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瘟疫從來就跟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人們的進步、它們也會變異。自人類文明史出現後,它就被記錄,一直到現在都存在著、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從古代到現在,在瘟疫發生過程中,許多現象都是可以借鑑的。

瘟疫不會因為科技和時代進步而消失,人性所在使得我們和古代有一種“共性”

比如隔離問題,歷朝歷代都有“隔離”問題,只不過因為古代社會的治理能力問題,並不徹底。

比如清潔衛生問題,歷朝歷代也是在瘟疫中積極消毒、埋葬遺體。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比如面對疫情人們的心理疏導問題,歷朝歷代在科研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安穩人心,經常採用“祈天禱告”的方式。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自從民國以來,隨著對封建迷信的打壓,對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問題反而越來越薄弱了。

比如面對疫情中的詐騙問題,歷朝歷代也都發生過。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貪婪會很畸形的,在災難中,大部分人都在擔心自己的安危,卻有一些人利用人們的心理招搖撞騙。例如跳大神兒、兜售各種“包治百病”的神藥等。可以說,對於金錢的愛,已經超過了對自身的愛,更遑論什麼他人。

比如面對疫情,人們既有冷漠的一面,又有溫情的一面。

這些都是人性的發展,不會根據時代變化、科技進步而有本質變化。對於瘟疫的病原、治理,作為一名文史愛好者肯定幫不上什麼忙。但既然瘟疫將是長期的,未來還會發生。這次是因為食野味,也許下次就與野味無關,甚至與人無關但對人的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動物瘟疫。

但作為文史愛好者,我覺得更重要的責任是讓人們瞭解:面對疫情我們該怎麼做。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疫情中誰最大?醫者最大

發生瘟疫時,誰對防止疫情擴大、救治患者功勞最大?最有發言權?當然是醫者。對於這一問題,歷來如此。明朝也是如此,在明朝276年的生命裡,如果沒有惠民藥局對於災民的救治,恐怕李自成早已王自成、張自成的面目出現了。

惠民藥局既有歷史傳承的因素,也有朱元璋這位深受瘟疫所害的受害者的重視因素。朱元璋的父母、哥哥、侄兒都被瘟疫奪去了性命。正是因為瘟疫,朱元璋才離開了老家前去出家。再次因為災疫而四處乞討,在無法生存的狀態下投奔起義軍。

正是因為朱元璋重視,他才要求全國儘快建立醫療體系。例如成立於北宋末年的惠民藥局,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要求“各布政使司,各府,首領官,醫學正科各一員;各州,醫學典科各一員;各縣,醫學訓科各一員”在全國系統內進行配置。

朱元璋還要求惠民藥局負責災疫期間負責救治災民、施藥送藥以及掩埋屍體等,不能因為無錢拒絕救治災民。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從1370年到1587年,惠民藥局在二百多年裡都在有效運行,對災疫防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587年京城發生瘟疫,太醫院、惠民藥局共醫治病人109590人,舍藥折銀14618.5斤。

可以說,惠民藥局對疫情的防治和處理居功至偉。除了醫者外,百姓自身的活動也對疫情影響很大,例如人口流動問題就是疫情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代疫情發生時人口快速流動與人口自動隔離都有

發生瘟疫時,人們因為自身安全肯定會出逃到沒有發生疫情的地方。為此,就需要限制人口流動。對於這一點,不僅僅明朝,包括漢唐宋清等朝代都有所注意。但因為,古代統治力比較薄弱,特別是宋代以後的中國形成了“皇權不下鄉”的現象。基層通過“鄉紳”進行統治,鄉紳通過家族宗族的族規控制民間。

但問題是,“瘟疫”連你是不是皇帝都不管,更不要說族長、鄉紳了。所以,瘟疫發生時,族長通過族規、家規控制不住人口流動,族長反而更可能帶頭出頭。那麼,出逃的結果就帶來許多“人間悲劇”。

例如廣東惠州發生疫情,徐姓一家被感染,大家庭內十幾口人都死了,因此,紛紛逃往外地。家中只剩下一位老祖母,因為年紀太大、推薦不變且身有病患,在此情況下,就留在了家中。

嘉靖七年春雲南發生疫情,被流放到此的楊慎就跑到珥海城避難。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那麼,疫情期間大規模人口流動還有一個問題,即因為土地兼併導致的流民問題。明朝從建立到滅亡,流民問題都沒有解決好。

雖然,朱元璋嚴刑峻法,對流民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特別是明初土地荒蕪、待開墾地比較多,三方面結合流民問題雖然有,但程度比較輕。問題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此時皇權因為久在宮廷不知民間疾苦、不懂祖宗創業之艱難。所以,對吏治、對皇權的管理日漸鬆懈,土地兼併問題嚴重了。失地百姓流亡越來越多,如此,與災民混合在一起造成問題比較嚴重。

在疫區的百姓們則進行了“自我隔離”,開始減少外出。但問題是,當時的防護措施比較少,造成許多人即使減少外出也發生了不幸。例如弘治十四年冬,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知縣陸如崧就沒有避難,而是堅持在衙門辦公,結果染病去世。

在疫情發生時,不能隨意人口流動的群體中,有一個群體最為特殊,那就是囚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對囚犯們怎樣進行防治呢?除了醫藥外,就是個人衛生、適當降低聚集密度了。

明代監獄在發生瘟疫時,往往採取多種方法防止疫情發生

發生瘟疫時,為了減少感染人數,往往通過降低處罰、分散囚犯的方式進行處理降低聚集密度。理由很簡單,監獄裡面地狹人多,瘟疫特別容易擴散。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在此情況下,皇帝往往下令“減免輕罪者”將其下放回家。在皇帝沒有下令時,有些地方官也會主動對“輕犯”進行釋放。

例如成化年間的南京刑部尚書周瑄就曾經將輕罪者釋放,讓他們回家。疫情過後,他們回來繼續接受處罰。

嘉靖時期的縣令徐易,也曾經這樣做過。

災情結束後,輕犯們往往都如約回到獄中繼續服刑或被正式釋放。

當然,這不是什麼道德教育做得好,也不是什麼“感恩”,而是很正常的符合常理的行為。被“短暫”釋放的人不可能有重刑犯,只適合輕犯人員。逃亡的日子兒不好受,輕犯逃亡被抓回來將受到重罰,誰也不會那麼傻。

如果輕刑犯被釋放後,監獄內的犯人仍然比較多的話。在這種情況下,監獄間也會進行適當的調配,分散關押。

除此以外,就是為犯人們加強個人衛生、監獄的環境清潔問題。

瘟疫下的大明民生:慌亂中的人口流動與監獄治理

1457年,朱祁鎮成功復辟,但當年夏天發生瘟疫。楊繼宗任刑部主事主管監獄問題,對於犯人染病問題非常重視。

楊繼宗(1426—1488)便前往大牢內視察,結果發現牢房內屍體橫放、環境骯髒,囚犯們個個蓬頭垢面、骯髒無比。在此情況下,楊繼宗勃然大怒。他下令:日後每三天,囚犯要洗一次澡。同時,對牢房內的飯食制定了嚴格規範。由此,形成明清時期的定例。

綜上所述,古代的科研能力、治理能力都有著嚴重不足,但是許多基礎工作的處理還是比較得當的。否則,明朝也不會存在27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