫影响导致战斗力大减。很多时候都打不过起义军。甚至出现了不战自溃的现象。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史料记载“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可见从崇祯六年开始,瘟疫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明朝,这场瘟疫导致北方各省军民大量死亡,几乎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而李自成就是借着这股瘟疫之风,一直从陕西顺利的杀到了京城。当瘟疫传播到了京城后,其破坏力更是直线上升。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这说明受瘟疫影响,当时北京城死亡人数都已经无法估计了。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而在《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甚至已经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可见一场瘟疫差点儿让北京城百姓灭绝。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起义军自然是可以毫无阻拦的攻破京城灭亡明朝了。在北京城瘟疫爆发之前,京城守备部队高达十万之巨,但瘟疫过后,面对李自成大军的逼近,京城守备军队甚至连最基本的防御阵型都无法组织。后来还是在皇宫的太监全部上阵之后才勉强组织起了防御阵型。如此这般明军焉能不败。

明朝名亡于闯贼,实亡于瘟疫!

明朝崇祯年间的大瘟疫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此之前,明朝政权就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明朝的大瘟疫又加剧了天下大乱的程度。毕竟百姓因为瘟疫无家可归,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加入起义军造反。而且因为大瘟疫的缘故,明朝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的精锐明军可以说是没有发挥出丝毫作用就崩溃了。明朝仅剩的精锐也就是九边重镇之军了。而九边重镇之军又要防范清军入关。所以明朝在关内基本无可用之军。这也是为啥李自成的起义军几乎没遇上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并且灭亡了明朝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